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
宋代受张仲景《伤寒论》影响,多用温热方药.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特色来看,温热方药使用广泛,并形成了滥用温燥温补的流弊.金元四大家针对流弊,主张褒水贬火,倡导寒凉用药,张子和、刘完素主张心火旺、肾水亏,朱丹溪立相火妄动、阴虚火旺之学说,李杲主张阴火炽盛、脾胃气虚之说,这对继承和发扬辨证论治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涛;刘丽宁;张重州;黄玉剑;李新莉;冯兴志;李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概述了针刺治疗脑瘫(CP)的中西医理论研究.中医学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病位不外乎脑及脾胃、肾,涉及肝,但却各有偏重.针刺治疗本病在选穴、针刺方法、留针的时间与疗程方面都有一些规律可循.现代医学证实,针刺可改善患儿脑部病灶的血供和营养,促进CP尤其是痉挛型患儿的康复.综合针刺康复模式虽在临床广泛运用,但有待进一步改进.参考文献26篇.
作者:陈栋;鲍超;刘跃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求并优化大黄及其含药血清的指纹图谱,为在细胞体系中运用含药血清提供依据.方法:制备大黄含药血清,进行血清蛋白沉淀,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通过梯度洗脱获得大黄及其含药血清的指纹图谱,并对大黄及含药血清指纹图谱出峰时间的分布进行非参数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甲醇作为蛋白沉淀剂处理含药血清得到的结果好.指纹图谱出峰时间统计分析显示,出峰时间总体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所提供的含药血清优化处理方法及色谱条件可以作为大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检测的常规方法,大黄含药血清含有大黄的主要成分,可以应用含药血清代替水煎液用于细胞体系研究.
作者:季旭明;程明;王世军;王成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5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采用常规针刺配温针灸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针刺配电针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76.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电针治疗.
作者:石育才;张东升;夏勇江;魏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轻度认知障碍(MCI)主要病机在五脏虚损、脑消髓减,认为肺虚督亏在MCI发生发展中其重要作用其病机之一,肺气虚则宗气弱,气血乏源,五脏失养,督亏则气血精液不能上达于脑而形成脑消髓减,故在研究轻度认知障碍时,应重视补肺调督.
作者:王金桥;王金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对紫藤属的种类、资源、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概述,为该属药用植物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曹梦晔;姚默;赵兵;张少颖;巩江;倪士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刘锋认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关键在于肾虚,以进行性骨髓衰竭、髓枯精亏为根本矛盾,可分为急劳髓枯温热型和急劳髓枯虚寒型,治宜补肾生髓、活血化瘀法.
作者:唐旭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胃炎复合剂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的糜烂性胃炎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1例、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胃炎复合剂治疗,对照组采用PPI方案(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观察治疗第14天、第28天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第14天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疼痛、灼热或烧心、嘈杂或反酸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第28天治疗组在改善胃脘胀满症状积分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炎复合剂是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有效药物.
作者:王立恒;李春涛;吴小秋;陈慕豪;林勇;李普升;戴诗蕾;倪欢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学术流派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地方医学流派研究、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教育与传承研究、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五个方面,研究中存在系统研究偏少、学术流派评价标准不规范、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欠深化、典型流派研究方法不成熟等问题.今后研究工作的佳组织模式应是在统一规划之下,组织专家开展大规模科研协作,围绕学术流派研究领域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作者:宋咏梅;张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综述了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了西黄丸在剂型改革方面的发展和不足.参考文献28篇.
作者:朱晓静;李峰;欧阳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医联合疗法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医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拔罐+针灸)组20例,氨茶碱组20例,观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浆核因子-κB、活化蛋白-1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患者肺功能、主要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中医联合组在调节转录因子活性及临床有效率方面优于氨茶碱组.结论:中医联合疗法可有效抑制核因子-κB、活化蛋白-1的活性,缓解气道炎症,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郑心;刘玉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鼻鼽辨证要分清寒热、虚实、表里,以寒热为纲从表实寒证、表虚寒证、里实寒证、里虚寒证、里热证、表寒里热证(真热假寒)六个方面论述了严道南治疗鼻鼽的经验.
作者:孙燕;黄俭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黄水煎液对实热证模型大鼠细胞解热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苯酚造实热证大鼠模型,黄连水煎液灌胃治疗.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大黄组与模型组比较,IL-1β、IL-6、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通过降低发热大鼠血浆中IL-1β、IL-6、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水平而发挥其细胞解热作用.
作者:司惠丽;刘春蕾;王世军;张少华;韩冰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活性对急性脑出血应激性肝损害的影响,以及星蒌陈气汤的靶向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大脑注射Ⅶ型胶原酶法建立SD大鼠急性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脑出血组、脑出血痰热腑实证组、星蒌承气汤组,每组分24h、48 h、72h三个时间亚组,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肝组织、肠系膜淋巴结IRAK-4 mRNA表达,并观察肝组织HE染色结果.结果:脑出血组、脑出血痰热腑实证组肝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IRAK-4 mRNA在三个不同时间点表达较正常组升高,星蒌承气汤组肝组织IRAK-4 mRNA表达较脑出血痰热腑实证组降低,星蒌承气汤组还能明显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结论:星蒌承气汤对脑出血急性期痰热腑实证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海滨;唐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认为紧张型头痛的发病根本是素体虚弱、阴血亏虚,发病的诱因常为外邪侵犯,发病的特点是内外合邪,拘急而痛;常因情志内伤、饮食劳倦、局部劳损导致气血失常,不通、不荣则筋脉失养,拘急作痛;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营血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
作者:沈姗姗;胡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补肾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筛选近20年补肾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Meta-分析统计相关数据.结果:33项研究1 41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相对危险度(RR)=1.23,95%可信区间(CI值)为(1.19,1.28),合并效应量检验P<0.00001.结论:补肾中药治疗AS效果显著.
作者:王海军;张建英;滕佳林;杨继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附子提取物对虚寒证模型大鼠乳酸、丙酮酸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附子正丁醇组、附子水提物组,除空白对照组外皆灌服苦寒药造模,空白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日1次,连续14 d,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附子正丁醇和水提物组灌服等量的治疗药物,日1次,连续7d,分光光度数法检测大鼠血浆和肝匀浆组织液中的乳酸、丙酮酸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乳酸含量升高(P<0.05),丙酮酸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附子正丁醇组肝组织乳酸含量降低(P<0.05),丙酮酸含量升高(P<0.05);附子水提物组血浆乳酸、肝组织丙酮酸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附子正丁醇组比较,附子水提取物组血浆乳酸、血浆及肝组织丙酮酸含量较低(P<0.05).结论:附子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虚寒证大鼠的物质代谢有恢复作用.
作者:刘珊;滕佳林;韩冰冰;刘一洋;杨富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有关煎法、服法、药后调护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指出张仲景在遣方用药之际,在煎服方法上也非常重视对脾胃之气和正气的固护,这对指导后世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俞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感冒后咳嗽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久治难愈.患者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1].2005年5月~2008年10月,笔者采用补脾益肺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4例患者均为外感后咳嗽,皆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咳嗽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发病时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持续3周以上,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此次发病前均无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听诊两肺无干、湿性啰音,胸部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正常,此次针刺前均静滴抗生素治疗5~14 d无效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20~55岁,病程21~59 d,平均44d.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1~48岁,病程22~ 57d,平均46d.
作者:杨玉霞;刘丽华;张风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方法: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主要穴位与支气管的解剖生理学关系进行探讨.结果:纳入的51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哮喘涉及11条经脉、51个穴位,其中26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0.6%,超过5%的穴位只有6个.所取穴位经脉归属排前两位的依次为膀胱经、肺经.结论:目前针灸治疗哮喘的取穴组方较为混乱,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作者:曲岩;陈少宗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