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断臂、断腕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的防治

王成琪;潘昭勋

关键词:断臂, 断腕, 再植术后, 肌挛缩, 断肢再植, 腕部, 手部功能, 前臂, 临床经验, 功能恢复, 障碍, 生手, 国内, 防治
摘要:前臂及腕部断肢再植术后常常发生手内在肌挛缩,对手部的功能恢复带来了严重障碍.如何防治手内在肌挛缩,是目前解决前臂及腕部断肢再植后恢复手部功能的关键难题.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讨论.
中华手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前臂闭合性绞压伤的急诊治疗二例报告

    前臂闭合性绞压伤的诊断要比开放性绞压伤难度大.我们曾急诊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48岁.右前臂被钢丝绞榨卷压后1小时来本院急诊诊治.局部检查:右前臂肿胀,中段桡背侧皮肤广泛挫伤,有5.0cm×10.0cm范围的软组织被绞榨,皮下空虚.腕部桡动脉搏动良好,手部运动、感觉功能正常.X线片显示:右桡骨中1/3横行骨折,骨折端重叠移位1.5cm.

    作者:邵建康;李强一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双手多指离断伤再植六例分析

    目的:探讨双手多指离断再植的手术方法.方法:总结对6例双手8至10指完全离断进行再植手术并获得成功的经验.结果:6例共离断53指,再植49指成活48指,术后随访2~6年,功能恢复达到优良.结论:合理的人员组合,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多数量的血管吻合是再植多指成活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崇杰;蔡林方;辛畅泰;田立杰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1974年6月~1995年10月,我科对21例晚期臂丛神经损伤重建了屈肘功能.获随访的15例中,术后肘关节屈曲小于60度者仅2例,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李建伟;张金柱;王志刚;吕东望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趾关节移植重建手指关节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

    目的:研究足趾关节移植重建手指关节时常用的4种内固定方法,比较并选择简便、可靠的1种方法.方法:新鲜手足标本各8只,制成以跖趾关节重建掌指关节模型.分别用微型钢板、克氏针、钢丝和可吸收内固定棒加U形钉作内固定.用模拟掌指关节运动的加载装置和三维运动测定法测定,比较4种内固定方法的力学性能.结果:可吸收内固定棒加U形钉与钢板固定两种方法对趾(指)骨两断端的成角、位移和扭转控制效果好;钢丝固定次之;克氏针交叉固定相对较弱.结论:可吸收内固定棒加U形钉是跖趾关节移植重建掌指关节时,骨关节固定中简便、可靠的方法,术后适宜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顾剑辉;刘璠;王以进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王澍寰教授在全国第七届手外科学术会议闭幕式的发言

    各位同道:大家好!在此次学术会议期间,经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全体委员的推荐、选举,33名委员组成的第二届委员会已经被选出和诞生.同时,选出了新的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新一届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年富力强,威望卓著.为此,我表示衷心地拥护和热烈地祝贺!

    作者:王澍寰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指屈肌腱修复后的康复方法

    自1988年3月至今,我们对指屈肌腱损伤进行手术及康复治疗,并且有完整病史记载,获得4个月至9年随访的共28例38指,疗效较为满意.

    作者:朱振田;赵同县;郭福玲;胡玉兰;李和平;宋卫东;蔺春梅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

    目的:介绍22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后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患者进行了包括营养神经药物、支具、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和作业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治疗措施.结果:22例中,优良率达到86%,有效率为95%.结论:神经损伤后不论是进行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同期采用康复治疗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佩君;王美芬;陈凯敏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完全及不完全断肢(指)再植27例临床分析

    1986年以来,我们共进行断肢(指)再植27例,全部成活,功能恢复比较满意.一、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24例,女3例,年龄12个月~41岁,平均26岁.断臂11例,其中:上肢完全离断2例,整段骨软组织挫灭性离断伤2例;前臂不全离断7例,均有尺、桡动脉、正中神经离断伤.

    作者:李京检;徐尽国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早期观察健手感觉运动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对健手感觉、运动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C7移位术后早期出现的示、中、拇指及全手感觉异常的面积、握力和捏力的变化,进行动态学分析.结果:示指感觉影响的程度大.感觉影响的动态变化趋势可分为扩大期、稳定期、消退期和代偿期.每期均有一定的时限.前3期的变化与创伤后反应的演变过程相一致.术后早期握力暂时下降,但捏力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应重视并采用保护近端神经元、减少创伤反应的措施,尽量缩短创伤反应期,促使代偿期的早日到来.

    作者:董震;成效敏;徐杰;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双手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成功二例报告

    双手10指完全离断再植成功,已有近10例报道,其手术时间均在20小时以上.1993年12月和1996年12月,我们成功地为2例双手10指完全离断伤进行了再植术.再植时,我们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使再植时间缩短近2/3,分别为6.45小时和9.15小时.

    作者:谢昌平;赵东升;张文;周明武;裴国献;李坤德;张胜利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断肢断腕断掌再植后手内在肌挛缩51例分析

    目的:探讨断肢断腕断掌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的发病机理,结合临床经验提出分类、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51例断肢(腕、掌)再植,分别采用术中切开骨间肌肌筋膜、掌腱膜及腕横韧带;术后严重肿胀时早期切开骨筋膜室;缺血时间超过10小时者,除上述措施外尚须切断或部分切除拇收肌和骨间肌肌腹.结果:采用上述预防措施后,手内在肌挛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本症重在预防,如能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效果良好.一旦发生中、重度手内在肌挛缩应尽早手术.

    作者:张少成;郭福玲;姚新德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以上肢浅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对上肢浅表皮神经及其伴行血管与皮肤血供的关系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后,设计出以上肢浅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22侧,从肱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对上肢浅表皮神经及伴行血管进行显微解剖.结果:(1)所有上肢皮神经都有来源于上肢知名血管的营养血管伴行.(2)与上肢浅表皮神经的伴行血管既营养神经,同时沿途又发出分支营养皮肤.(3)皮神经的伴行血管穿出深筋膜的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1)上肢浅表皮神经的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供可靠,静脉回流充分,并可形成逆行蒂或顺行蒂岛状皮瓣.(2)以第2、3掌背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神经行走变异较多,伴行血管不稳定,临床选用时须慎重考虑.

    作者:芮永军;徐建光;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肱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再植一例报道

    1995年,我科曾收治1例左肱骨远端Ⅱ级巨细胞瘤,采用瘤段切除肢体缩短再植后,疗效满意.患者女,48岁.左上臂远端进行性肿胀3年.近3个月肘关节内侧有一8cm×8cm×4cm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压痛、皮温高于健侧.肘关节活动受限,屈曲在60度~70度之间.

    作者:唐瑛;许平;林浩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克氏针交叉固定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断指再植术中对骨骼固定方面的报道较少.我院临床应用1.0mm细克氏针作逆行交叉固定断指指骨33指,效果满意.

    作者:游戊己;郑金变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断臂、断腕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的防治

    前臂及腕部断肢再植术后常常发生手内在肌挛缩,对手部的功能恢复带来了严重障碍.如何防治手内在肌挛缩,是目前解决前臂及腕部断肢再植后恢复手部功能的关键难题.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讨论.

    作者:王成琪;潘昭勋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应用Ender针治疗掌指骨骨折

    1994~1996年,我们用手法复位加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18例掌指骨骨折,疗效满意.一、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4~40岁.第2、3掌骨横形骨折9例,示指近节指骨横形骨折2例,示中指中节指骨骨折7例.伤后距手术时间4小时内为11例,其它为1~13天.

    作者:明新涛;明新会;明新杰;明新堂;明新武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皮瓣肌皮瓣在454例手及前臂损伤中的应用

    1979年10月~1997年4月,我们采用17种皮瓣肌皮瓣对454例手与前臂损伤进行了修复.454例中,皮瓣肌皮瓣坏死6例,占1.32%,成活率达到98.68%,疗效满意.

    作者:张文慧;刘会仁;刘德群;陈杰;张宁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治疗臂丛损伤移位神经的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研究治疗臂丛撕脱伤中移位神经的组织化学特征,为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取9例活体膈神经、副神经、颈丛神经、第4、第6肋间神经各1段;膈神经共12段,3段为新鲜尸体标本.样本运用Karnovsky-Roots的AchE染色法染色.通过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样本中神经横截面积,神经纤维总数.结果:膈神经运动神经纤维达2685根,副神经为2142根,颈丛运动支为914根,第4、第6肋间神经(腋前线水平)分别为577和662根.膈神经在运动神经纤维数量和截面积上,均较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肋间神经优越(P<0.01).结论:在常用的移位神经中,膈神经是为理想的移位神经.

    作者:马建军;张高孟;徐建光;顾玉东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康复治疗

    目的:叙述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康复治疗的方法、疗效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进行局部创面处理后,以强化热疗法、低中频电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感觉训练和使用夹板支具等手段行康复治疗.治疗时间1个月~1年,平均为7.2个月.结果:20例中,疗效优者(S4M5)7例,良(S3M4)4例,可(S2M3)9例,优良率为55%.结论: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预后主要和损伤程度、治疗时间及是否作康复治疗有密切的关系.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促使缺血性肌挛缩的病理过程向好的方面转归,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陆廷仁;韩晶娟;张新建 刊期: 1997年第04期

  • 猴指神经皮下植入后感觉神经电生理的研究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植入术后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用神经电生理单纤维放电引导技术,从放电纤维检出率、外周感受野分布和感觉纤维种类等方面,评价灵长类动物失神经手指无毛皮肤中再生神经纤维的功能.结果:触、压、痛、温冷觉纤维均可再生,而且具有正常传导功能.在各类再生的感觉纤维中触、压觉纤维占优势;各类纤维的比例和其感受野的分布类似于正常皮肤.结论:猴手指神经皮下植入后感觉神经再生良好.

    作者:李跃军;陈绍宗;李学拥;程飙 刊期: 1997年第04期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