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英;马金刚;曹慧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内镜下中医微观辨证规律.方法:通过观察129例消化性溃疡传统辨证分型、内镜下黏膜大体特征、畸田隆夫分期,总结内镜下中医证候规律.结果:传统中医证型与畸田隆夫分期无关,内镜下黏膜特征同传统辨证结果密切相关.结论:微观辨证与传统辨证具有一致性,可以作为四诊的补充.
作者:曹志群;宋贵发;陈雯雯;张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阐述了《张氏医通》对不同地域环境中不同体质人群消瘅的脉证、病机及治法,同时分析了消瘅上中下三消具有的脉证、病机及治法,从脉象角度加强了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王华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7例,治疗组97例,治以健肾祛瘀方;对照组90例,治以腰痛宁胶囊.治疗30 d后观察两组疗效及疼痛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94.4%,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P=0.023;不良事件统计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肾祛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郭继山;杨明利;张承莲;齐平坤;王桂蒙;李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蟾酥中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和蟾毒灵三种成分配伍后的镇痛效果,以筛选出三种成分的佳配伍方式.方法: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进行镇痛实验研究.结果:蟾毒灵的镇痛作用强,其次是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的作用弱;脂蟾毒配基用量较大时,与华蟾酥毒基配伍表现为相互的抑制作用,用量较小时则为协同作用;脂蟾毒配基与蟾毒灵配伍表现为相互的抑制作用;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配伍主要表现为蟾毒灵的镇痛作用;三者共同配伍时,未表现出相互间的协同或抑制作用.结论:欲发挥三种成分的镇痛作用,应该单独使用,或者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混合使用,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作者:张津萌;吴世福;盛华刚;张超;林桂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总结毕可恩对孤独症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孤独症的发病与中医的胎毒和胎儿在胎孕期的胎教及婴儿的养护不当有关.
作者:毕鸿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提出郁热不寐的概念,进而探讨郁热不寐产生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其中疏达清散是治疗郁热之关键环节,宁心安神不可或缺,临证需随郁热所在部位论治.
作者:丁元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选取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对选用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83篇文献中,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涉及了12条经脉的73个穴位.穴位归经属前三位的为胃经、任脉和膀胱经.结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主要分布在与乳腺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作者:魏凌波;陆永辉;邱学梅;陈少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肾抑抗汤治疗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54例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27例,采用补肾抑抗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治疗1个月、2个月后的血清人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IFN-γ水平明显降低,而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抑抗汤治疗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较佳,可有效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诱导免疫耐受.
作者:安利红;陆怡衡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蛋白尿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10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复方丹参滴丸氯沙坦联合治疗组(联用组),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清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氯沙坦组和联用组均能显著降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且联用组优于氯沙坦组.联用组血清清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其疗效优于氯沙坦单用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沙坦治疗DN蛋白尿具有增效协同作用.
作者:王凌;林洁欣;陆增生;吴凌康;杨法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乳癖康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Agilent Poroshell 120(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4%的磷酸(53∶47),检测波长367 nm,流速0.8 mI/min,进样量20 μL.结果:山奈素在0.76~ 3.8 μg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系数r为0.9986,平均回收率为99.16%,RSD为1.03%.结论:采用HPLC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可作为乳癖康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王俊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综述了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指出中医药在改善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侵袭与转移、治疗常见并发症、配合西医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参考文献40篇.
作者:辛丽丽;龚婕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综述了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的分子机制及中医药对EMT发生的抑制作用.参考文献28篇.
作者:许艳艳;李慧杰;李秀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耳缘静脉放血对偏头痛家兔模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G蛋白含量的影响,初步揭示耳缘静脉放血的中枢镇痛调控机制.方法:30只新西兰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耳缘静脉放血组、模型组和空白组.采用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家兔模型,分别在第1天、第4天、第7天造模30 min后耳缘静脉放血.免疫组化法观察家兔模型PAG区G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耳缘静脉放血组家兔模型PAG区G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耳缘静脉放血可明显降低偏头痛家兔模型PAG区G蛋白含量,参与镇痛效应.
作者:杨佃会;阚俊祯;马祖彬;韩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遵《内经》之旨,论述了五脏本脉和四时五脏脉的含义,指出研究与四时相应的五脏脉象,对研究脉诊的产生机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京民;滕晶;刘继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分析了近年来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微生物转化机制、转化途径和各类化学成分的转化实例,认为中药化学成分经微生物转化后起到了结构修饰的作用,可提高药效成分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同时产生了重要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参考文献32篇.
作者:朱立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肾损害的中医症状、证型特点及规律.方法:观察110例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的症状特点,采用症状积分法定证型,再用x2检验对本病不同分期的症状、证型进行分析.结果:在高血压性肾损害不同分期中,症状有差异的是气短乏力、泡沫尿、脉络瘀阻、舌质紫暗(P<0.01),目赤口干、便结溲黄(P<0.05);证型上存在差异的是:脾肾气虚证、热邪内阻证(P<0.05),瘀血内停证(P<0.01).结论:阴虚阳亢是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基础病机,热、瘀与本病的进展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杨晓萍;唐岚;张琪琳;张舒;唐蓉珠;徐晖;哈明昊;丁立人;闻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阐述了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医药信息的特点,探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诊断、中医证候、中药复方等研究中的应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的获取研究,带动了中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加速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9篇.
作者:张吉英;马金刚;曹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查阅近10年灸法在脊髓损伤临床应用中的相关文献,综述了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热敏灸、艾条灸、艾柱灸、隔物灸等各种灸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及疗效.参考文献20篇.
作者:马睿杰;肖婷;孙连珠;朱城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与商朝“伊尹三黄泻心汤”关系密切,仲景理论应与《汤液经法》有重要联系,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仲景依据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记载的小泻心汤演变而成.大黄黄连泻心汤在古代作为经方被各医家传承与沿用,当今临床亦用于多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肺出血等疾病,效果显著.
作者:宫庆东;张沁园;王洪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泄泻食疗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泄泻食疗的起步阶段;魏晋隋唐时期,泄泻食疗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宋至金元时期泄泻的食疗更加详尽,已有大量的泄泻食疗方药记载;至明清时期,泄泻食疗已趋于完善.
作者:姜德友;陈建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