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示指背侧、环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损伤

刘杰;司小强;骆文远;郭士方;王和平

关键词:拇指, 外科皮瓣, 创伤和损伤
摘要:目的 评价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环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月,对10例(2例为双侧)拇指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9例(11指),示指背侧和环指岛状皮瓣联合转移修复1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8~43个月,平均31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和功能均较满意,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7~11.6 mm,平均7.9 mm.3指皮瓣神经与指神经未缝合者,其中2指感觉定位仍为示指,1指定位模糊.结论 示指背侧、环指侧方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损伤,方法简单、可靠.部分未行神经缝合者,拇指存在异位感觉是其大的不足.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手部内生性软骨瘤的治疗体会

    内生性软骨瘤是好发于手部的常见良性肿瘤.1999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治疗手掌、指骨内生性软骨瘤58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刘飙;许则民;刘燕;尹维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腕部H型静脉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

    手掌部严重挤压伤常导致掌动脉弓及指总动脉起始段的毁损,甚至缺失.理想的修复方式是采用与掌浅弓有相似解剖结构的血管进行移植,以解决损伤段血管远、近端的数目不等和血管口径不对称的问题.2002年6月-2005年12月,我们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腕部H型静脉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8例,术后疗效满意.

    作者:于胜军;侯忠军;孙喜莲;付胜强;孙明;王志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临床治疗44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2005年,对44例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阶梯方法进行治疗(第一阶段为中医药治疗,第二阶段为未经第一阶段治疗或经第一阶段中医药治疗症状未好转者采用局部封闭、小针刀和西药治疗,后阶段为手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第一阶段经中草药热敷等治疗(25例),18例症状完全改善.治疗后经第二阶段治疗后(26例),5例症状完全改善,3例部分改善.手术治疗(18例)13例症状完全改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1.7%(36/44).结论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阶梯方法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林如;马宁;申丰;王利祥;徐灿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肺腺癌指骨转移一例报告

    患者 男,72岁.因左手中指外伤后出现疼痛,局部红肿、发热,疼痛可忍耐,呈搏动性,与运动无关,夜间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1个月而来就诊.门诊以左中指指头炎行切开引流术,并予抗感染治疗,术后效果差,疼痛无明显减轻.3周后症状加重而收住院治疗.既往史中有右上肺腺癌切除术后30个月.入院检查:右上肺语颤减弱,左上肺及右肺中叶可闻及散在干性啰音.左中指末节皮肤红肿,局部皮温较对侧增高,压痛明显,手指主、被动活动无异常.

    作者:孙庆山;毛军胜;张凯;夹亚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RNA干扰介导的蛋白酶体亚基RC2下调延缓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目的 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介导的蛋白酶体亚基RC2(Rat component 2)下调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疗效.方法 将48只SD大鼠,建立右下肢趾长伸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在电穿孔技术介导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转染含RC2基因和非同源对照序列的siRNA重组质粒溶液(0.8 μg/μl)各50 μl.转染后3 d,采用Western blot测定两组趾长伸肌中RC2蛋白含量;转染后14、21、28 d,测定肌湿重维持率、肌肉蛋白含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并观察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转染后3 d,实验组RC2的蛋白水平明显下调,抑制率为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14 d和21 d实验组肌湿重维持率、肌肉蛋白含量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 d时,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NA干扰介导的蛋白酶体亚基RC2下调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疗效可以维持3周.

    作者:冯勇;张高孟;马学晓;李继峰;顾玉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注重提高手部肿瘤的整体诊治水平

    手是人类进化的工具,亦是人类进化的产物.手的外形纤细轻巧,功能灵活多样,组织结构丰富复杂.手部的肿瘤可发生于手部的各类组织中,如皮肤、脂肪、肌肉、肌腱、神经、血管和骨组织等,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手部肿瘤的多发和手的组织发育、功能、外伤及各种理化刺激等因素相关,既可能是全身肿瘤的一部分,亦可为手部单发或多发.根据作者的经验及本期刊登的4篇临床报告,可以归纳出手部肿瘤在流行病学上有如下特点:

    作者:路来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类风湿腕部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类风湿腕部肌腱自发性断裂的临床治疗.方法 2001年3月-2005年10月,对9例11侧(31指)类风湿腕部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患者,采用掌长肌腱移植、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进行修复;对3侧合并尺骨小头半脱位者采用Darrach和Sauve-Kapandji手术,尺骨截骨近端用部分尺侧腕伸肌腱作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8.5个月.11侧31指伸肌腱修复术后,6指肌腱有轻度粘连,经功能锻炼后粘连缓解.术后2~5指掌指关节主、被动屈曲平均为63°,主动伸展平均为-23°,被动伸展平均为-10°;拇指指间关节主、被动伸指为0°,主、被动屈曲平均为60°.3侧采用Darrach和Sauve-Kapandji手术者,术后未出现尺骨近端与桡骨撞击及旋转时向背侧突出的症状.结论 建议临床对Larsen分类Ⅳ级以上的类风湿患者,应注意肌腱自发性断裂征兆的检查;对发生肌腱断裂者,可采用肌腱移植、移位方法予以修复,或选用Darrach和Sauve-Kapandji手术方法.

    作者:于家傲;路来金;刘志刚;刘彬;宣昭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不短缩再植

    2001年6月-2005年5月,我科采用血管神经、肌腱移位及局部皮瓣转位方式,对19例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进行不短缩拇指再植术,成活17例,失败2例,获得了较满意的外形和功能.

    作者:陈雪荣;孙文东;曾青东;车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闭合穿针加石膏夹板固定治疗锤状指的体会

    2003年10月-2006年3月间,我科应用闭合穿针加石膏夹板固定在门诊治疗锤状指29例,术后手指畸形全部矫正,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周风金;申彬;周建兴;胡万华;王仁;范少地;陈戎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的临床研究与解剖学基础

    目的 探讨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的发病机制与解剖学基础.方法 结合临床7例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的术中所见之形态学改变,对10具2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桡神经进行显微解剖,比较其自旋角度的差异.对左右各20具成人肱骨标本桡神经沟旁纵嵴两侧面之夹角进行测量.结果 术中见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患者之桡神经臂段的自旋角度明显增大,断裂位置在桡神经沟起始处.解剖学发现正常成人桡神经臂段存在自旋性,全程约为114°~122°,成人肱骨桡神经沟旁纵嵴两侧面之夹角在75°~125°之间,平均为98.5..结论 桡神经非创伤性麻痹系因为桡神经臂段自旋角度增大而在特定的力点扭转而断裂.

    作者:肖强;郭云财;张基仁;张彩顺;齐勇;周宏斌;杨立民;吴月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超声在外周神经缝合后再生检测中的作用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检测在判断外周神经缝合后早期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8例共13条神经在首次缝合术后平均3个月,因临床检查和电生理检测均提示神经断裂或严重受损而再次入院的患者.术前对所有缝合神经进行超声检测,观察、记录神经缝合口声像特征,判断神经束通过缝合口的状况,并与电生理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检出13条神经缝合口,根据声像特征将神经束通过缝合口情况分为二级对应术中电生理,超声符合率为92.3%.结论 神经再生早期超声可能早于电生理检测判断再生神经的质量.在术后3个月内超声对缝合口神经束通过情况有较高的分辨率.

    作者:陈为民;陈琳;张展;彭峰;王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原代培养雪旺细胞对PC12细胞促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原代培养雪旺细胞对PC12细胞的促分化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的雪旺细胞选择性培养液(SCM)刺激PC12细胞观察其分化情况,并以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rve factor,BDNF)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加以验证.结果 SCM刺激PC12细胞后促进其分化与NGF刺激后的结果类似,而BDNF刺激PC12细胞后细胞分化不明显.结论 雪旺细胞的分泌液可促进PC12细胞分化.

    作者:杜婵;杨德梅;姜保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第一掌骨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缺损

    2003年起,我科应用第一掌骨背桡侧、尺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指腹缺损35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疗效满意.

    作者:陈建生;方建根;王星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71例血管球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血管球瘤的发病情况,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71例血管球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50例,男21例.肿瘤发生部位:手指指端61例,其中甲下57例.病程为9个月~30年不等.主要症状以肿瘤部位局限性压痛为主,遇冷加重.结果 71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无1例复发,疼痛消失.结论 血管球瘤多见于女性(占70.4%).发病年龄平均为45.1岁.肿瘤好发部位为手指指端(占85.9%),且以甲下多见(占80.2%).手术切除肿瘤尤其是显微外科切除是治疗血管球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宗康;赵新;劳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上肢双段离断再植成活10例分析

    2001年1月-2006年2月,我科对12例肢体双段离断的患者进行再植手术,其中2例由于术后感染被迫截肢,其余10例再植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曲连军;李忠;张成进;王成琪;范启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痛风致腕管综合征一例

    患者 男,69岁.因左拇、示、中指疼痛并麻木2年,加重伴功能障碍3个月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拇、示、中指麻木、疼痛,在门诊以颈椎病给予牵引、理疗,症状无明显改善.1年后又出现腕部疼痛,以夜间痛明显,在外院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也无明显效果.3个月前,手指麻木症状加重,伴手指精细动作受限,握捏困难.临床检查:左手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感觉明显减退,大鱼际肌萎缩(+),拇对掌功能受限,环、小指屈曲受限,腕部Tinel征阳性.左肘后及左示指近节指间关节背侧皮下各有一个3.0 cm×3.0 cm、0.5 cm×0.5 cm大小结节,质硬、光滑、无压痛,结节局部无红肿、破溃.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尿酸浓度增高为585 μmol/L(正常为200~420 μmol/L).腕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左正中神经重度损害.诊断:痛风性腕管综合征.

    作者:崔志强;王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手部恶性肿瘤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手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1985-2006年,对101例手部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超关节截肢(指)69例,超关节截肢(指)同时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11例,局部扩大切除同时行皮瓣转移术21例.结果 术后6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16年,32例失访.手部恶性肿瘤以黑色素瘤多见,其次为鳞癌和滑膜肉瘤,骨性恶性肿瘤少见.5年存活率超关节截肢(指)组为58.7%,超关节截肢(指)同时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组为66.7%,局部扩大切除同时行皮瓣转移术组为58.8%.结论 手部恶性肿瘤是以软组织肿瘤为主,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彬;路来金;刘志刚;张志新;于家傲;宣昭鹏;孙希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致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致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8例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患者(均有3~8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史),其中2例拇长伸肌腱断裂,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3例环、小指指伸肌腱断裂,采用环指指伸肌腱与中指指伸肌腱端侧编织缝合,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修复小指固有伸肌腱;2例中、环、小指指伸肌腱断裂,采用冷冻异体指伸肌腱移植修复.1例拇长屈肌腱断裂,采用环指指浅屈肌腱转位修复.结果 术后局部滑膜和肌腱组织送病理检查均显示为慢性炎症伴局灶性坏死.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见肌腱再次断裂,优良率为100%.结论 多根肌腱同时断裂是类风湿关节炎致自发性手指肌腱断裂的常见特点,手术采用肌腱转位或异体肌腱移植术,疗效确切.

    作者:沈尊理;贾万新;侯明钟;黄燮青;蔡嬿娴;黄一雄;王岚;魏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移位在高位尺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高位尺神经损伤后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8月,对18例高位尺神经损伤的患者,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与尺神经腕部深支进行吻合.结果 术后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3年,平均1.7年.手内肌肌力恢复M22例,M32例,M46例,M55例,优良率为73%.结论 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可达到肌支-肌支修复,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和时间,有利于手内在肌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斌;李康华;邵新中;高顺红;马铁鹏;李春江;杨义;尹佳丽;张文龙;焦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腱鞘巨细胞瘤误诊为瘢痕疙瘩一例报告

    患者 男,30岁.因右环指背侧肿物半年而入院.2005年8月,患者因外伤后出现右环指肿胀,指背有一黄豆大小的结节状物,无疼痛,后逐渐形成增大的肿块,但环指活动功能无影响.4个月后去外院就诊,考虑为右环指瘢痕疙瘩,予醋酸泼尼松加利多卡因行肿块内注射,并口服活血化淤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右环指肿胀、疼痛加重,伴活动受限而来我院就诊.

    作者:王卫国;曹学成;张抒;王代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