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磊;李峰;林桂涛;郭琪
目的:研究小檗碱脂质体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其磷酸化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小檗碱脂质体干预大网膜脂肪组织,通过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浓度,Realtime PCR检测GSK-3β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pGSK-3β、GSK-3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檗碱原药及脂质体可降低上清液中葡萄糖浓度,显著下调GSK-3β基因的表达,使pGSK-3/GSK-3β蛋白比值显著升高,皆以1×10-6 mol/L脂质体组调节作用为明显。结论:小檗碱脂质体可显著改善脂肪组织的葡萄糖代谢,其机制可能与增加GSK-3β的磷酸化、使活化GSK-3β减少有关。
作者:许旌;张洪;苏爱梅;包三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骨痿方对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骨痿方汤剂和阿仑膦酸钠片,对照组予阿仑膦酸钠片,口服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骨密度、血清TRACP-5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骨密度值均有提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 TRACP-5b 均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痿方可降低血清TRACP-5b、改善骨密度,对脾肾两虚兼血瘀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明显。
作者:任小娟;郭震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茶藨子木层孔菌多糖硫酸酯(PRP-S18和PRP-S22)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小鼠H22实体瘤模型,分为模型对照组、PRP-S18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RP-S22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RP-S18联合环磷酰胺组、PRP-S22联合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对照组,腹腔注射给药。测定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低剂量(每天20 mg/kg)时,PRP-S18和PRP-S22对小鼠的肿瘤抑制率高,分别为34.99%和33.47%;在此剂量下,PRP-S对肿瘤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没有影响。 PRP-S18和PRP-S22与环磷酰胺合用均可以显著提高肿瘤抑制率,其中PRP-S18与环磷酰胺合用后未加重环磷酰胺单独应用造成的免疫损伤。结论:PRP-S可以显著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与环磷酰胺合用后抑瘤率明显提高。PRP-S佳活性的发挥需要一个合适的硫酸取代度和适宜剂量。
作者:刘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通过对《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的文献研究和探讨,就“神精间病”病机学说,从心肾不交、形神观、阴阳观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认为“神精间病”病机学说对指导虚劳病、神志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于惠青;于俊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发酵全蝎粉的优酶解工艺条件。方法:以酶解温度、时间和酶底比为考察因素,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设计实验,并用改良Lowry法测定发酵全蝎粉蛋白质含量,筛选酶解的佳工艺条件。结果:仿胃酶解以实验方案A3B1C2所得蛋白质含量高,仿肠酶解以实验方案A1B3C3所得蛋白质含量高。结论:在pH值为1.0的环境下,用酶底比2.5%的胃蛋白酶酶解120 min的仿胃酶解工艺优;在pH值为8.5的环境下,用酶底比5.0%的胰蛋白酶酶解360 min的仿肠酶解工艺优。
作者:刘文娟;苑如;王集会;单红燕;薛梦;孙惠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总结了《金匮要略》中关于四水的症状及治疗用方。对四水重新整理与分析,发现四水治疗方剂大体可以分为以防己黄芪汤与越婢汤为代表方剂的两类,体现出从肺论治及从脾论治两大治疗体系。通过分析水气病篇所用方剂,认为水肿病治疗是以利小便为基本法则。重新定义了“发汗”在水肿病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朱丽颖;贾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收集心肌梗死临床试验报告的终点指标,分析终点指标在选取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PubMed数据库有关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信息填写中文、英文文献调查表;借助频数分布和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分别从文献概况、研究年份、使用频率、主次分布、观察时段、组合规律六个方面统计终点指标的选择和使用情况。结果:筛选文献156篇,收集心肌梗死的临床终点指标36种;包含终点评价的心肌梗死国内研究报告逐年增多;常使用的终点指标依次为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脑卒中等;出现频率高的终点指标组合为“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结论: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发作等是心肌梗死疗效评价常选用的终点指标,临床研究终点指标的使用有待规范。
作者:赵晨;戴国华;龙凤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确定防风通圣丸中麻黄药材的适宜提取溶剂及其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制备麻黄水煎、醇提样品和不同提取工艺的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elchrom-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乙腈(95∶5),检测波长207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为25℃,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各样品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并计算提取率,确定麻黄的适宜提取溶剂及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麻黄水煎和乙醇提取样品中的提取率分别为62.8%和67.8%;盐酸麻黄碱的提取率随提取挥发油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以8h为高。结论:采用水煎法提取盐酸麻黄碱,提取挥发油时间若不超过8 h,盐酸麻黄碱是稳定的。
作者:王正平;高燕;赵渤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李东垣尤重视脾胃,创制“阴火”一词,阴火即是相火,以强调因为元气亏虚所致的妄行的相火。生理上阴火起于下焦,内寄于心包络、少阳;病理上,根据相火妄动作用的部位不同,表现有所不同,并确立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法。
作者:盛倩;孙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调经种玉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纳入脾肾阳虚型PCOS患者30例,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调经种玉汤,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每月的B超、基础体温及月经第22天的孕酮情况,以了解患者是否排卵。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周期排卵率42%。结论:调经种玉汤能调节PCOS患者的内分泌紊乱,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排卵率。
作者:李瑞丽;傅金英;于胜男;李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从药材来源、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说明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进行了概述。
作者:董晓旭;付京;倪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经前期综合征(PMS)猕猴模型不同脑区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探索愤怒、郁怒诱发PMS病证的脑中枢微观机制。方法:应用社会层级压力应激法并配合择时挤压使猕猴出现PMS病证表现,然后依据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评价量表进行评分,后检测不同脑区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进行分析论证。结果:PMS肝气逆、肝气郁证组猕猴愤怒因子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PMS肝气逆证组又显著高于PMS肝气郁证组(P<0.01),PMS肝气郁证组猕猴抑郁因子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MS肝气逆证组(P<0.01);相较于对照组,PMS肝气逆证组各脑区GAB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P<0.05), PMS肝气郁证组各脑区GABA的含量则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应用社会层级压力应激配合择时挤压造模法制备猕猴模型病证发生与中枢GABA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作者:魏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列举了张从正应用痛随利减法则治疗外伤疼痛的医论、医案。认为痛随利减的机制是外伤疼痛多源于局部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不通则痛”,用下利的方法起到了刺激并加快气血运行的作用,达到了使人体气血在各部位再分配的效果。
作者:张普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总结徐小圃、徐仲才治疗咳喘病经验,认为咳喘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临证除用开肺、宣肺、清肺及化痰诸法,尤其擅用以附子为主药的温肾扶阳法。
作者:陆城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 HPLC 法测定蟾酥透皮贴剂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方法:Kromasil C18色谱柱(5μm,20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96 nm。结果:华蟾酥毒基在0.2632~1.5792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30%,RSD=1.19%(n=6);脂蟾毒配基在0.3208~1.9248μg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09%,RSD=1.06%(n=6)。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蟾酥透皮贴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史磊;李峰;林桂涛;郭琪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4种不同提取方法对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内酯类含量的影响。方法:氯仿渗漉、氯仿回流、水提醇沉、醇提水沉4种提取方法提取雷公藤粗提物;将粗提物经柱层层析分离纯化,以所得雷公藤内酯类的含量为指标,考察4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效率。结果:4种提取方法的氯仿萃取物量及雷公藤内酯类粗品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氯仿回流法、氯仿渗漉法、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结论:氯仿回流法和渗漉法对雷公藤内酯类提取率较高,但氯仿用量大,实验成本较高。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适宜工业大生产。
作者:付志明;尹履伟;李佳;韩春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揣摩有得集》初刻于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及1955年两种竖排铅印本分别面世。今见三个木刻本子,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一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一本,皆为初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一本,是假冒本。各本目录中皆存失误:木刻本中目录名称及方名皆有漏刻,药方计数有误;两铅印本沿袭漏刻之误,但凭目录修正药方计数,结果错上加错。
作者:刘娟;刘桂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晋隋唐时期针灸补肾法的应用特点。方法:查阅晋隋唐时期主要医学文献,对其中有关针灸补肾的资料,如辨证选穴、腧穴配伍、刺灸法等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此时期针灸补肾的穴位仍以单穴为主,但多穴处方开始大量出现,并已出现具体穴位名。医家仍主张“针主泻而灸主补”的观点,阴虚内热者多用针刺法,阳虚里寒者则用灸法。结论:晋隋唐时期是针灸补肾逐步发展的时期,推动着针灸补肾法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邴长建;周胜红;周建永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党参合剂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取健康小鼠分别灌胃同等剂量的党参合剂及生理盐水,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和对抗体生成的影响。结果:党参合剂可增加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提高腹腔吞噬细胞吞噬百分率,促进抗体生成。结论:党参合剂可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赵永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探讨乳腺癌癌前病变肝郁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的造模方法。方法: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基苯蒽造模组、二甲基苯蒽+雌激素造模组、二甲基苯蒽+雌激素病证结合模型组,检测不同造模方法大鼠模型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造模组ER、PR表达增高(P<0.05)。与二甲基苯蒽组比较,二甲基苯蒽+雌激素组、病证结合组ER、PR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证结合组EGFR、STAR3的表达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二甲基苯蒽+雌激素组比较,病证结合组各项指标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STAT3通路参与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病,肝郁肾虚在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病证结合造模具有可行性。
作者:张珺;李猛;李媛媛;于庆生;李华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