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杨述华;谢辉;徐荣明;校佰平;马维虎;周雷杰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21例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患者,男17例,女4例;年龄15~47岁,平均25岁.损伤部位:胸脊髓15例,腰脊髓5例,颈脊髓1例.术前ASIA分级:A级8例,B级5例,C级6例,D级2例.6例伤口内有异物存留.21例均行急诊手术清创,根据损伤具体情况,行椎管探查、血肿清除、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占4.8%),椎管感染1例(占4.8%),发生脑脊液漏2例(占9.5%).1例术后脊髓损伤程度加重,2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ASIA分级:A级9例,B级4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结论:脊柱脊髓开放性损伤需在充分地术前准备下急诊手术治疗,术前应了解是否有异物存留,手术探查可以减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青;郑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男,67岁,跌伤致腰背疼痛2周,突发左足及小腿疼痛麻木伴乏力1 h来诊收住.患者于2周前因骑自行车跌伤致腰背疼痛在我院行MRI检查示:L2椎体Ⅰ度压缩骨折,无神经压迫症状,拒绝住院,回家卧床休息制动.1 h前解大便时,突然出现右足趾麻木并向上蔓延至膝下,后感小腿后侧肌痉挛伴剧烈疼痛,急送我院急诊,再次行腰椎MRI检查后,以L2压缩骨折、右小腿疼痛原因待查收住.
作者:张仲华;李士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组织功能障碍,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尽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但血管功能障碍起主要作用.H2O2是引起血管损伤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针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血管机制的研究及防治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刘臻博;张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方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早期与晚期(依据Kellgren和Lawrenc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划分)OA患者滑膜细胞进行培养,用光镜、电镜、组织化学方法等观察鉴定该细胞类型.结果:患者滑膜细胞符合巨噬样滑膜细胞(A型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B型细胞)的特征,早期与晚期滑膜细胞在生长周期及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晚期较早期滑膜细胞生长周期长、生长极向性差、细胞内溶酶体丰富.结论:组织块培养法可以有效分离人类关节滑膜细胞,建立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滑膜细胞系.
作者:张鹏;石关桐;郑昱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clopathy,CSM)是颈椎病各型中病情较重的一型,是手术治疗的主要范围,多作为手法治疗的禁忌证.2001年1月-2004年5月对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进行系统观察研究,总结如下.
作者:罗杰;于杰;朱立国;孙树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术中并发症原因及对策.方法:颈椎骨折脱位患者600例采用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发生置钉并发症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26~68岁,平均38.9岁.按Frankel分级:11例为完全性颈髓损伤;25例为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结果:在发生置钉并发症36例中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04枚,有70枚螺钉方向偏差,其中20枚螺钉初次置入后感觉松动,经校正后二次置入成功;17枚钉道钻孔后出血较多,其中1枚误入横突孔损伤椎动脉,经处理未引起严重后果;术中定位时有33枚螺钉穿出椎弓根,向上进入椎间隙14枚,偏下5枚,偏外8枚,偏内1枚,5枚因方向偏差反复钻孔致椎弓根骨折.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手术后1例患者原有神经症状加重,经过半年康复锻炼症状明显好转.结论:颈椎弓根解剖变异较大,应强调颈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个体化,术前除应仔细掌握患者颈椎弓根影像学解剖结构特点外,术中还注意技术操作的要点.
作者:胡勇;杨述华;谢辉;徐荣明;校佰平;马维虎;周雷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新鲜爆裂骨折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9~59岁,平均43岁;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对照组:胸腰椎新鲜爆裂骨折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1~63岁,平均41岁;单纯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两组均于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行X线检查,测量矢状面指数和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在纠正局部后凸(矢状面指数),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前缘压缩百分比)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纠正度的丢失.
作者:何腾峰;郦志文;沈华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胫腓骨骨折在长管状骨骨折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胫骨全长的内侧1/3面仅位于皮下而无肌肉组织保护,骨折易成为开放性,污染常较严重.对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有多种方法,我科自1998年至2005年5月对324例胫腓骨骨折中的86例应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树海;付国权;王刚;石蛟;颜国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经粗隆部三角位(进钉)置入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是治疗股骨颈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其技术关键在于进钉的部位、方向、深度及其在股骨颈内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我科在研究徒手定位、进钉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手术操作中准确指导进钉部位和方向的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导向器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4 2 0011430.5).
作者:赵德本;金睿;于丹;高峰;杨东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这三者应为有机的结合,并贯穿骨折治疗的全过程.围绕固定这一中心环节产生了不同的流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生着材料、方法以及理念上的变化.
作者:金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0年1月-2005年8月,应用自体红骨髓骨折端注射预防胫骨中下段骨折迟缓愈合,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华嘉;林志新;吴盛忠;拓轲;何新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改良Il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和肢体短缩的方法.方法:感染性骨缺损患者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21~49岁,平均32岁.股骨7例,胫骨16例.肢体短缩4~17 cm,平均9 cm.根据Illizarov治疗原则,采用微创截骨,分别采用骨段滑移术修复骨缺损和延长肢体.结果:经骨段滑移,骨缺损全部愈合,延长间隙成骨良好,无一例需补充植骨.23例经1~5年随访,所有骨缺损愈合,肢体长度恢复正常,感染无复发.结论:骨段滑移技术是治疗下肢大段骨缺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软组织感染创面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缩小并闭合,骨感染可在骨段滑移中逐渐被控制并随骨连接而愈合.
作者:高辉;肖树军;陈雷;李传福;吴学东;韩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拔伸足蹬法是骨伤科常用整复手法之一,自唐代蔺道人创设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代骨伤医家在临床上应用,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传至元代,创新应用于肩关节脱位,传至明清已有创新应用于肘关节脱臼和肱骨干骨折、腕掌骨骨折的整复,传至当今仍有所继承发展[1-2].
作者:赖镭成;张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颈椎前路钢板在下颈椎损伤国外应用进展进行综述.颈椎前路钢板在设计上有限制性与非限制性两种类型,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前者的固定强度明显优于后者,但易于在固定阶段对植骨块产生应力阻挡.手术指征:主要为颈椎前柱损伤或颈椎后部骨与韧带复合体的损伤.但颈椎损伤存在高度不稳定时,前路钢板固定应联合颈椎后路稳定性手术.否则,术后须应用头环背心支具固定.对撑开屈曲型损伤,应警惕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以免在牵引复位过程中发生严重的神经损伤.操作时应彻底解除脊髓前方压迫,植入三面皮质骨块,恢复前柱正常前凸,再行前路钢板固定.该方法的优点是:达到了固定阶段即时稳定性,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有利于康复.但加重了手术创伤,有发生与钢板或螺钉有关并发症的可能,晚期在临近融合区相邻椎间盘有退行性改变发生.因而在确定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利弊.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系列MRI上股骨头坏死的坏死信号和面积比例变化1方法:根据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标准,对10例(20髋)具有2次及以上MRI成像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4~58岁,平均40岁.两次MRI成像平均相差18.1个月,观察其坏死信号和面积比例变化.结果:第1次MRI检查时的平均坏死面积比例为52.62%±17.90%,第2次MRI检查时的平均坏死面积比例52.24%±19.39%,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687).两次MRI检查时,均有180个层面,共有38个层面出现信号改变.在无外科治疗及塌陷出现的8髋65个层面中,2个层面发生信号改变;在塌陷加重而无外科治疗的3髋37个层面中,3个层面发生信号改变;在出现塌陷或有外科治疗的9髋78个层面中,33个层面发生信号改变,(P=0).结论:股骨头坏死的坏死面积比例不随病程的延长及临床分期的进展而改变.如无外科干预或软骨下骨折出现,股骨头坏死的信号强度也无明显变化.
作者:赵凤朝;李子荣;张念非;马超;熊传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指导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术式.方法:2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病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32岁.齿状突骨折19例中,Ander-sonⅡ型16例,浅Ⅲ型3例;另外,寰椎横韧带损伤6例,陈旧性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1例,Hangman Ⅰ型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单侧枢椎上关节骨折1例.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其中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10例,后路Magerl螺钉固定6例,Magerl联合Gallie 5例,Magerl联合Brooks双钛缆固定2例,Magerl联合Apofix椎板夹固定2例,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4例.19例后路手术中11例采用C1、C2椎板间颗粒状植骨,8例未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2周后缓解.10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中9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齿状突螺钉固定发生松动,枢椎前方皮质破裂,取出齿状突螺钉,改行后路Magerl+Gallie法固定,获得骨性融合.19例后路手术中8例未做融合的病例获骨折愈合,其中6例行内固定取出,基本恢复头颈旋转功能,其余1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新鲜齿状突骨折不适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时,后路C1、C2椎弓根钉板暂时固定,可保留寰枢旋转功能.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在生物力学稳定及适应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罗为民;熊波;汤敬武;陈先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整个脊柱运动范围中存在着一个中性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脊柱活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腰椎节段性失稳的定义是在生理载荷下,脊柱的稳定系统将脊柱运动的中性区域维持在生理范围内的能力减退,从而出现脊柱的畸形、神经症状和不能忍受的疼痛.脊柱的稳定系统由被动系统、主动系统和神经控制系统组成.腰椎节段性失稳是腰椎退变过程中一个暂时的阶段.腰椎屈伸侧位片拍摄的是腰椎活动的后阶段,只反应了脊柱被动系统的功能,而没有反应主动系统和神经控制系统的功能.因为临床表现、腰椎正侧位片和体格检查可以反应脊柱的中性区城和稳定系统,所以能作为诊断腰椎节段性失稳的依据.
作者:顾勇杰;陈其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从解剖完整的腕关节入手,阐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各组成部分的解剖特点,评估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对于维持远侧桡尺关节稳定的重要性.方法:对8个新鲜解冻的腕关节和6个经甲醛浸泡的腕关节进行显微解剖.同时对影响远侧桡尺关节稳定性的因素作了初步的评估.前臂中旋位,垂直于尺骨予20N拉力下测量尺骨相对于桡骨的位移,然后先后切断掌背侧桡尺韧带,测量尺骨相对于桡骨的位移变化.结果:发现掌背桡尺韧带由三角纤维软骨盘外周增厚而成,止于尺骨茎突基底部,是维持远侧桡尺关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切断掌背侧桡尺韧带会导致远侧桡尺关节明显不稳.结论:TFCC由三角纤维软骨盘、掌背侧桡尺韧带、尺骨月骨韧带、尺骨三角骨韧带、尺侧腕伸肌下腱鞘、半月板同源物、尺侧囊组成.掌背桡尺韧带是维持远侧桡尺关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掌背侧桡尺韧带损伤会导致远侧桡尺关节明显不稳.
作者:周祖彬;曾炳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骨干续连症是一种软骨的发育障碍,表现为多发性外生骨疣及干骺端畸形,故亦称干骺端发育不良、遗传性多发性骨疣或骨软骨瘤病.本病诊断不难,有遗传性家族性的特点,及多发性骨疣的存在,干骺端塑形不良呈喇叭状是特征性的表现[1-2].自1996年10月-2005年12月,我们共收治8例骨干续连症患者,其中有10个尺骨出现短小发育畸形,我们应用Orthofix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作者:吴铁男;张云飞;牛腾峰;谢瑞卿;魏新军;胡军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VDR)、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mRNA在大鼠成骨细胞(OB)中的表达,研究固本壮骨胶囊、金匮肾气丸、补肾益精方、知柏地黄丸四种补肾中药对大鼠成骨细胞VDR、Cbfα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补肾中药促进骨形成的新机制.方法:6月龄大鼠成骨细胞被分离,采用组织块翻转方法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矿化结节染色对成骨细胞加以鉴定.采用RT-PCR方法检测成骨细胞VDR、Cbfα1mRNA表达.结果:RT-PCR结果表明,在大鼠成骨细胞中,固本壮骨胶囊、金匮肾气丸、西药萌格旺上调VDR、Cbfα1mRNA表达;知柏地黄丸下调VDR、Cbfα1mRNA表达、补肾益精方对于VDR、Cbfα1mRNA表达的影响存在着差异.结论:固本壮骨胶囊和金匮肾气丸上调成骨细胞VDR、Cbfα1mRNA表达,可促进骨形成;知柏地黄丸下调VDR、Cbfα1mRNA表达,有抑制或是降低骨形成的作用.
作者:魏义勇;石印玉;詹红生;冯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