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雯;李运伦
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在原理以及各自系统的研究特征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使得微生态学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新切入点。从中医证候学、中医临床应用和中药作用等方面概述了微生态学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曹云飞;李慧芬;崔伟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4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内酯类含量的影响。方法:氯仿渗漉、氯仿回流、水提醇沉、醇提水沉4种提取方法提取雷公藤粗提物;将粗提物经柱层层析分离纯化,以所得雷公藤内酯类的含量为指标,考察4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结果:4种提取方法的氯仿萃取物量及雷公藤内酯类粗品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氯仿回流法、氯仿渗漉法、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结论:氯仿回流法和渗漉法对雷公藤内酯类提取率较高,但氯仿用量大,实验成本较高。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适宜工业大生产。
作者:付志明;尹履伟;李佳;韩春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揣摩有得集》初刻于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及1955年两种竖排铅印本分别面世。今见三个木刻本子,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一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一本,皆为初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一本,是假冒本。各本目录中皆存失误:木刻本中目录名称及方名皆有漏刻,药方计数有误;两铅印本沿袭漏刻之误,但凭目录修正药方计数,结果错上加错。
作者:刘娟;刘桂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千金子石油醚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千金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数据分析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千金子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3-O-苯甲酰基-5,15-O-二乙酰基续随子醇,3,7-O-二苯甲酰基-5,15-O-二乙酰基-7-羟基续随子醇,3-O-苯乙酰基-5,15-O-二乙酰基-6(17)-环氧续随子醇,千金二萜醇二乙酸烟酸酯,3-O-苯甲酰基-5,15,17-O-三乙酰基-17-羟基异续随子醇,胡萝卜苷,秦皮乙素,油酸甘油酯,水杨酸,油酸。结论:水杨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朱娟娟;张超;王英姿;孙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优选丹参药材可溶性蛋白质的佳提取工艺,为探讨丹参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丹参药材蛋白质提取条件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法,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以丹参药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指标,考察料液比、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四个因素对可溶性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丹参药材蛋白质的佳提取工艺。结果:建立了丹参药材蛋白质的佳提取工艺:药材粉末中加入30倍量pH值为10的蒸馏水,在60℃条件下超声提取50 min。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能正确反映丹参药材中的蛋白质含量。
作者:刘杨;包华音;李巧玉;张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 HPLC 法测定蟾酥透皮贴剂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方法:Kromasil C18色谱柱(5μm,20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96 nm。结果:华蟾酥毒基在0.2632~1.5792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30%,RSD=1.19%(n=6);脂蟾毒配基在0.3208~1.9248μg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09%,RSD=1.06%(n=6)。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蟾酥透皮贴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史磊;李峰;林桂涛;郭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确定防风通圣丸中麻黄药材的适宜提取溶剂及其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制备麻黄水煎、醇提样品和不同提取工艺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elchrom-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95∶5),检测波长207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为25℃,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各样品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并计算提取率,确定麻黄的适宜提取溶剂及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麻黄水煎和乙醇提取样品中的提取率分别为62.8%和67.8%;盐酸麻黄碱的提取率随提取挥发油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以8h为高。结论:采用水煎法提取盐酸麻黄碱,提取挥发油时间若不超过8 h,盐酸麻黄碱是稳定的。
作者:王正平;高燕;赵渤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党参合剂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健康小鼠分别灌胃同等剂量的党参合剂及生理盐水,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对抗体生成的影响。结果:党参合剂可增加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提高腹腔吞噬细胞吞噬百分率,促进抗体生成。结论:党参合剂可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赵永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不同配比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成糖尿病模型大鼠,黄芪当归不同配比给予糖尿病模型大鼠灌胃给药8周后,观察各组血管内皮的MCP-1、TNF-α、IL-6的变化,探寻黄芪当归佳量效关系。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MCP-1、TNF-α、IL-6的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增加,各药物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成一定的剂量相关性。结论:黄芪当归药对在一定剂量和配比下(总量45 g,黄芪当归之比3∶2)具有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作者:阴永辉;孔畅;张丽君;尹建男;宋振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外周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其氧化应激情况。方法:选取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双盲配对设计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二阴煎颗粒冲剂和利培酮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和利培酮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临床疗效,观察两组生命体征、躯体检查、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价其安全性;并检测外周静脉血MDA、SO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精神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后MDA含量低于治疗前,对照组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SOD含量高于治疗前,对照组低于治疗前。结论:清热养阴法能有效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轻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氧化应激的程度。
作者:王娣;贾竑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蛋白质组学从不同层次的“整体”蛋白质活动角度来研究疾病发生、机体和细胞代谢等过程,从而获得对这些过程的全面认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思路与中医证候四诊合参的判定思路和中药方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方式一致,这成为构建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的桥梁。
作者:徐静雯;李运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马钱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78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加马钱子组)和对照组(常规中药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马钱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8%和56.41%。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钱子入伍补肾活血中药能显著提高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缓解率和治愈率。
作者:王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丹参离子导入治疗眼睑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眼睑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丹参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采用热敷双眼和口服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眼睑跳动症状的改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治愈率76.7%,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离子导入联合低频脉冲治疗眼睑痉挛疗效显著。
作者:张彩霞;李振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晋隋唐时期针灸补肾法的应用特点。方法:查阅晋隋唐时期主要医学文献,对其中有关针灸补肾的资料,如辨证选穴、腧穴配伍、刺灸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此时期针灸补肾的穴位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并已出现具体穴位名。医家仍主张“针主泻而灸主补”的观点,阴虚内热者多用针刺法,阳虚里寒者则用灸法。结论:晋隋唐时期是针灸补肾逐步发展的时期,推动着针灸补肾法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邴长建;周胜红;周建永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肺藏魄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肺藏魄的内涵为形体和精神两方面,传统观念认为魄是五神之一,是人体精神意识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发现魄亦有形体层面的含义,认为宗气的作用实际是魄的功能体现。魄门为人体连通器,是肺肠相通、形神相关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
作者:孟庆岩;张庆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收集心肌梗死临床试验报告的终点指标,分析终点指标在选取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PubMed数据库有关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信息填写中文、英文文献调查表;借助频数分布和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分别从文献概况、研究年份、使用频率、主次分布、观察时段、组合规律六个方面统计终点指标的选择和使用情况。结果:筛选文献156篇,收集心肌梗死的临床终点指标36种;包含终点评价的心肌梗死国内研究报告逐年增多;常使用的终点指标依次为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脑卒中等;出现频率高的终点指标组合为“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结论: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发作等是心肌梗死疗效评价常选用的终点指标,临床研究终点指标的使用有待规范。
作者:赵晨;戴国华;龙凤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对“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文献进行溯源,认为“心主神明”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形成的以五脏五形为核心的理论特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流思想。而明以前“脑主神明”与道家及炼丹术相关,明以后受西方医学影响较大。同时指出以“脑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并非一个名称的简单替换,还须建立一个新的医疗模式。
作者:于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明确清热解毒方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证据,检验中风热毒生风病机假说。方法: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清热解毒方药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评价研究质量,应用Meta-分析等方法合并统计相关数据,应用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分别定性、定量检验统计结果的稳定性,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结果: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急性期,安宫牛黄丸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均有效,且其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检验中风急性期热毒生风病机假说的临床疗效证据相对充分,热毒生风作为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认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作者:马丽虹;李可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针对学界多认为《伤寒杂病论》理论主要源自医经论著及《伊尹汤液》的观点进行了逻辑辨析,提出该书继承与发挥了先前医经家和经方家的论著学说,学术理论主要源自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论著,药物理论主要源自《神农本草经》等著作而非《伊尹汤液》。
作者:方春平;刘步平;朱章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李东垣尤重视脾胃,创制“阴火”一词,阴火即是相火,以强调因为元气亏虚所致的妄行的相火。生理上阴火起于下焦,内寄于心包络、少阳;病理上,根据相火妄动作用的部位不同,表现有所不同,并确立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法。
作者:盛倩;孙睦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