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治疗胸锁关节脱位

谭俊良;覃同昌;罗顺昌

关键词:胸锁关节, 脱位,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胸锁关节脱位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很多[1-3],多因固定不够牢固而遗留不同程度脱位畸形,疗效不理想.特别是合并有胸锁端锁骨骨折时,固定更为困难,为提高疗效,我们改进了克氏针加钢丝的固定方法,经12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皮牵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

    目的:观察皮肤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加中药辨证论治对胫腓骨干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306例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3例,男104例,女49例;年龄21~65岁,平均(38.33±8.40)岁;采用皮肤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加中药辨证论治.对照组153例,男102例,女51例;年龄20~64岁,平均(38.12±9.30)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38个月.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率治疗组(128例,占83.66%)明显优于对照组(108例,70.59%)(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8.69%)明显优于对照组(88.89%)(P<0.01);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治疗组(38.83±3.92)d明显优于对照组(57.24±4.53)d(P<0.01).结论:皮牵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加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胫腓骨干骨折固定可靠,经济方便,骨折愈合时间短,疗效显著.

    作者:王纪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颈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与钛网植骨重建颈椎稳定性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与钛网植骨重建颈椎稳定性.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9~63岁;病程9个月~3.9年.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22例;钛网植骨加Orion钢板内固定19例.观察椎间隙高度变化,生理曲度变化,植骨融合率及融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0个月,平均23.2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植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Cobb角丢失,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自体髂骨植骨组优于钛网植骨组.术前后椎间高度比较两组均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两种融合方式近期均能有效重建和维持颈椎稳定性,但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生理曲度丢失方面髂骨植骨优于钛网植骨.钛网植骨并不具有独特优点,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何江涛;蔚芃;赵吕国;吴青;蒋成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腓骨长肌转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

    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修复较困难,术后效果与新鲜断裂相比较差,且重建的跟腱由于瘢痕增生而粗大,踝关节活动受限.

    作者:芈吉强;李玉宝;陈小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折断型加压螺纹钉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

    目的:探讨折断型加压螺纹钉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股骨近端骨折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23~81岁,平均63岁.股骨颈骨折Garden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5例;粗隆间骨折Evans Ⅰ型14例,Ⅱ型21例,Ⅲ型6例.闭合复位,采用折断型加压螺纹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未发现钉体松动、断裂、弯曲及股骨头坏死.参照Harris评定标准:优28例,良22例,可4例,差2例.结论:折断型加压螺纹钉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及部分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简单,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何惠生;肖占宇;靳玉香;郭新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抗骨增生胶囊加葡立胶囊和基因治疗对家兔退变颈椎间盘IL-1β、TNF-α含量变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抗细胞因子的中西药联合应用、基因治疗对兔退变颈椎间盘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35只4个月龄新西兰兔,体质量2~3kg,雌雄不分,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浅层组、模型全层组、药物治疗浅层组、药物治疗全层组、基因治疗浅层组、基因治疗全层组.建立家兔颈椎动力平衡失调模型,诱导颈椎间盘退变(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7个月,药物治疗组(浅层、全层)给予抗骨增生胶囊和葡立胶囊(剂量按体质量折算)灌胃,2次/d,连用1个月;基因治疗组则将带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的重组质粒DNA注入C2-C5椎间盘中(每个椎间盘用量为20μl).8个月后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抗体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椎间盘中IL-1β、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中西药治疗和基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组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它们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中西药联合应用及基因治疗能对其含量起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福成;赵晓勇;王海涛;苏江宁;孙喜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骨短缩-延长加骨髓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并骨缺损

    随着高能量损伤的增多,胫骨开放性骨折并骨缺损病例逐年增多,由于胫骨解剖的特殊性,其治疗颇为棘手.2000年3月-2004年3月,应用半环槽外固定架采用急性骨短缩-延长加骨髓移植方法治疗胫骨骨折并骨缺损1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战营;薛云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颈椎椎体前缘撕脱性骨折的诊治体会

    颈椎体前缘撕脱性骨折较少见,属于颈椎过伸性损伤范畴[1].我院从2000年始,诊治颈椎体前缘撕脱性骨折7例,采用螺钉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水桥;张龙君;陈建良;叶锋;王晓;郑晓东;张建军;王新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带肩峰骨瓣喙肩韧带转移修复喙锁韧带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新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4年3月收治TossyⅢ度肩锁关节脱位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7~54岁,平均42.5岁;新鲜脱位9例,陈旧脱位5例.采用带肩峰骨瓣喙肩韧带转移修复喙锁韧带加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6例,骨片钉固定8例.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月~3年(平均2.4年)随访,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A级9例,B级5例.结论:喙肩韧带替代喙锁韧带确保肩锁关节的稳定,骨瓣与锁骨固定愈合较韧带与骨愈合更可靠,手术操作简单,功能恢复快.

    作者:彭国栋;张云飞;林勇;历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动力髁螺钉治疗转子下骨折24例

    2002年3月-2004年10月,选用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DCS)内固定治疗转子下骨折24例,疗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俞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治疗胸锁关节脱位

    胸锁关节脱位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很多[1-3],多因固定不够牢固而遗留不同程度脱位畸形,疗效不理想.特别是合并有胸锁端锁骨骨折时,固定更为困难,为提高疗效,我们改进了克氏针加钢丝的固定方法,经12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作者:谭俊良;覃同昌;罗顺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间歇挤压髋部辅助治疗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有多种内固定治疗方法.但绝大多数病例是囊内骨折,血供差,愈合时间较长,易形成骨延迟愈合,骨不连,骨吸收,以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作者:王珏;王化南;王国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撬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困难,我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跟骨结节牵引下用撬拨手法治疗19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刘永强;苏敬阳;冯晓勇;范金鹏;杨晓锋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颅骨多发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

    患者,女,48岁,13岁时开始出现无诱因的头疼,初期呈间歇性后逐渐加重,严重时头疼剧烈不能睡眠.在当地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只进行了对症治疗.

    作者:马都平;王金洪;张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异形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肩胛骨骨折的应用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钢板,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根据肩胛骨解剖特点以及对18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扫描及其手术观察,设计出适用于肩胛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异形钢板.所有患者按Hardegger的骨折分型:肩胛骨体部骨折9例,外科颈骨折3例,解剖颈骨折1例,盂缘骨折3例,肩胛岗骨折2例.均行新型内固定钢板内固定.结果: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按Rowe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4例,良3例,可1例.结论:本钢板设计合理,生物力学性能良好,适用于各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

    作者:陈敏;白龙;马灿泽;陈秀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非压迫性髓核致脊神经根和脊神经节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突出引起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表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神经根受压程度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并无直接关系,提示机械性压迫并非是惟一的因素.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提示:NP的炎症反应可能在根性神经痛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思胜;赵继荣;赵健雄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垂直动态冲击下骶孔骨折伴神经根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垂直冲击下骶孔骨折伴神经根损伤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集人体新鲜骨盆骨骼标本10具,行动态冲击试验.测量动态骨折时的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确定骨折的动力学特性;并取骶孔骨块脱钙,作石腊切片,再用Masson三色法、Mallory改良法和HE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①骶孔边的应力集中明显,S1、S2孔边上缘的应变为2703με和1689με,相应的压应力分别为25 MPa和16 MPa;左右两侧边缘的大拉应力可达40 MPa和31 MPa,比骶骨处应力高3.1倍.此时可计算得到S1、S2椎体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1.6和1.9.②骶孔发生以下四种骨折方式:Ⅰ型为单纯骶孔骨折,Ⅱ型为骶孔骨折伴骶骨翼骨折,Ⅲ型为整侧骶孔纵形骨折,Ⅳ型骶孔劈裂状骨折.当冲击能量达到25 J以上时,发生粉碎性脆性状态骨折,形成骶孔劈裂状骨折,并产生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及神经根损伤,常累及一侧或两侧的腹侧神经根损伤.③从骶孔断面的电镜观察来看,骨折裂纹大多数在薄弱断面,高低不平,并在孔边的应力集中处交汇、集合、发散、扩散和发展,骨折面较为锐利,孔边并有一些宽度不大于120μm微裂隙存在.结论:骶孔状骨折为高能量伤,损伤常累及神经根,与骶骨的力学结构、力的传导、冲击动力学特性以及应力、应变分布相关.

    作者:全仁夫;杨迪生;苗旭东;王以进;李伟;谢利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儿童孟氏骨折37例治疗分析

    孟氏骨折是儿童常见损伤之一,就其损伤病史、明确诊断和适时治疗等方面,结合我院自1994年10月至2002年4月间临床诊治的37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邹妙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脂肪栓塞的早期诊断分析

    多发骨折患者伤后24 h~7 d是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FES)的多发时期,术后或经过反复手法复位后,经常发生无明显诱因的意识变化,发热或呼吸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多对症处置后可缓解,未引起注意,但重症突发者则危险性大,尤其是于24 h内暴发者,死亡率较高.

    作者:刘强;吕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T引导经皮置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治疗病理性骶髂关节疼痛.方法:骶髂关节转移肿瘤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2~83岁,平均53岁.单侧转移5例,双侧3例.肺癌2例,乳腺癌1例,卵巢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骨髓瘤1例,前列腺癌1例.试行在CT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空心拉力螺钉稳定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术前和术后通过Ennek-ing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29个月,平均18.2个月.均1周内疼痛缓解,无并发症发生,3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余5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能有效缓解病理性骶髂关节不稳所致的疼痛.

    作者:胡勇;Ebraheim NA;徐荣明;薛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指骨牵引治疗Bennett骨折

    1998年至2004年,我科对36例Bennett骨折采用指骨牵引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郑仁德;赵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