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锦波
目的:研究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治疗陈旧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建立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尺骨头切除术、正常腕关节的模型,测定腕关节在各种位置上的压力传导和桡尺远侧关节近端的位移变化.结果:临床应用12例,术后经平均36.9个月的随访,腕关节稳定,旋转功能恢复,疗效全部达到优良.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桡尺远侧关节成形术后,经腕关节纵向传递至尺骨干的负荷和正常组无差异;桡尺骨近端位移的变化和正常组、尺骨头切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手术操作简便、疗效较好、便于推广.
作者:臧鸿声;李文贵;马积翔;丁祖泉 刊期: 1997年第03期
腕关节在X线上异常排列在本世纪前半就已经被注意到,但直到1969年,Fisk才首次提出腕不稳定的概念.1972年Linscheid和Dobyns系统地报告腕不稳定的分类、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此疾病即成为近二十多年来手外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汤锦波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灌注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择9例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术,术中足背动脉常规灌注后,取灌注段血管5mm为灌注组,取足背动脉近侧端5mm为对照组,样本均行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见灌注段血管内膜面部分内皮细胞脱落及内弹力膜断裂缺失.扫描电镜观察灌注段见内皮细胞脱落,露出内膜面下的弹力纤维;部分内膜层断裂,中膜层暴露.结论:灌注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为避免其引起血栓形成,血管吻合前切除该段血管是佳预防措施.
作者:王欢;顾玉东;李继峰;袁伟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促进肌腱细胞增殖的方法.方法:将原代人死胎肌腱细胞和第6代、第13代冻存后复苏的人胎儿肌腱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通过绘制生长曲线及3H-TdR渗入等方法,观察IGF-1对肌腱细胞的作用.结果:IGF-1能使培养的肌腱细胞增殖加快,提前进入平顶期.肌腱细胞的增殖与IGF-1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量效关系.同时IGF-1的作用并不导致肌腱细胞的肥大.结论:IGF-1对人胚胎肌腱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项舟;杨志明;魏大鹏;彭文珍 刊期: 199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患者男,62岁.因左手摔伤,拇指疼痛、活动受限而就诊.急诊:摄X线片示左第1掌骨基底闭合性骨折.予以手法整复、石膏托外固定.伤后3周患者因疼痛不见好转来我院复诊.X线片示:左拇指掌指关节脱位,原掌骨基底骨折处错位明显.去除石膏托,局部检查:见左拇指掌指关节背伸畸形,掌指关节固定不能主动屈曲,诊断为左拇指掌指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失败而入院治疗.择期手术,术中见患指掌指关节囊纵形破裂夹住掌骨头,复位后修复关节囊.同时行掌骨基底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术后3周去除石膏托进行功能锻炼.随访1年半,第1腕掌关节20度屈曲受限,活动久后仍有疼痛.
作者:宓士军;王庆良;李自新 刊期: 1997年第03期
1996年1月至今,我们采用拇长展肌腱袢绕治疗陈旧性第1腕掌关节单纯性脱位3例,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黄建华 刊期: 1997年第03期
1996年,本科收治尺神经肿瘤1例,术后病理报告为非何杰金淋巴瘤.此肿瘤发生在周围神经属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卢君;关志广;梁耀婵;钟良清;李善和 刊期: 1997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从解剖学和临床两方面研究并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thouacic outlet syndromc,TOS)的病因.方法:对30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学研究.随访1966~1994年手术的胸廓出口综合征45例,并分析其疗效与手术方法的关系.结果:60侧尸体中54侧出现小斜角肌,出现率为90%.C8T1神经根或臂丛下干在小斜角肌起始部腱性组织上跨过者30侧,占50%.C5C6神经根从前中斜角肌的交叉腱性起点中穿过者,分别为52、30侧.4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中伴颈肩痛者34例,术后17例仍存在颈肩痛,其中5例加重.1996~1997年,对8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时,切断前中斜角肌在C5C6神经根旁的腱性纤维组织,7例伴颈肩痛者术后仅有1例仍有颈肩部不适.结论:小斜角肌的腱性纤维是臂丛神经下干或T1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前中斜角肌在C4C5横突前后结节的交叉腱性起点是压迫C5C6或臂丛神经上中干的原因.
作者:陈德松;方有生;李建伟;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进行臂丛神经根切断对肢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并探讨其在治疗痉挛性脑瘫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24只,分为3个实验组,各组8只,每组分别切断左侧1个神经根(C6,C7,C8).左侧神经根切断后,立即对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前臂屈肌群进行肌电检测,并对运动诱发电位波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切断C6~8神经根中任何一根对大鼠肢体功能均无影响.临床应用C7神经根切断治疗脑瘫所致上肢痉挛1例,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结论:采用单根神经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是值得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张长青;侯春林;匡勇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内窥镜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插入途径,开辟内窥镜在周围神经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陈旧性尸体10具,新鲜尸体15具.距胸锁关节4cma处,于锁骨下1cm作皮肤横切口,将透明闭锁性外套管通过切口插入肋锁间隙,直达第1肋骨表面;再将30度斜视镜插入外套管中辨清周围组织结构后,用半月板切除刀沿肋骨表面切断前、中斜角肌止点.结果:术后切断锁骨充分暴露肋锁间隙段的臂丛神经血管,解剖验证内窥镜入路,未见损伤神经血管和胸膜顶.前、中斜角肌沿肋骨表面已被完全切断,并见明显回缩.结论:在内窥镜下于第1肋处可切断前、中斜角肌止点.操作安全、可靠,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方法和步骤.
作者:史其林;顾玉东;方有生;徐建光;桥诘博行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测定近排腕骨切除后形成的腕关节关节面间的适合程度.方法:应用三维摄影测量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对40只腕关节标本进行解剖学测量并计算出相对应关节面的曲率和弧长.结果:头状骨近极与桡骨远端月骨凹关节面的曲率:冠状面上分别为0.13±0.03(-x士s,下同)和0.13士0.04;矢状面上分别为0.20士0.06和0.19±0.06(P>0.05).证实两关节面的弯曲度相一致.弧长:冠状面上分别为10.11±1.67mm和16.17士1.55mm;矢状面上分别为10.67±1.79mm和18.73±2.17mm.说明关节凹大于关节头,关节是稳定的.结论:近排腕骨切除后,由头状骨近极与桡骨远端月骨凹面形成的新腕关节面是适合的.
作者:王云亭;洪光祥;李子荣;朱通伯;王发斌;万圣祥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患者女,50岁.出生后父母即发现其双手中指部分缺如.自幼至今,双手功能基本正常.追问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父、母三代无畸形发生.局部检查:右中指末节、中指缺如,左中指末节缺如.双指残端略肥大,顶部有一豆状软组织块和残指相连.双手指感觉正常,指间、掌指关节活动正常.手功能基本正常,但右手用拇、示指捏笔,写字时稍感困难.X线片证实上述诊断(附图).鉴于患者年龄较大,无外形要求,功能尚属正常,故未作处理.
作者:常建琪;贾竹莲 刊期: 1997年第03期
1994年5月~1996年3月,我科共收治臂丛神经损伤12例,均采用神经松解及神经移位术.术后随访1年,疗效均较满意.
作者:徐跃根;裴仁模;金才益;李钧 刊期: 1997年第03期
本期刊登了两篇有关治疗脑瘫新尝试的论文,其共同点是均选择了椎孔外颈神经根切断术,以阻断γ-环路,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此方法既简化了手术,又减少了并发症.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选择不同的单根颈神经根进行切断.此手术近期虽有一定疗效,但是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邻近神经根代偿功能的发挥,而使被切断神经根所支配的肌群肌力和肌张力重新恢复到术前水平呢?是否邻近神经根对被切断神经根支配肌群的重新支配,仍将导致产生新的肌力和肌张力失去平衡呢?不同的神经根被切断,终是否会有不同的肌力和肌张力的改变呢?对不同痉挛程度的肢体,选择那根颈神经根或那几根颈神经根切断后,才会产生佳疗效呢?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并从临床和实验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探索出其内在规律性和可靠性.
作者: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变性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瘤片段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疗效.方法:选用Wister大白鼠60只,随机分成3组.造成坐骨神经缺损15mm,分别采用变性骨骼肌包埋自体神经瘤片段、变性骨骼肌和自体神经桥接作比较.于术后3个月和5个月取材并进行大体、组织学、形态定量学和电生理学检测.结果:变性骨骼肌包埋神经瘤片段修复神经缺损后,在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的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变性骨骼肌.与自体神经移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变性骨骼肌加自体神经瘤片段修复神经缺损,实验结果显示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强;孙吉平;张正之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介绍指侧方皮下组织蒂V-Y皮瓣重建指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V-Y推进皮瓣的组织蒂设计在皮瓣的侧方,从而增加该皮瓣的推进距离,用于修复长度在2.0 cm范围内的指端创面.1988年以来,临床应用22例,指端创面长度短为1.0 cm,长为2.0 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获得1~2年随访者14例,指端外形及感觉恢复均较满意.结论:该术式适用于修复不能用掌侧V-Y皮瓣修复的、长度在2.0 cm左右的指端创面.
作者:丰德宽;陈鹏云;冯殿生;肖鹏康;李骞;李储忠 刊期: 1997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腱细胞的生长、形态、合成胶原的能力及冻存对腱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剥除兔屈肌腱外膜组织后,经胰蛋白酶及胶原酶分步消化分离出腱细胞.细胞经含20%新生小牛血清的F-12培养液传代培养6代后全部冻存.腱细胞合成的胶原类型以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进行鉴定.结果:腱细胞具有贴壁生长,接触抑制的特性.细胞群体的倍增时间大致为6天与细胞有丝分裂高峰相符.体外培养的腱细胞仅合成Ⅰ型胶原.结论:兔腱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同样具有传代与合成胶原的能力,并且不为传代所改变.
作者:张前法;杨志明;彭文珍 刊期: 1997年第03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我国平均寿命的延长,此种以退行性变为基础的疾患随年龄的递增而增加,且近些年来发现本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作者:周静;孙志明;费起礼 刊期: 199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