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李金华
伴发锁(牙合)的错(牙合)畸形约占总错(牙合)畸形的20%,锁(牙合)不仅大大降低了咀嚼效率,而且由于是一种锁结关系,限制了下颌骨的左右自由移动,可造成下颌骨左右发育不对称,甚至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TMJDS)[1].因此,在临床上应充分重视锁结关系的及早解除,提高咀嚼效率,恢复下颌的自由运动.腭托作为加强上颌支抗装置,在临床上使用较多.作者利用改良的腭托装置,矫正锁(牙合)加强支抗,使锁(牙合)和固定矫治同时进行,对牙列拥挤伴有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治疗.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邵长江;谢富强;常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牙菌斑固相代谢糖后缓冲容量的变化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成年高龋者(DMFS≥10,DS≥5)及无龋者(DMFS=0)各10名,分别取4种糖消耗情形下的牙菌斑,即基线菌斑、一次漱糖后即刻菌斑、持续耗糖菌斑和漱糖后恢复期菌斑.样本经离心干燥获得菌斑固相成分,以25mmol/LKCl制备10mg/ml的混悬液,用0.1mmol/L HCl滴定以测定初始pH至pH4的缓冲总量和pH5.2~4区段的缓冲容量,同时对各组进行细菌计数.结果 消耗糖后菌斑固相的缓冲总量均比基线值(208.793±73.338μmolH+/g)低,在pH5.2~4区段,一次耗糖即刻和漱糖前的缓冲容量相同,分别为112.243±28.124μmolH+/g和124.773±27.886μmolH+/g,持续耗糖后下降至93.358±18.356μmolH+/g,恢复期菌斑固相的缓冲容量(144.905±36.857μmolH+/g)显著上升.不同龋易感个体缓冲容量间的差异并无显著性.结论 糖消耗过程影响菌斑固相的缓冲力,缓冲容量可能不是一个指示龋易感性的敏感指标.
作者:包旭东;岳林;高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固定桥以其美观、体积小、不影响发音、咀嚼效率高等特点受到广大牙列缺损患者和口腔医生的青睐,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种植固定桥已成为修复牙列缺损的一种良好选择.但由于患者局部解剖特点的限制或某一种植体植入的失败,常常需要天然牙与种植体联合做基牙来进行固定桥修复[1].天然牙牙根周围有牙周膜包绕,种植体直接与牙槽骨骨性结合[2],所以两者生理动度和生物力学特征有所不同,国内外很多医生和专家对这种联合固定桥修复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展望其应用前景.
作者:张兴乐;周延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上颌尖牙间宽度、前牙弓深度与前牙弓周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其咬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多曲余弦函数来反映前部牙弓的形态,建立数学模型来编程计算.结果 ①在上颌前牙弓深度不变时上尖牙间宽度每增加1mm将提供约0.8mm的上前牙弓周长.②上前牙弓深度每减小或增大1mm需要上尖牙间宽度增大或减小约1.8mm~2.0mm.③在一定程度上,上下牙量的不调可通过调整上尖牙间的宽度来缓解、消除.结论 临床正畸中,特别在精细调整阶段应注意尖牙间宽度、前牙弓深度与前牙弓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对终良好(牙合)关系建立的可能影响.
作者:宋宇;周彦恒;林久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MEAW(Multiloop Edgewise Arch Wire)是多曲方丝弓技术的简称,于1986由Kim创立,有其独到的诊断设计思路,ODI值[1]和APDI[2]值是其中两项主要指标.
作者:甘晓榕;赵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口腔正常粘膜,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中CD68及VEGF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巨噬细胞计数与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P<0.01);VEGF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巨噬细胞计数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巨噬细胞计数与VEGF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439,P<0.01).结论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TAMs和VEGF表达均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关,且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作者:李宏捷;张玉茹;朱晓虹;李秋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长期以来,口腔科医生对牙、颌、面的观察、测量与描述多以二维和定性描述为主,所用的测量工具多是卡尺等简单工具,难以对牙、颌、面系统的复杂三维空间几何形态做出全面、准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
作者:杨向红;高德龙;罗富强;舒文;刘铁根;李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前牙外伤以7~9岁替牙期的儿童多见,约占恒牙外伤的50%~70%[1].传统的固定方法有:钢丝结扎固定法、牙弓夹板固定法、复合树脂固定法、复合树脂+弓丝固定法、托槽弓丝结扎固定法等.由于替牙期儿童牙齿长短不一,乳牙松动,恒牙未萌或萌出不足,给受伤牙固定带来困难.笔者应用全牙列合垫治疗年轻恒牙脱位、半脱位102例,共132颗牙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申秀梅;李和平;胡新宇;李显锋;王玉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双侧拉杆式阻鼾器治疗OSAS患者18例,3~5个月后复查主观症状及多导睡眠图(PSG).结果 该矫治器的耐受率为89%,鼾声、白日嗜睡、夜间憋醒、口干及咽痛等症状改善或消失,PSG五项监测结果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该矫治器制作简单,戴用舒适,易于推广应用.
作者:蒋旭梅;王晓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口腔颌面外科自体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时,为了减少血管吻合处形成血栓,保证游离组织瓣的存活,手术中避免应用各种止血药,并使用肝素等抗凝剂,均加大了手术的出血量.而移植术后,伤口出渗血的情况是造成第二次探查术的主要原因,也直接影响移植瓣的存活.所以,选择合适的既止血又不形成血栓的止血药,可以减少出血量,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文通过对40例自体肌皮瓣移植术中应用蛇毒血凝酶(巴曲亭)的临床观察及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化验对照,得出结果如下.
作者:姜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牙体牙髓治疗断根-正畸牵引-桩冠修复治疗上前牙龈下牙折,达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温彦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实验动物(猫)模型硬腭部骨质缺损的基础上,观察研究不同时间间期牵张区新生骨质的Ca、P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新骨生成与改建的发展变化规律.方法 家猫20只为实验对象.其中18只动物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5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次0.4mm的速度,每日两次的频率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牵张术后第2、4、6、8及12周分别对3只动物施以安乐死,取标本测定Ca、P元素能量谱曲线并计算Ca、P元素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结果与实验对照组(动物3只)及空白对照组(动物2只)对比.结果 通过对新骨的Ca、P元素能量谱、Ca/P质量比及原子计数比的分析可将DO后的固定期分为三个阶段,即2周左右为新骨形成早期,4~6周为中期,8~12周时为后期,显示了新骨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结论 牵张推移骨运送盘至健侧裂隙缘后,牵张间隙有规律地为新骨组织完全修复,终恢复骨连续性且结构正常.DO新生骨组织显示了不断钙化成熟的趋势,证明DO的成骨活动未经过软骨中介体.
作者:陈刚;王大章;申岱;乔峰;王之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牙髓治疗中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主要包括根管治疗、根管再治疗和牙髓外科.在显微镜放大的视野下,能够定位隐蔽根管、发现微裂、辨别髓室底和周围的牙本质、识别峡区及根管系统的细微结构,对根管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1].医生可以在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到根管内的情况,避免了操作上的盲目性,过去一些困难病例如:寻找遗漏根管、C形根管的治疗、钙化弯曲根管和根管台阶的通过、修补髓腔系统穿孔、折断器械取出和根尖手术等,因为手术显微镜的使用争取到了更多的成功治疗机会.
作者:张成飞;何秉贞;尹兴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人工种植牙是一种新的修复方法,提高了义齿的支持、固位和稳定能力,恢复或重建缺损部位的原有解剖形态,从而恢复口腔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减缓了牙槽骨的吸收、萎缩,使患者舒适美观,促进失牙患者全身健康等独特的优点[1],越来越受到失牙患者的青睐.本文通过在对我院口腔种植中心接受种植手术的29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HBIC人工牙种植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白九评;任贵云;董福生;石培凯;张旭东;栗兴超;李建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隐裂牙是常见的一种非龋性疾病,为提高隐裂牙的保存率,笔者对近两年76例隐裂牙患者,采用根管治疗后,行金沉积烤瓷冠修复,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伟红;赵建国;柳邦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乳牙高龋与变链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遗传多态性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20名高乳牙龋幼儿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高的15个菌株及20名无龋幼儿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低的15个菌株作为实验菌株,UA159为参考菌株,应用三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TaqⅠ、MboⅠ)以PCR-RFLP法分析高龋无龋幼儿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葡糖基转移酶gtfBC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 HinfⅠ的酶切图谱在两组幼儿间存在差别,高龋组有5株与UA159一致,而无龋组3株与UA159一致,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TaqⅠ酶切图谱除无龋组有一株与UA159不同外,其余均相同;所有MboⅠ的酶切图谱与UA159相同.结论 高龋和无龋幼儿gtfBC基因限制性酶切图谱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作者:林焕彩;支清蕙;杨军英;廖义东;张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进行培养检测,了解失败病例根管内菌群特征,同时对检测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86例根管治疗失败病例共86颗患牙,去除根管内充填物后,对根管内细菌取样,进行培养和鉴定,用琼脂稀释法对根管内分离的优势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中微生物菌群组成以兼性厌氧菌为优势菌,主要以1~2种革兰阳性菌为主,肠球菌是常检出的细菌.失败病例根管内检出的兼性及专性厌氧菌对青霉素G、甲醛甲酚、甲硝唑敏感.结论 细菌与根管治疗失败密切相关,根管治疗失败病例根管内微生物组成有其独特性.临床应选择敏感性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萍;季平;唐明;张伟;罗慧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 用T-scan 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牙合)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大位移(MMCOF)、(牙合)干扰指数(OII)、(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分析(牙合)力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正常(牙合)者三次咬合记录的左右侧(牙合)力百分比及COF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牙合)者AOF、MMCOF、OII均较小,男性(牙合)力总值大于女性(P<0.05).③正常(牙合)者NOC主要分布在磨牙区,前牙几乎无接触,咬合接触点与(牙合)力成正相关.结论 ①T-scan Ⅱ系统传感器薄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②正常(牙合)者具有平衡稳定的咬合.
作者:华咏梅;牟福元;金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采用公认的根管治疗原则进行根管治疗,一般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但对治疗失败的根管进行重新治疗的治愈率则明显低于初次治疗的根管[1].本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在原位观察根管中微生物的形态、分布和相对位置来初步了解微生物在未治疗及根管治疗失败的无症状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模式,为治疗失败根管的再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谢方方;陈文霞;何克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国人下颌骨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应用山东男性数字化可视人数据集,在微机上对下颌骨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出下颌骨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方向上真实的再现了下颌骨、下颌牙的解剖形态,并准确地显示下颌管的位置.结论 本研究实现了对国人下颌骨结构的可视化,为下颌骨的医学美容手术,影像诊断,下颌牙齿种植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可用于医学美学美容教学和进一步的科研平台.
作者:谷方;王钰;李宁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