张鹏;石关桐;郑昱新
胫腓骨骨折在长管状骨骨折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胫骨全长的内侧1/3面仅位于皮下而无肌肉组织保护,骨折易成为开放性,污染常较严重.对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有多种方法,我科自1998年至2005年5月对324例胫腓骨骨折中的86例应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树海;付国权;王刚;石蛟;颜国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男,50岁,2004年7月被车轮压伤右前臂致右肘部及前臂肿胀、疼痛、畸形、活动不利1 d入院.入院X线片示:右尺骨多段粉碎骨折,同侧远近尺桡关节脱位并桡骨小头脱位(见图1).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麻醉生效后,先予拔伸牵引,折顶复位,顶推桡骨小头使之复位[1].
作者:孔庆民;刘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男,67岁,跌伤致腰背疼痛2周,突发左足及小腿疼痛麻木伴乏力1 h来诊收住.患者于2周前因骑自行车跌伤致腰背疼痛在我院行MRI检查示:L2椎体Ⅰ度压缩骨折,无神经压迫症状,拒绝住院,回家卧床休息制动.1 h前解大便时,突然出现右足趾麻木并向上蔓延至膝下,后感小腿后侧肌痉挛伴剧烈疼痛,急送我院急诊,再次行腰椎MRI检查后,以L2压缩骨折、右小腿疼痛原因待查收住.
作者:张仲华;李士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0年1月-2005年8月,应用自体红骨髓骨折端注射预防胫骨中下段骨折迟缓愈合,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华嘉;林志新;吴盛忠;拓轲;何新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者应为有机的结合,并贯穿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围绕固定这一中心环节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生着材料、方法以及理念上的变化.
作者:金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动态观察腰椎间盘高度丢失、造成腰椎间孔狭窄和神经根压迫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正常成人腰椎解剖标本(L1-S1),腰椎间盘正常自然高度为对照组(A组);用同一标本行腰椎间盘切除,椎间隙分别插入4、3、2和1 mm厚度的硅胶垫片,并且轴向施加压力,为4个实验组(B、C、D、E组).然后动态观察和测量腰椎间孔大小与神经根受压迫的情况.结果: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A组神经根位于椎间孔的上1/2;脊神经前根直径由L1(1.1±0.3)mm逐渐增大到L5(2.0±0.9)mm;脊神经后根直径由L1(2.0±1.1)mm逐渐增大到L5(3.8±0.4)mm;背根神经节大直径由L1(3.9±0.8)mm逐渐增大到L5(7.1±0.9)mm.在椎间孔矢状面上脊神经前根位于背根神经节的腹侧5或7点钟处.B组全部腰椎间孔矢状径缩小,但是神经根未受压迫.C组L3,4、L4,5和L5S1椎间孔出现垂直狭窄,椎间盘膨出将神经根向头侧抬起,上位椎体的椎弓根下缘下移,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受到垂直方向压迫.D组L4,5和L5S1神经根和脊神经节受到来自前方的腰椎间盘和后方黄韧带以及下位腰椎的上关节突的横向压迫.A组与E组相比较,神经根袖与硬膜囊的夹角L3由33.6°±6.5°增大到39.7°±7.1°,L4由29.3°±7.5°增大到40.1°±5.2°和L5由20.1°±5.3°增大到46.2°±7.3°.结论:下腰椎间盘高度≤3 mm可以作为椎间孔狭窄诊断的参考标准.对于非手术失败的病例,手术行椎间孔减压,恢复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稳定性是治疗椎间孔狭窄的关键.
作者:郝毅;郑海潮;任国良;茹选良;赵正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指导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术式.方法:2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病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32岁.齿状突骨折19例中,Ander-sonⅡ型16例,浅Ⅲ型3例;另外,寰椎横韧带损伤6例,陈旧性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1例,Hangman Ⅰ型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单侧枢椎上关节骨折1例.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其中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10例,后路Magerl螺钉固定6例,Magerl联合Gallie 5例,Magerl联合Brooks双钛缆固定2例,Magerl联合Apofix椎板夹固定2例,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4例.19例后路手术中11例采用C1、C2椎板间颗粒状植骨,8例未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2周后缓解.10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中9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齿状突螺钉固定发生松动,枢椎前方皮质破裂,取出齿状突螺钉,改行后路Magerl+Gallie法固定,获得骨性融合.19例后路手术中8例未做融合的病例获骨折愈合,其中6例行内固定取出,基本恢复头颈旋转功能,其余1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新鲜齿状突骨折不适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时,后路C1、C2椎弓根钉板暂时固定,可保留寰枢旋转功能.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在生物力学稳定及适应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罗为民;熊波;汤敬武;陈先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21例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15~47岁,平均25岁.损伤部位:胸脊髓15例,腰脊髓5例,颈脊髓1例.术前ASIA分级:A级8例,B级5例,C级6例,D级2例.6例伤口内有异物存留.21例均行急诊手术清创,根据损伤具体情况,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占4.8%),椎管感染1例(占4.8%),发生脑脊液漏2例(占9.5%).1例术后脊髓损伤程度加重,2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9例,B级4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结论: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需在充分地术前准备下急诊手术治疗,术前应了解是否有异物存留,手术探查可以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青;郑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男,24岁,煤矿工人,既往体健.2005年5月26日下午5时在煤矿劳动时被矿车撞伤右髋部,局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2 h入院.查体:T 37℃,P 82次/min,R 18次/min,BP18/12 kPa.神志清醒,痛苦貌,心肺腹检查无异常,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右腹股沟处疼痛,右髋关节呈内收、内旋、屈曲畸形,弹性固定,右侧大转子上移、臀部饱满,局部压痛明显.
作者:魏继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新鲜爆裂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9~59岁,平均43岁;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对照组: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41岁;单纯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两组均于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纠正局部后凸(矢状面指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纠正度的丢失.
作者:何腾峰;郦志文;沈华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肩关节脱位指的是肩肱(或称盂肱)关节脱位,临床上十分常见,肩关节脱位通常采取手法整复,疗效确切,手法整复研究也较多,笔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国内肩关节脱位的手法整复流派和发展动态做一整理,与同仁共飨.
作者:马常青;MA Chang-qing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颈椎前路钢板在下颈椎损伤国外应用进展进行综述.颈椎前路钢板在设计上有限制性与非限制性两种类型,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前者的固定强度明显优于后者,但易于在固定阶段对植骨块产生应力阻挡.手术指征:主要为颈椎前柱损伤或颈椎后部骨与韧带复合体的损伤.但颈椎损伤存在高度不稳定时,前路钢板固定应联合颈椎后路稳定性手术.否则,术后须应用头环背心支具固定.对撑开屈曲型损伤,应警惕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以免在牵引复位过程中发生严重的神经损伤.操作时应彻底解除脊髓前方压迫,植入三面皮质骨块,恢复前柱正常前凸,再行前路钢板固定.该方法的优点是:达到了固定阶段即时稳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有利于康复.但加重了手术创伤,有发生与钢板或螺钉有关并发症的可能,晚期在临近融合区相邻椎间盘有退行性改变发生.因而在确定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青壮年股骨颈囊内骨折是治疗中的一个难题.由于血液供应差,复位常不满意,易造成骨折不愈合与股骨头坏死.自1998-2004年对25例青壮年股骨颈囊内骨折,分别采用缝匠肌肌蒂髂骨瓣与股方肌肌骨瓣和多枚AO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通过1~3.5年术后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永平;蔡春岳;许平;杜薛平;张卫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改良Il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和肢体短缩的方法.方法:感染性骨缺损患者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2岁.股骨7例,胫骨16例.肢体短缩4~17 cm,平均9 cm.根据Illizarov治疗原则,采用微创截骨,分别采用骨段滑移术修复骨缺损和延长肢体.结果:经骨段滑移,骨缺损全部愈合,延长间隙成骨良好,无一例需补充植骨.23例经1~5年随访,所有骨缺损愈合,肢体长度恢复正常,感染无复发.结论:骨段滑移技术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软组织感染创面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缩小并闭合,骨感染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被控制并随骨连接而愈合.
作者:高辉;肖树军;陈雷;李传福;吴学东;韩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拔伸足蹬法是骨伤科常用整复手法之一,自唐代蔺道人创设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骨伤医家在临床上应用,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传至元代,创新应用于肩关节脱位,传至明清已有创新应用于肘关节脱臼和肱骨干骨折、腕掌骨骨折的整复,传至当今仍有所继承发展[1-2].
作者:赖镭成;张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clopathy,CSM)是颈椎病各型中病情较重的一型,是手术治疗的主要范围,多作为手法治疗的禁忌证.2001年1月-2004年5月对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进行系统观察研究,总结如下.
作者:罗杰;于杰;朱立国;孙树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骨干续连症是一种软骨的发育障碍,表现为多发性外生骨疣及干骺端畸形,故亦称干骺端发育不良、遗传性多发性骨疣或骨软骨瘤病.本病诊断不难,有遗传性家族性的特点,及多发性骨疣的存在,干骺端塑形不良呈喇叭状是特征性的表现[1-2].自1996年10月-2005年12月,我们共收治8例骨干续连症患者,其中有10个尺骨出现短小发育畸形,我们应用Orthofix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吴铁男;张云飞;牛腾峰;谢瑞卿;魏新军;胡军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经粗隆部三角位(进钉)置入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是治疗股骨颈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其技术关键在于进钉的部位、方向、深度及其在股骨颈内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我科在研究徒手定位、进钉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手术操作中准确指导进钉部位和方向的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导向器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4 2 0011430.5).
作者:赵德本;金睿;于丹;高峰;杨东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993年8月-2004年9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168例,其中X线漏诊12例,经加摄特定方位X线片确诊胫骨平台前缘塌陷骨折,行补救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军义;张振雨;刘士伟;刘明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组织功能障碍,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尽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血管功能障碍起主要作用.H2O2是引起血管损伤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管机制的研究及防治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刘臻博;张俐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