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智;房刚;孙辉;牛健;姜宗臣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微创手术已成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0年8月~2003年10月采用经尿道汽化切割术(TUEVAP)治疗了BPH患者93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董希智;房刚;孙辉;牛健;姜宗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骨形态计量方法观察雄激素替代疗法对去睾丸致骨质疏松大鼠不同部位松质骨的影响.方法30只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基础对照组(A组、实验开始时处死),年龄对照组(B组)、去睾丸组(C组)和去睾丸加睾丸酮组(D组),B组和C组每日生理盐水5ml/kg,D组每日甲基睾丸酮片1.8mg/kg,灌胃90d.实验结束,处死全部大鼠,取胫骨上段和第5腰椎进行不脱钙骨制片,用计算机全自动图象分析系统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大鼠去睾丸后胫骨上段骨量下降,骨形成和骨吸收都增加;腰椎骨量也下降,骨吸收也增加,但骨形成表现为降低.睾酮能阻止去睾丸后胫骨上段的骨量丢失(%Tb.Ar+44.8%,P<0.05),降低骨高转换;但不能完全阻止腰椎的骨量丢失,只能抑制骨吸收,对骨形成影响不大.结论雄激素替代治疗能阻止雄激素水平下降造成的大鼠松质骨的骨量丢失,胫骨上段对雄激素的敏感性比腰椎部位的高.
作者:陈艳;吴铁;黄连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酒精对大鼠睾丸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Bcl-2基因表达和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不同剂量的酒精灌胃成年大鼠26d(两个生精周期)后,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睾丸iNOS、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1)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大鼠睾丸iNOS、Bcl-2基因表达强度和细胞凋亡指数(A1)无明显变化(P>0.05);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iNOS表达显著增强(P<0.01),Bcl-2基因表达明显减弱(P<0.01,P<0.05),细胞凋亡指数则增加(P<0.01).结论长期大量饮酒可以诱导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增加,iNOS与Bcl-2基因表达的改变是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吴顺理;李世文;胡礼泉;郑新民;郑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早泄(Premature ejaclation,PE)及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男性的常见疾病.PE,是为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发病率为14%~41%,在30%~40%性旺盛男性中以年龄依赖性形式存在[1].CP也是男科临床的常见病,常常合并精囊、附睾等生殖系感染,是青壮年常见的附属性腺感染性疾病,此时正值男性的生育高峰时期,因而,对男性生育力的潜在威胁是十分显著的[2].
作者:易蜀蓉;黄卫东;张旻;罗刚;刘倩;张辉庆;梁明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应用联苯苄唑乳膏外用治疗真菌性阴茎头炎98例.年龄18岁~62岁,均为阴茎包皮过长,临床表现阴茎包皮内板、冠状沟及阴茎头部潮红,有小丘疹及乳酪状物,部分有糜烂,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程2~21d.所有的病例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阳性.
作者:陈树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阴茎海绵体内注射去氧肾上腺素治疗阴茎勃起的临床体会,探讨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阴茎海绵体内注射去氧肾上腺素,总结起效时间、剂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14例患者,在2~5min内勃起消失,手术继续进行.注射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无并发症.结论阴茎海绵体内注射去氧肾上腺素是治疗TURP术中阴茎勃起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文刚;柯莽;蒋武斌;王天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盐酸坦索罗辛联合氯丙嗪治疗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将34例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患者经盐酸坦索罗辛联合氯丙嗪治疗4~12周后,对比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CPSI),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疼痛或不适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四项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盐酸坦索罗辛联合氯丙嗪治疗可松弛前列腺尿道平滑肌,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从而改善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症状.
作者:孙道冬;龚英;孙丹宁;陈兰;宋波;金锡御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支架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失败原因.方法总结5年来198例高危前列腺增生症支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出现尿潴留20例,6例经药物治疗能恢复排尿,6例因支架脱落再次放置支架后恢复排尿,6例作前列腺摘除术,2例作膀胱造瘘术.结论前列腺支架对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高龄、有严重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的高位病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似仍有一定的失败率.
作者:屈平保;稽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附睾肿块是临床常见病.我院从1999年~2003年共手术切除附睾肿块94例,均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言雨;许志宏;张旭;曾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自从地球上产生人类以来,出于防病、治病的需要,就产生了医学.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诊断、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医务工作者在对患者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的变化是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以及对躯体疾病的影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有关性的问题包括与性有关的疾病有特殊的心理反应及感情色彩,因此,心理因素在男科疾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就男科疾病中的心理学问题作一述评,期望对男科同道的医学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王怀秀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0岁,生育二胎,2004年6月就诊.述2003年10月自愿施行双侧输精管结扎术,术后无出血、感染等近期并发症,3个月后,一次性生活时,偶感左侧外环口胀痛伴有异物感,继而左侧腹股沟不适,阴囊坠胀疼痛,特别是在性生活后为甚,并可以触到左侧阴囊内另有肿物,在当地卫院对症治疗无效.
作者:郑天贵;张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组织中mtDNA4977的改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48例BPH患者和24例对照组前列腺组织进行mtDNA4977分析,并对BPH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用PCR方法检测到mtDNA4977的BPH组23例,对照组5例,经统计学分析显示,BPH组mtDNA4977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PH组中mtDNA4977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大尿流率相关.结论BPH患者前列腺组织中mtDNA4977发生率增加,mtDNA4977的增龄性改变与BPH相关.
作者:李湘斌;陈昭典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rostasin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方法运用RT-PCR方法检测人前列腺增生细胞株BPH-1,无转移能力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及有转移能力的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中Prostasi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Prostasin基因在BPH-1和LNCaP中正常表达,在PC-3、DU-145中低表达.BPH-1中Prostasin的表达与DU-145和PC-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样LNCaP中Prostasin的表达与DU-145和PC-3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BPH-1与LNCaP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DU-145和PC-3之间表达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Prostasin可能是前列腺癌的转移抑制剂.
作者:陈策;孙颖浩;许传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腺体疗效为确切,虽然TURP等经尿道途径手术国内应用逐渐增多,耻骨上经膀胱术式仍较广泛.本文统计了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5年内性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作者:周玉海;王瑞臣;张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冷冻保存对射出精子和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进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将射出精子152个治疗周期和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55个周期分别分为新鲜组和冷冻组,对其ICSI后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射出精子新鲜组和冷冻组受精率、卵裂率和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9.70%vs 76.79%、97.08%vs 98.35%、39.02%vs 37.93%)与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新鲜组和冷冻组受精率、卵裂率和临床妊娠率/穿刺周期(分别为77.07%vs 74.54%、97.47%vs 94.31%、35.00%vs 37.14%)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子的冷冻保存对射出精子和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进行ICSI的临床结果没有影响,我们认为对于经皮附睾、睾丸微穿刺抽吸精子应该进行冷冻保存,以减少对附睾、睾丸的穿刺次数.
作者:滕晓明;朱丽萍;李昆明;王羽;姚红霞;邵敬於;贾万樑;程怀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患者完全性雄激素阻断治疗出现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后,停用氟他胺后PSA的变化.方法78例前列腺癌患者,全雄阻断治疗PSA正常后若再次PSA>4ng/ml,则停服氟他胺至少连续3月,观察PSA的变化情况.结果(1)停服氟他胺后有42例PSA下降超过50%以上;(2)42例PSA下降超过50%以上者,19例停药后3月内达到,23例6月内达到;(3)23/42例停药6月内维持PSA<4ng/ml,14/42例停药12月内维持PSA<4ng/ml,5/42例维持12月以上;(4)42例患者中停药后PSA再次升高超过4ng/ml者,再次服用氟他胺后,9例PSA出现下降表现.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在手术去势和氟他胺联合治疗后出现PSA上升者,在改用二线治疗前可先停用氟他胺.
作者:李东;黄旭元;冷静;薄隽杰;陈斌;黄翼然;王益鑫;江鱼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男,60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尿线变细2年,肉眼血尿1d就诊.3年前曾因尿道外口黏液腺囊肿行囊肿切除术.
作者:王永传;高佃军;栾志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2002年6月~2004年2月,应用国产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老年性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12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钱文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由于前列腺炎病程较长,治疗效果又不甚满意,因而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二十世纪,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对前列腺炎,特别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仍相当困惑.
作者:陈勇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组织中CD146(Mel-CAM,MUC18)的表达与其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方法检测45例PCa、2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CD146蛋白的表达和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数目和密度(MVD)值.结果CD146蛋白在BPH和PCa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和82.2%;BPH与PCa组织的MVD值分别为20.40±10.25和36.10±9.94;两者均较对照组(B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阳性组与CD146阴性组间的MVD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D146的表达与PCa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46表达是PCa形成的早期事件,CD146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浸润和转移过程;CD146在前列腺癌微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D146可作为判断前列腺癌预后的指标和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马建华;白进良;傅梧;杨晓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