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鲁文先;苏毅鹏;陈金波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阿替普酶, 出血性转化
摘要: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6h以内的ACI患者17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静脉溶栓组有无出血并发症患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静脉溶栓组溶栓后24h、14d 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24 h、14 d NHI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静脉溶栓组的NHI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②静脉溶栓组患者90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治疗组(58.4%vs42.3%,2=4.423,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5%vs19.2%,2=1.487,P>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HISS评分(OR:1.517,1.2142.261,P<0.05)、心房颤动病史(OR:1.431,1.2792.041,P<0.05)是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t-PA静脉溶栓对发病6h内的ACI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治疗前NHISS评分、有心房颤动病史是影响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继发二次出血性转化一例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1例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心源性脑栓塞继发2次H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经过。结果 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长期抗凝但不达标时易出现心源性脑栓塞并发HT,积极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抢救成功。结论①RHD二尖瓣换瓣术后房颤患者应重视抗凝药的监测和合理应用;②发生脑栓塞后HT时,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③严格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抗凝出血危险评估,适时重启抗凝治疗。

    作者:刘娟娟;贺丹;闫振;张祥建;张玉笛;张英;张瑞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三圈模式”对瘤颈闭合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三圈模式”技术对动脉瘤颈闭合的价值。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经介入栓塞治疗的116例患者共计135个囊性动脉瘤,将入组动脉瘤按收治顺序随机分为“三圈模式”组(66个动脉瘤)和传统栓塞组(69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平均为4.67+1.85mm;其中包括单纯栓塞46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89个;应用VFC圈91枚,纤毛圈93枚,水凝胶涂层圈73枚,填塞圈324枚;选用支架均为Microvention公司生产的LVIS支架。依据Raymond分级评价即刻栓塞效果,比较两组病例6个月随访时瘤颈闭合率。结果135例动脉瘤均实现成功栓塞,其中66例动脉瘤采用三圈模式治疗,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分级I级47个,II级7个, III级12个,其中45例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经6个月共随访55例患者,没有瘤颈、瘤体残留及复发病例,瘤颈闭合率100%;传统栓塞治疗组的69例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栓塞44例,栓塞后即可造影均获得Raymond分级I级疗效,经随访6个月共56例患者,6例动脉瘤颈残留并给予再次栓塞治疗,瘤颈闭合率89.3%。两组病例瘤颈闭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使用支架类型、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瘤颈闭合是动脉瘤栓塞的核心理念,三圈模式对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闭合较传统栓塞模式具有更高瘤颈闭合率。

    作者:赵林;梁朝辉;杨明;董鹏飞;李林芳;王立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二例

    例1患者男性,72岁,主因言语笨拙,右上肢力弱10d,于2016-01-0710:19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10d无明显诱因及原因出现言语笨拙、口齿不清、言语模糊、流涎,右侧上肢力弱及动作不协调,但不影响正常活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未正规治疗。

    作者:杨金波;候焕峰;马晓辉;辛光;方军涛;张祥建;崔丽丽;王力娜;马晓丹;李如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分析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发病在6h以内的ACI患者17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和常规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h、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比较静脉溶栓组有无出血并发症患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静脉溶栓组溶栓后24h、14d 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24 h、14 d NHI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比较静脉溶栓组的NHI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②静脉溶栓组患者90d后预后良好率高于常规治疗组(58.4%vs42.3%,2=4.423,P<0.05)。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2.5%vs19.2%,2=1.487,P>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HISS评分(OR:1.517,1.2142.261,P<0.05)、心房颤动病史(OR:1.431,1.2792.041,P<0.05)是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t-PA静脉溶栓对发病6h内的ACI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治疗前NHISS评分、有心房颤动病史是影响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鲁文先;苏毅鹏;陈金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维生素D与多发性硬化发病因素及其治疗的关系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全球约有2,500,000人深受其害[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表明基因、感染、环境、免疫失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导致疾病发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全球约有2,500,000人深受其害[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表明基因、感染、环境、免疫失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导致疾病发生[2-4]。

    作者:罗欣彤;王程晓;曹国辉;王月彩;曹彭凯;王佳惠;檀国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小鼠脊髓腰段芳香化酶及雌激素受体含量与性周期的关系

    目的:比较小鼠性周期各阶段脊髓腰段芳香化酶和三种雌激素受体的变化。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小鼠性周期不同阶段脊髓腰段:动情前期(P期)、动情期(E期)、动情后期(M期)、动情间期(D期)脊髓腰段芳香化酶和雌激素受体α(ERα)、β(ERβ)和GPR30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芳香化酶的表达在P期、E期、M期及D期分别为0.62,0.63,0.67,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ERα在P期、E期、M期及D期的表达分别为0.34,0.54,0.39,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ERβ在P期、E期、M期及D期的表达分别为0.6,0.62,0.61,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GPR30在P期、E期、M期及D期的表达分别为0.76,0.75,0.8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结论循环系统雌激素水平的生理性波动对脊髓腰段芳香化酶和雌激素受体α、β和GPR30含量无明显影响。

    作者:翟静旭;刘媛媛;孙灿;郝澎丽;刘亚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以首发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1例

    目的:探讨以首发神经精神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1例以首发神经精神症状的SLE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结果首发精神异常7例(33.3%),偏瘫(脑梗死)6例(28.6%),全面性癫痫发作症状就诊的SLE患者4例(19.0%),急性意识障碍3例(14.3%),四肢弛缓性瘫痪1例(4.8%)。抗双链双螺旋脱氧核糖核酸(ds-DNA)抗体阳性16例(76.2%),抗Smith抗体(抗Sm抗体)阳性7例(33.3%),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体(抗SSA/SSB抗体)阳性9例(42.9%),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RNP抗体)阳性10例(47.6%),抗磷脂抗体(APL)阳性7例(33.3%)。首发精神异常的SLE抗r-RNP抗体(85.7%)阳性率高于抗Sm抗体(28.6%)和APL(28.6%),均P<0.05。结论 SLE常常以精神症状、神经症状、脑梗死、癫痫、急性意识障碍等发病,误诊为精神类、脑血管疾病等,进行抗核抗体、APL等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作者:李晓云;钮含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白细胞亚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入院时白细胞亚型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2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白细胞亚型计数,评定患者发病3个月时的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白细胞亚型与ACI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是AC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均P<0.05),存在剂量反应关系(P<0.001)。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与ACI患者近期预后不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入院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均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性。

    作者:王大力;胡瑞敏;彭延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围产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一例

    目的:探讨围产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方法介绍本院收治的1例围产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果本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迅速进展的高颅压症状、癫痫发作、视觉障碍和精神异常,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以额顶叶为主的可逆性损害,给予控制癫痫,调整血压,减轻脑水肿,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恢复。结论围产期RPLS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迅速进展的高颅压症状、癫痫发作、视觉障碍和精神异常,影像学表现主要为以额顶叶为主的可逆性损害,需要与静脉窦血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鉴别,治疗效果及预后良好。

    作者:张学谦;台立稳;贾丽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鄂尔多斯地区脑梗死院前患者延误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地区脑梗死(CI)患者院前延误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因CI入院的患者,采用问卷和访视调查方法调查院前延误(从卒中症状出现至做出就医决定)和运送所需时间(从做出就医决定至到达医院),记录卒中现场情况、认识行为和社会人口学变量等,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方法研究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490例,其中147例(30%)发病2h内做出就医决定(早期就医决定组),343例(70%)发病2 h后做出就医决定(延误决定就医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以意识障碍起病、既往因脑卒中曾住院治疗、发病现场认识到卒中、发病现场有家属或同事、症状进行性加重、患者或家属或同事知晓溶栓治疗对院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使用120救护车对院前时间有显著性影响。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有家属或同事或既往因脑卒中曾住院治疗是促进早期决定就医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症状较轻或夜间发病是造成就医决定延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就医决定延误是本地区CI院前延误的主要原因,家属或同事或既往因脑卒中曾住院是减少决定延误的重要因素,普及本地区居民卒中知识、增加使用救护车及改善本地区医院布局可能使更多脑梗死患者获益。

    作者:孙锐;王俊梅;吴迎春;马梅林;王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GDF-11通过神经再生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袭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神经精神症状[2],通常在学习能力、执行速度、回忆的准确性和/或解决问题方面出现困难[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的发病率预计将逐年升高。2010年大约有470万AD患者,预计到2050年患者人数将比现在增加两倍[4]。

    作者:郑晓荣;伊然;董齐;曹海玲;张译丹;张歌;程雪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脑内5-羟色胺受体mRNA表达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前额叶、海马、中缝核、伏隔核5—羟色胺1A(5—HT1A)与5—羟色胺2A(5—HT2A)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w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连续28d,随机给予强迫游泳、夹尾、潮湿垫料、鼠笼倾斜、食物和水的剥夺等其中一种刺激,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动物模型。对照组正常饲养,不予以实验性处理。采用旷场实验及糖水偏好实验评定其行为学改变;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大脑中前额叶、海马、中缝核、伏隔核5—HT1A与5—HT2A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实验组5—HTlA受体mRNA表达在前额叶、海马、中缝核、伏隔核中分别为1.35±0.05、1.76±0.35、0.84±0.67、2.17±0.56,对照组分别为1.57±0.38、2.04±0.71、0.92±0.12、2.25±0.0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5—HT2A受体mRNA表达在前额叶、海马、中缝核、伏隔核中分别为1.24±0.80、0.37±0.75、0.34±0.14、0.45±0.41,对照组分别为1.66±0.43、2.02±0.12、1.90±0.56、1.28±0.31,2组比较在海马,中缝核,伏隔核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前额叶、海马、中缝核、伏隔核中5—HT1A受体mRNA表达均无变化;②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中缝核、伏隔核中5—HT2A受体mRNA表达均减少;在前额叶表达无变化。

    作者:包玲;胡晓华;王宗琴;高作慧;冯映映;李东霞;丁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LTG)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RPE)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青年RPE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V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LTG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及MoCA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末,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42% vs 70.83%,91.67% vs 77.08%,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末,观察组的Mo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3%vs20.83%,P<0.05)。结论 LTG联合VPA治疗青年RPE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无严重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曹化;仲玲玲;居克举;蒙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阿司匹林对伴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影响研究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同时伴有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的患者,其口服阿司匹林致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70岁(平均年龄56.3±9.7岁)伴有颅内单发无症状性未破裂小动脉瘤的脑梗死或TIA 63例,其随机分为口服阿司匹林和未口服阿司匹林两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破裂及脑缺血事件复发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63例,口服阿司匹林组32例,未口服阿司匹林组31例,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脑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未口服阿司匹林组[5/3215.63%与17/3154.84%,χ2=10.65,P<0.005]。口服阿司匹林组和未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差异[2/326.25%与1/313.23%,χ2=0.32,P>0.5]。结论患有脑梗死或TIA同时合并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应常规口服阿司匹林预防ICVD的复发。

    作者:李雪艳;王焕君;吴强;李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心-踝血管指数联合颈动脉内膜厚度对动脉粥样硬化评估

    目的:探究心—踝血管指数(CAVI)联合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行CAVI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936例,将其按照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患病情况分为A组(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112例、B组(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526例和C组(经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已发生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终末事件)298例,B组按照不同危险因素分为B1组(高血压)267例、B2组(糖尿病)128例和B3组(高脂血症)131例共3个亚组;C组分为C1组(无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终末事件)187例、C2组(心肌梗死)62例和C3组(脑梗死)49例共3个亚组,比较各组CAVI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差异,并探究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与上述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三组C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和A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和A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AVI相比,其表现出的差异明显减弱变小。B2组CAVI和IMT值与C1,C2和C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VI均值比较的P值均小于相应IMT均值比较的P值,甚至B2组的IMT值高于C2和C3组。糖尿病病程与CAVI的相关性高于(r=0.498,P=0.00087)其与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r=0.194,P=0.036)数据。结论CAVI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有一定相关性,前者倾向于评价整体而非局部的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更加吻合,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度。

    作者:王高临;孙博;王新强;李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脑池内灌注与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脑池内灌注与静脉滴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效果。方法将8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A组(n=40)在术中及术后予以脑池内灌注尼莫地平,B组(n=40)术后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CVS发生率及预后效果。结果 A组术后的症状性CVS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B组(65.0%)(P<0.05)。A组术后3d、5d、7d、14d的CV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A组术后第2天的脑脊液(CSF)引流量以及引流液中的红细胞含量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75.0%,显著高于B组的50.0%(P<0.05)。结论比较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脑池内灌注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SAH后CVS的效果更为显著,并发症更少。

    作者:王彦平;刘岱;王晓东;惠小波;李正明;刘骥;蒋健;丁涟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华北地区三省二市神经病学学会协作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