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现状

陈惠金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 脑室内出血,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出血后脑积水, 基底神经节, 丘脑损伤, 选择性, 新生儿, 神经元, 预防, 医学, 坏死
摘要:在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早产儿的脑损伤及其预防尤为重要.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出血后脑积水以及其他一些脑损伤如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和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等,其中以IVH和PVL为常见.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尿钠测定在肺炎并发急性肺水肿诊断及治疗中应用

    小儿肺炎特别是重症肺炎时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着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即所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SIADH可致器官功能受累,其中以引起循环充血,导致急性肺水肿为常见.仅从症状来看与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水肿难以识别,但这两种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是不同的.我们采用测定尿钠、尿比重、尿渗透压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识别两种肺水肿,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作者:陈建忠;卢达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昆明地区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的社会经济学评价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可导致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1].

    作者:莫亚雄;陈燕华;戴梅;段晶;鲁萍;李永萍;吴澄清;张曙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观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V(Epstein-Barrvirues,EBV)所致急性感染性疾病.患儿除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外,还存在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多[1].本病免疫功能的改变是目前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ELISA方法,检测IM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情况等,以探讨IM的免疫状态.

    作者:李秋;杨锡强;李欣;王利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用牛颈静脉制备婴儿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及活体研究的初步报告

    目的证明牛颈静脉可作为制备婴儿右心流出道的修复材料.方法分别用4%的EX-313与0.5%的戊二醛处理牛颈静脉带瓣胶元管道,所获材料进行外观、瓣膜功能、扫描电镜与光镜检查,及生物力学的测试并进行犬肺动脉成型与重建的活体观察.所获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证明EX-313及内壁肝素化处理后的材料较单纯戊二醛处理者的质地更接近天然血管,结构间充满空隙,抗张强度与戊二醛处理者相当;抗钙化与抗栓方面明显优于戊二醛处理者.结论经亲水性交联剂EX-313处理的牛颈静脉有可能成为较理想的婴儿用右心流出道修复材料.

    作者:陈恩;丁文祥;蒋祖明;俞晓青;邹文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580例新生儿常规床边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早期诊断新生儿脑室内出血(IVH).方法对2002年1月至5月期间住产科和新生儿科的580例新生儿于生后3~7d内进行常规床边头颅B超检查.结果580例新生儿中总IVH发生率为12.7%(74/580例),重度IVH发生率为1.2%(7/580例).其中,早产儿总IVH发生率为61.7%(42/68例),足月儿总IVH发生率为6.25%(32/512例).所有IVH患儿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进一步证实对所有新生儿于生后1周内进行常规头颅B超检查的重要性.

    作者:王莉;沈书韵;朱艳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生儿脑梗塞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通常人们多关注于成人脑梗塞,而对新生儿脑梗塞(neonatal cerebral infarction,NCI)的认识比较少,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也不十分清楚.

    作者:贺影忠;陈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儿气管插管时导管插入气管适宜深度探讨

    机械通气是抢救小儿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危重病症的有效手段,气管插管是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深度适当与否,对顺利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挽救危重病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自1996年以来我们对实施机械通气的66例病儿气管导管插入气管适宜深度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松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分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危害大的常见病,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目前尚无公认理想的治疗措施.我院新生儿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活素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耀邦;施培秀;徐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干预研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小儿智能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并制定出诊疗常规.但对其智能伤残的早期干预研究还不多,因此我们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了早期干预,旨在了解通过早期干预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智能发育的落后,从而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贺湘英;马婉君;梁琨;纳志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婴儿坏死性胰腺炎1例误诊报告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在儿科少见,婴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现将误诊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玲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儿急进性肾炎和新月体肾炎的再认识:附4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急进性肾炎和新月体肾炎的病因、临床以及病理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1987年至2002年临床诊断急进性肾炎或病理诊断新月体肾炎的43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以学龄儿童多见,60.5%为原发性肾脏疾病,绝大多数表现为浮肿、少尿、高血压、肉眼血尿及肾病水平蛋白尿.部分(24.0%)急进性肾炎的肾脏病理为非新月体肾炎,包括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Ⅳ型膜增殖性狼疮性肾炎、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而部分(32.1%)新月体肾炎的临床表现为非急进性肾炎,包括肾病综合征(肾炎型)、急性肾炎综合征及慢性肾脏疾病.予正规治疗的25例患儿中,44.0%的患儿肾功能恢复,44.0%的患儿肾功能好转.结论急进性肾炎是临床诊断,新月体肾炎是病理诊断,两者并非完全一致;积极行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肾脏病理类型,指导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急进性肾炎或新月体肾炎患儿的预后.

    作者:钟旭辉;黄建萍;刘建英;丁洁;杨霁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探讨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效果及与用药时间的关系.方法以1998年1月~2003年5月住院的462例日龄≤24h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设预防组,于入院后立即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24h后给予维持量,疗程5d,根据入院时接受苯巴比妥负荷量的日龄将预防组分为3组,A组(<6h),B组(6~12h),C组(12~24h);将1996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的早产儿98例设为对照组即D组,未用苯巴比妥,比较4组IVH的发生率及严重IVH发生率.结果生后接受苯巴比妥用药时间越早,IVH及严重IVH的发病率越低,A、B组IVH的发生率分别为15.6%及32.8%,较D组58.2%显著降低(P<0.01);C组IVH的发生率为44.9%与D组58.2%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B、C组严重IVH的发生率分别为5.1%,10.9%及26.9%,较D组33.7%明显降低(P<0.01).结论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效果关键在于用药时机的掌握,以生后6h内应用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效果佳.

    作者:黄西林;龙永福;肖和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新生儿惊厥临床及视频脑电图分析

    新生儿惊厥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发作形式各式各样,发作表现常不典型,其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脑电图检查资料.常规脑电图捕捉发作的机会有限,数字化视频脑电图(video-EEG)监测可把患儿的发作表现及脑电图波形同屏显示,并可长时间监测其临床特征及脑电变化,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郝丽红;张芳;郭静;张玉琴;刘丽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放射诊断新技术在儿童中应用(上)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设备及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临床儿童和成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用于儿童和成人疾病的放射学检查方法主要有X线平片、各类X线造影检查、计算机体层(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其他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还有核素成像、超声成像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其固有的优缺点,近年来又都有许多新进展.怎样在诊断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检查所提供的信息,有选择地综合应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新技术,需要临床和放射科医师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摸索、创新和提高.本文主要介绍几种放射学检查方法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朱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儿童法洛四联症术前肺动脉发育指标评估意义

    随着深低温停循环或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和婴儿麻醉管理的改进、术后监护的进展以及小儿心脏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凡是儿童法洛四联症(TOF)均有手术指征,但对TOF患儿并非均可进行根治术,因为TOF根治术的死亡病例,并非都是手术技术问题,很多关系到心脏发育状态及肺动脉发育情况.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儿童TOF总结如下.

    作者:王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新生猪凝血功能和血粘滞度影响

    目的研究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对缺氧缺血新生猪血液粘滞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生后7日龄上海种白猪25只,制备缺氧缺血模型,随机分成A组(低温36℃ 72h组,n=8)、B组(低温34℃ 24h组,n=8)和C组(常温对照组,n=9),分别于缺氧缺血(HI)前、HI后2h、24h和72h测定血液粘滞度、血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结果HI前、HI后2h、24h和72h各时间点各组高、中、低切变率的血液粘滞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时间点各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同时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体温下降3℃~5℃的亚低温治疗并未加重缺氧缺血新生猪血液粘滞度和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周文浩;邵肖梅;章宏志;沈伟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影响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的有关因素探讨

    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常由于围产期窒息,缺氧,产伤,早产,机械通气不当所致.由于产科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产伤引起的ICH发病率明显下降;而监护技术的应用使许多高危儿被抢救存活,缺氧缺血性因素所致的ICH及脑室周围出血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

    作者:黄莉;李秀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后脑实质损害及其对神经发育影响

    目的认识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所致的脑实质损害及其对小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经颅脑超声确诊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并伴脑室扩大的新生儿157例,分析侧脑室扩大程度与脑实质损害的关系.通过随访,了解这些小儿神经发育状况,总结脑实质损害程度与新生儿期后神经发育的关系.结果91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实质损害迹象;脑室周围白质损害为明显,62例为一过性,29例在4周时白质病变不消失或形成脑室旁白质软化,7例同时存在出血性脑梗塞;脑实质损害的严重性与脑室扩大的程度有关;部分患儿在新生儿期后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脑结构异常;随访月龄在3个月以上的72例患儿中,智能发育轻度异常29例,严重异常7例,神经发育异常与脑实质损害程度有关.结论严重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可继发脑实质损伤,应注意脑室扩大所致的脑室旁白质病变及出血性脑梗塞.脑实质损伤可导致神经发育异常.

    作者:周丛乐;姜毅;汤泽中;王红梅;侯新琳;王素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小儿肾小球疾病时尿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检测尿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半乳糖苷酶(GAL)、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等尿系列酶的变化,作为评价小儿肾小球疾病时肾小管功能的指标,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虹;韩平治;苏怡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我国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现状

    在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早产儿的脑损伤及其预防尤为重要.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出血后脑积水以及其他一些脑损伤如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和基底神经节丘脑损伤等,其中以IVH和PVL为常见.

    作者:陈惠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