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忠;卢达伟
近年来,钙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已证实,缺氧缺血常引起细胞内钙超载,而导致细胞损伤.临床上还发现,部分新生儿HIE同时出现细胞内钙超载和低钙血症,引起抽搐,造成细胞损害而急需补钙,但此时补钙是否会加重细胞内钙超载,加剧细胞损伤,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吕爱敏;何绍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V(Epstein-Barrvirues,EBV)所致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外,还存在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多[1].本病免疫功能的改变是目前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方法,检测IM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情况等,以探讨IM的免疫状态.
作者:李秋;杨锡强;李欣;王利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证明牛颈静脉可作为制备婴儿右心流出道的修复材料.方法分别用4%的EX-313与0.5%的戊二醛处理牛颈静脉带瓣胶元管道,所获材料进行外观、瓣膜功能、扫描电镜与光镜检查,及生物力学的测试并进行犬肺动脉成型与重建的活体观察.所获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证明EX-313及内壁肝素化处理后的材料较单纯戊二醛处理者的质地更接近天然血管,结构间充满空隙,抗张强度与戊二醛处理者相当;抗钙化与抗栓方面明显优于戊二醛处理者.结论经亲水性交联剂EX-313处理的牛颈静脉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婴儿用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
作者:陈恩;丁文祥;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常由于围产期窒息,缺氧,产伤,早产,机械通气不当所致.由于产科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产伤引起的ICH发病率明显下降;而监护技术的应用使许多高危儿被抢救存活,缺氧缺血性因素所致的ICH及脑室周围出血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
作者:黄莉;李秀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 transporter 3,GLUT3)合成的影响.方法在成功建立了缺氧缺血合并高、低血糖新生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定量检测新生大鼠脑内海马和皮质部位GLUT3的合成.结果正常情况下GLUT3随日龄增加而合成增加;缺氧缺血可引起GLUT3合成在短期内明显增加,但在HI后期降至较低的水平;HI前低血糖使GLUT3合成在HI后期更进一步降低;HI前重度高血糖则可引起各时段GLUT3合成明显增加,尤其在HI后期仍保持一定的水平.结论在缺氧缺血前预先补充足量葡萄糖,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脑内应对缺氧缺血的侵袭、改善缺氧缺血程度的能力.
作者:杨友;陈惠金;钱龙华;蒋明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围产期窒息所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临床虽采用多种方法治疗,但其预后不良率(死亡和后遗症)仍达30%左右[2,3].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脑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就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HIE的具体实施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继昌;刘美煌;韦雪桦;林墨菊;冯秀英;廖燕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急进性肾炎和新月体肾炎的病因、临床以及病理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1987年至2002年临床诊断急进性肾炎或病理诊断新月体肾炎的4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以学龄儿童多见,60.5%为原发性肾脏疾病,绝大多数表现为浮肿、少尿、高血压、肉眼血尿及肾病水平蛋白尿.部分(24.0%)急进性肾炎的肾脏病理为非新月体肾炎,包括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Ⅳ型膜增殖性狼疮性肾炎、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而部分(32.1%)新月体肾炎的临床表现为非急进性肾炎,包括肾病综合征(肾炎型)、急性肾炎综合征及慢性肾脏疾病.予正规治疗的25例患儿中,44.0%的患儿肾功能恢复,44.0%的患儿肾功能好转.结论急进性肾炎是临床诊断,新月体肾炎是病理诊断,两者并非完全一致;积极行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肾脏病理类型,指导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急进性肾炎或新月体肾炎患儿的预后.
作者:钟旭辉;黄建萍;刘建英;丁洁;杨霁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脑瘫病例,在院内及院外误诊共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1岁5例,>1岁7例;5例为28~36周早产儿,4例有围产期窒息病史,5例有抽搐病史.临床表现:情绪不稳、易惊、哭闹不安4例.发育迟缓,伴有吞咽困难2例,12例中均不同程度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及姿势异常,自主运动减少及反射异常.头颅CT检查9例,6例明显异常.
作者:张风祥;杨晖;尹燕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危害大的常见病,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目前尚无公认理想的治疗措施.我院新生儿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活素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耀邦;施培秀;徐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血液粘滞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生后7日龄上海种白猪25只,制备缺氧缺血模型,随机分成A组(低温36℃ 72h组,n=8)、B组(低温34℃ 24h组,n=8)和C组(常温对照组,n=9),分别于缺氧缺血(HI)前、HI后2h、24h和72h测定血液粘滞度、血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结果HI前、HI后2h、24h和72h各时间点各组高、中、低切变率的血液粘滞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时间点各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同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体温下降3℃~5℃的亚低温治疗并未加重缺氧缺血新生猪血液粘滞度和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周文浩;邵肖梅;章宏志;沈伟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新生儿惊厥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作形式各式各样,发作表现常不典型,其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脑电图检查资料.常规脑电图捕捉发作的机会有限,数字化视频脑电图(video-EEG)监测可把患儿的发作表现及脑电图波形同屏显示,并可长时间监测其临床特征及脑电变化,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郝丽红;张芳;郭静;张玉琴;刘丽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重度脑室内出血(IVH)的早产儿进行连续腰穿(LP)疗效评估.方法30例在生后早期经头颅B超诊断为重度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其中治疗组14例进行连续腰穿治疗,开始LP治疗的日龄为(10.7±5.3)d(3~21d),LP间隔天数为(2.8±2.7)d(0~10.5d),每次LP放液量为(6.2±2.3)ml(2.3~9.9ml),LP次数为(7.2±5.7)次(2~21次),LP疗程为(19.4±16.8)d(4~63d).结果经LP治疗后,7例脑室完全恢复至正常;4例脑室略大于正常,但形态保持稳定;3例无效,治疗成功率为75.6%(11/14例).另外16例因种种原因未能进行连续LP治疗者,除6例在随访中显示脑室轻度扩张、但脑室形态保持稳定外,其余患儿脑室均呈中至重度进行性扩张.其中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转外科行脑室转流术2例,另4例失访,其不良预后率为50.0%(6/12例).结论提示连续LP对于防治早产儿IVH后脑积水、改善预后有显著疗效.
作者:黄锦玲;陈惠金;陈冠仪;储淞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小儿肺炎特别是重症肺炎时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着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即所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SIADH可致器官功能受累,其中以引起循环充血,导致急性肺水肿为常见.仅从症状来看与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水肿难以识别,但这两种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是不同的.我们采用测定尿钠、尿比重、尿渗透压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识别两种肺水肿,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作者:陈建忠;卢达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在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早产儿的脑损伤及其预防尤为重要.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出血后脑积水以及其他一些脑损伤如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和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等,其中以IVH和PVL为常见.
作者:陈惠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学龄前儿童铁缺乏症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75名2~7岁儿童进行膳食调查、社会经济状况及饮食习惯调查,同时进行外周血血细胞分析、血清铁蛋白水平测定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检测.结果本地区小儿铁缺乏率为22.1%;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铁缺乏症的5个危险因素,即:儿童膳食中动物性食品来源的铁在总铁摄入量中所占比例低(OR:3.13)、高膳食钙摄入(OR:3.43)、对小儿日常饮食进行特别安排(OR:1.89)、不经常吃肉食品(OR:2.05)、血清H.pylori抗体阳性(OR:8.13)和一个保护因素即儿童年龄(OR:0.59).结论本地区小儿铁缺乏症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其与小儿不良饮食习惯、血红素铁摄入不足及H.pylori感染等密切相关.
作者:林希;陈晓冰;钮红兵;吴斌;许能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机械通气是抢救小儿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危重病症的有效手段,气管插管是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深度适当与否,对顺利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挽救危重病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自1996年以来我们对实施机械通气的66例病儿气管导管插入气管适宜深度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松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3个BFNC家系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家系共20例患者,遗传方式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于出生后2~10d发病,表现为部分性或全身性惊厥发作,1例有发作后嗜睡;无论治疗与否,惊厥发作于18d~18个月完全消失,智能发育正常;1例发作后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波幅降低,1例发作时可见癫癎波发放,2例发作间期正常;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正常;5例行抗癫癎治疗,均有较好疗效.结论BFN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癫癎综合征,具有遗传异质性,临床特点为新生儿期出现的、可自行消失的、预后良好的惊厥发作,可有发作后嗜睡,血生化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对抗癫癎药物反应较好.诊断主要依靠家族史及临床表现.
作者:李海燕;唐北沙;江泓;曹贵方;沈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认识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所致的脑实质损害及其对小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经颅脑超声确诊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并伴脑室扩大的新生儿157例,分析侧脑室扩大程度与脑实质损害的关系.通过随访,了解这些小儿神经发育状况,总结脑实质损害程度与新生儿期后神经发育的关系.结果91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损害迹象;脑室周围白质损害为明显,62例为一过性,29例在4周时白质病变不消失或形成脑室旁白质软化,7例同时存在出血性脑梗塞;脑实质损害的严重性与脑室扩大的程度有关;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期后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脑结构异常;随访月龄在3个月以上的72例患儿中,智能发育轻度异常29例,严重异常7例,神经发育异常与脑实质损害程度有关.结论严重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可继发脑实质损伤,应注意脑室扩大所致的脑室旁白质病变及出血性脑梗塞.脑实质损伤可导致神经发育异常.
作者:周丛乐;姜毅;汤泽中;王红梅;侯新琳;王素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小儿智能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并制定出诊疗常规.但对其智能伤残的早期干预研究还不多,因此我们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了早期干预,旨在了解通过早期干预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智能发育的落后,从而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贺湘英;马婉君;梁琨;纳志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深低温停循环或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和婴儿麻醉管理的改进、术后监护的进展以及小儿心脏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凡是儿童法洛四联症(TOF)均有手术指征,但对TOF患儿并非均可进行根治术,因为TOF根治术的死亡病例,并非都是手术技术问题,很多关系到心脏发育状态及肺动脉发育情况.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儿童TOF总结如下.
作者:王鹰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