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舟;杨志明;魏大鹏;彭文珍
患者女,50岁.出生后父母即发现其双手中指部分缺如.自幼至今,双手功能基本正常.追问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父、母三代无畸形发生.局部检查:右中指末节、中指缺如,左中指末节缺如.双指残端略肥大,顶部有一豆状软组织块和残指相连.双手指感觉正常,指间、掌指关节活动正常.手功能基本正常,但右手用拇、示指捏笔,写字时稍感困难.X线片证实上述诊断(附图).鉴于患者年龄较大,无外形要求,功能尚属正常,故未作处理.
作者:常建琪;贾竹莲 刊期: 1997年第03期
1996年1月至今,我们采用拇长展肌腱袢绕治疗陈旧性第1腕掌关节单纯性脱位3例,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黄建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1987~1995年.我科经治医源性桡神经损伤28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作者:杨勇;王建华;邵斌 刊期: 199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月骨缺血坏死关节的尺骨负变异率、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偏角与正常人关节是否有明显的不同.方法:在年龄、性别、手别匹配以及投照体位标准化的条件下,对28例月骨缺血性坏死的31侧患腕、31侧正常人腕关节正位X线平片进行对比观测,另外还观测了25例单侧发病患者患、健腕的正位X线平片.结果:无论是尺骨负变异率还是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偏角,患腕与正常腕、患腕与健腕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尺骨负变异、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偏角的大小与月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似乎没有关联.
作者:田光磊;王澍寰;韦加宁;杨克非;张云涛;王海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1989年10月以来,我科共收治Colles骨折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1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允沛;谢华;王德军;胡萍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灌注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择9例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术,术中足背动脉常规灌注后,取灌注段血管5mm为灌注组,取足背动脉近侧端5mm为对照组,样本均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见灌注段血管内膜面部分内皮细胞脱落及内弹力膜断裂缺失.扫描电镜观察灌注段见内皮细胞脱落,露出内膜面下的弹力纤维;部分内膜层断裂,中膜层暴露.结论:灌注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为避免其引起血栓形成,血管吻合前切除该段血管是佳预防措施.
作者:王欢;顾玉东;李继峰;袁伟 刊期: 1997年第03期
1996年,本科收治尺神经肿瘤1例,术后病理报告为非何杰金淋巴瘤.此肿瘤发生在周围神经属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卢君;关志广;梁耀婵;钟良清;李善和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治疗陈旧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建立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尺骨头切除术、正常腕关节的模型,测定腕关节在各种位置上的压力传导和桡尺远侧关节近端的位移变化.结果:临床应用12例,术后经平均36.9个月的随访,腕关节稳定,旋转功能恢复,疗效全部达到优良.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后,经腕关节纵向传递至尺骨干的负荷和正常组无差异;桡尺骨近端位移的变化和正常组、尺骨头切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手术操作简便、疗效较好、便于推广.
作者:臧鸿声;李文贵;马积翔;丁祖泉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指浅屈肌腱常见的变异为小指肌腱缺如和肌腹变异,而止点的变异则少见.我科曾收治1例左手示、中指指浅屈肌腱止点变异,报道如下.
作者:魏长月;范启申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患者男,62岁.因左手摔伤,拇指疼痛、活动受限而就诊.急诊:摄X线片示左第1掌骨基底闭合性骨折.予以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伤后3周患者因疼痛不见好转来我院复诊.X线片示:左拇指掌指关节脱位,原掌骨基底骨折处错位明显.去除石膏托,局部检查:见左拇指掌指关节背伸畸形,掌指关节固定不能主动屈曲,诊断为左拇指掌指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失败而入院治疗.择期手术,术中见患指掌指关节囊纵形破裂夹住掌骨头,复位后修复关节囊.同时行掌骨基底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术后3周去除石膏托进行功能锻炼.随访1年半,第1腕掌关节20度屈曲受限,活动久后仍有疼痛.
作者:宓士军;王庆良;李自新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颈肩背疼痛伴肩外展肌力下降病例的病因.方法:对28例此类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保守治疗21例,行前、中斜角肌切断及C5神经根松解术7例.结果:保守治疗后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理想.7例术后随访1年半,症状消失,均未见复发.其主要症状为颈肩背部疼痛,患侧上肢乏力,无明显外伤史.在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和肩胛内上角内侧,是颈背部明显压痛点的位置.感觉障碍以前臂内侧及手部尺侧刺痛觉减退为主.X线片示:C4~7椎体有明显增生24例,椎间隙狭窄15例.结论:颈肩痛伴同侧上肢外展肌力下降的病因是在前中斜角肌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基础上,同时压迫C5神经根,或者是前中斜角肌对C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所致.
作者:陈德松;方有生;彭峰;陈琳;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从解剖学和临床两方面研究并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thouacic outlet syndromc,TOS)的病因.方法:对30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学研究.随访1966~1994年手术的胸廓出口综合征45例,并分析其疗效与手术方法的关系.结果:60侧尸体中54侧出现小斜角肌,出现率为90%.C8T1神经根或臂丛下干在小斜角肌起始部腱性组织上跨过者30侧,占50%.C5C6神经根从前中斜角肌的交叉腱性起点中穿过者,分别为52、30侧.4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中伴颈肩痛者34例,术后17例仍存在颈肩痛,其中5例加重.1996~1997年,对8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时,切断前中斜角肌在C5C6神经根旁的腱性纤维组织,7例伴颈肩痛者术后仅有1例仍有颈肩部不适.结论:小斜角肌的腱性纤维是臂丛神经下干或T1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前中斜角肌在C4C5横突前后结节的交叉腱性起点是压迫C5C6或臂丛神经上中干的原因.
作者:陈德松;方有生;李建伟;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本期刊登了两篇有关治疗脑瘫新尝试的论文,其共同点是均选择了椎孔外颈神经根切断术,以阻断γ-环路,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此方法既简化了手术,又减少了并发症.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选择不同的单根颈神经根进行切断.此手术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是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邻近神经根代偿功能的发挥,而使被切断神经根所支配的肌群肌力和肌张力重新恢复到术前水平呢?是否邻近神经根对被切断神经根支配肌群的重新支配,仍将导致产生新的肌力和肌张力失去平衡呢?不同的神经根被切断,终是否会有不同的肌力和肌张力的改变呢?对不同痉挛程度的肢体,选择那根颈神经根或那几根颈神经根切断后,才会产生佳疗效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并从临床和实验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探索出其内在规律性和可靠性.
作者: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变性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瘤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造成坐骨神经缺损15mm,分别采用变性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瘤片段、变性骨骼肌和自体神经桥接作比较.于术后3个月和5个月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学检测.结果:变性骨骼肌包埋神经瘤片段修复神经缺损后,在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的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变性骨骼肌.与自体神经移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变性骨骼肌加自体神经瘤片段修复神经缺损,实验结果显示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强;孙吉平;张正之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促进肌腱细胞增殖的方法.方法:将原代人死胎肌腱细胞和第6代、第13代冻存后复苏的人胎儿肌腱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通过绘制生长曲线及3H-TdR渗入等方法,观察IGF-1对肌腱细胞的作用.结果:IGF-1能使培养的肌腱细胞增殖加快,提前进入平顶期.肌腱细胞的增殖与IGF-1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量效关系.同时IGF-1的作用并不导致肌腱细胞的肥大.结论:IGF-1对人胚胎肌腱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项舟;杨志明;魏大鹏;彭文珍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测定近排腕骨切除后形成的腕关节关节面间的适合程度.方法:应用三维摄影测量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对40只腕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并计算出相对应关节面的曲率和弧长.结果:头状骨近极与桡骨远端月骨凹关节面的曲率:冠状面上分别为0.13±0.03(-x士s,下同)和0.13士0.04;矢状面上分别为0.20士0.06和0.19±0.06(P>0.05).证实两关节面的弯曲度相一致.弧长:冠状面上分别为10.11±1.67mm和16.17士1.55mm;矢状面上分别为10.67±1.79mm和18.73±2.17mm.说明关节凹大于关节头,关节是稳定的.结论:近排腕骨切除后,由头状骨近极与桡骨远端月骨凹面形成的新腕关节面是适合的.
作者:王云亭;洪光祥;李子荣;朱通伯;王发斌;万圣祥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钩骨钩骨折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1990年以来,作者比较了7例钩骨钩骨折的X线片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以明确两者在诊断上的可靠性;并探讨钩骨钩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法.结果:腕关节旋后30度斜位X线片、经腕管切位X线片和CT诊断的阳性率较高,其中,CT的诊断率高达100%.早期治疗以切除钩骨钩的疗效佳,晚期应同时治疗并发症.结论:应用经腕管切位像和CT可提高钩骨钩骨折的诊断率,防止漏诊.切除钩骨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路来金;张君;张志新;信伟;计学 刊期: 1997年第03期
腕关节在X线上异常排列在本世纪前半就已经被注意到,但直到1969年,Fisk才首次提出腕不稳定的概念.1972年Linscheid和Dobyns系统地报告腕不稳定的分类、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此疾病即成为近二十多年来手外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汤锦波 刊期: 199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