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节律变化探讨

徐晓华;刘凤霖;甄丽娜

关键词: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电图, 胃肠功能紊乱, 功能性胃肠病, 障碍性疾病, 胃动力障碍, 消化系统, 胃肠动力, 检查手段, 儿科应用, 无创性, 方法学, 常见病, 资料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由于方法学在儿科应用的限制,有关儿童的资料相对较少.近年胃电图(EGG)和胃动力障碍的关系受到高度关注.由于EGG的无创性,因此是了解儿童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检查手段.为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EGG特点,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第4讲:哮喘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副作用

    吸入糖皮质激素(GCS)是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的首选药物,也是目前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因为吸入疗法作用直接、迅速;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好;药物剂量小;副作用少,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但是,长期吸入GCS对哮喘儿童是否有全身副作用?由于实验方法、药物剂量、疗程及观测指标不同,所以结论也不尽相同.

    作者:张廷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报告

    Wilson-Mikity综合征又称肺成熟障碍综合征,因肺未成熟所致,我院曾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琍;杨颖丽;王军;陈晓青;许冠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近端食管胃酸反流与胃食管反流患儿呼吸道症状的关系

    目的了解胃食管反流(GER)患儿近端食管胃酸反流与呼吸道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食管双pH动态监测法,对31例单纯性呕吐、23例伴有反复呼吸道症状的GER患儿同时监测食管近端和远端pH值的变化,以35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单纯呕吐组远端食管各项酸反流指标、近端食管酸反流指标除长反流时间外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呼吸道症状组远端食管、近端食管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但单纯呕吐组与呼吸道症状组相比较,无论在近端食管还是在远端食管,各项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病例组远端食管各项酸反流指标均大于近端食管,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近端食管酸反流并不是GER患儿发生呼吸道症状的主要因素,而远端食管酸反流是小儿GER的主要反流形式.

    作者:江米足;陈飞波;周雪莲;欧弼悠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与干预研究

    目的在细胞、细胞分子和分子水平对21三体综合征(Down syndrome,DS)进行诊断和干预.方法采用染色体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ISH)、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外周血淋巴细胞、羊水细胞进行DS的诊断、产前诊断和干预.结果在遗传咨询确诊的446例患者中,21三体型、嵌合型、易位型分别占85.43%、6.05%、8.52%.对252例适应症对象进行改良羊水细胞培养产前诊断,取得满意的成功率,并检出DS胎儿3例.10例DS患儿外周血nSH分析,含3个杂交点细胞占90%,含2个杂交点者为10%.20例DS患儿外周血PCR分析,19例(占95%)在3个位点显示三条带.FISH和PCR的阳性结果与细胞遗传学的检测相一致.结论开展以传统细胞遗传学诊断与产前诊断,结合FISH和PCR技术共用,可大限度地检出DS.

    作者:王世雄;张静敏;胡琴;李一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节律变化探讨

    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由于方法学在儿科应用的限制,有关儿童的资料相对较少.近年胃电图(EGG)和胃动力障碍的关系受到高度关注.由于EGG的无创性,因此是了解儿童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检查手段.为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EGG特点,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作者:徐晓华;刘凤霖;甄丽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更昔洛韦与西米替丁联合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34例疗效分析

    1973年Bishop等[1]首次在患急性胃肠炎的婴幼儿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发现了轮状病毒,以后的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是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目前各种抗病毒药物虽有一定效果,但仍不理想,为寻找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方法,我们对3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联合西米替丁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丽;张国成;米生键;李少闻;刘向萍;王茜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一次性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与免疫指标观察

    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VM)发病机制与病毒对心肌直接破坏及免疫损伤有关[1,2].由于VM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一直在探讨有一定疗效的治疗途径.鉴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大量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性疾病中的独特作用,我们采用一次性大剂量(1000 mg/kg)IVIG治疗VM,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与免疫指标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芮涛;王雪娣;曹勤;李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早产儿生后早期常规头颅B超检查

    随着NICU的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神经发育后遗症并未成比例下降.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和各种类型神经源损伤,超声检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蔡文红;陈涵强;张荣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粘膜炎症程度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粘膜炎症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3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抗体,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型,并观察胃粘膜病理变化.结果CagA、VacA抗体总检出率分别为85.07%(114/134例)、91.04%(122/134例),检出幽门螺杆菌Ⅰ型菌株113例,Ⅱ型菌株11例,中间型菌株10例,各型菌株感染引起胃粘膜中重度炎症分别为100例(88.50%)、5例(45.45%)、5例(50.00%),Ⅰ型菌株与Ⅱ型菌株、中间型菌株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c=20.05,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与儿童胃粘膜炎症程度有关,Ⅰ型菌株能引起较重的胃粘膜炎症.

    作者:胡伟国;黄开宇;谢小志;徐辉;黄爱芬;陶洪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CKBB、LDH3活性检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抢救治疗措施的不断完善,其病死率已呈下降趋势,但中、重度HIE幸存者仍可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近几年来,HIE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脑同功酶的改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测定了HIE患儿生后24 h血清CKBB、LDH3的活性,与18个月龄时Gesell发育量表评价作相关分析,以探讨其判定HIE预后的价值.

    作者:袁玉美;徐乃军;刘延波;霍淑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N端脑钠肽原对儿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N端脑钠肽原(NT-proBNP)对儿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HF)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竞争性酶免疫法(EIA)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同时测定CK-MB、LDH1和肌钙I(CTnI)的浓度.将肺炎患儿分成HF组和非HF组,HF组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年龄介于2周至14岁的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平均值为(346.25±73.52)fmol/ml,HF组血浆NT-proBNP、CK-MB、LDH1和CTnI浓度的平均值高于非HF组:(1568±1061)fmol/ml比(553±190)fmol/ml、(85.80±28.60)U/L比(42.30±27.10)U/L、(452.00±227.00)U/L比(133.00±93.4)U/L、(3.48±1.56)ng/ml比(1.53±0.95)ng/m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诊断界点定为790fmol/ml时,NT-proBNP用以诊断肺炎合并HF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是83.3%、91.7%和87.9%,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0和0.18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20.4%和99.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DH1和CTnI对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HF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NT-proBNP是肺炎合并HF比较可靠的诊断指标,其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肺炎合并HF的严重程度以及心肌损害的程度.

    作者:刘坚;乔发清;罗小平;何学琴;吴彩萍;赵建中;陈嘉莉;戚佑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热性惊厥与缺铁性贫血相关性探讨

    我们于2001~2002年共收治热性惊厥患儿88例,男54例,女34例;年龄5月~5岁,其中5月~2岁70例,~5岁18例,平均1.8岁;单纯型68例,复杂型20例.原发病:上呼吸道感染38例,支气管炎18例,支气管肺炎10例,肠道感染18例,幼儿急疹4例.

    作者:陈慧;王国庆;秦苏骥;李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小儿胃酸过多的现状研究

    儿童胃酸过多,是指小儿胃酸分泌过多引发的一系列食欲降低、返酸、消化不良等多种形式的疾病.该病作为容易漏诊的儿童常见病,是婴幼儿消化道炎症、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表明,该病与婴幼儿时期反复发作的腹痛、消化不良、贫血、生长发育迟缓都有密切关系,严重影响儿童营养及正常生长发育,危害儿童健康[1].

    作者:李辉;许春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无锡地区散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探讨影响H.pylori感染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1126例0~12岁健康儿童及其父母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并对每位入选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平时有无消化道症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情况进行了解.结果本地区儿童平均H.pylori感染率为19.1%,其中男性为19.6%,女性为18.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有症状组阳性率为26.9%,无症状组为10.6%.城区儿童H.pylori感染率为12.5%,城郊结合部儿童为19.3%,郊区、农村儿童为24.9%.结论无锡地区儿童中H.pylori感染率较高,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幽门螺杆菌感染为引起无锡地区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原因.

    作者:梅柏如;钱俊;唐国荣;张健;谢国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效果及安全性的系统综述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是导致婴儿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其所致的死亡数超过其他病原[1].在中~低收入国家,RV每天导致约1600~2400名儿童死亡(每年600000~870000例死亡),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占6%.据估计世界范围内腹泻病死亡中RV占20%~25%[2].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并不能减少RV感染[3],因此,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均较高.世界上任何地区儿童90%以上都感染过RV,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健康,因此轮状病毒疫苗的应用将对降低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4].迄今为止轮状病毒疫苗用于预防轮状病毒腹泻已近20年,其效果及安全性究竟如何,有必要以循证医学方法作一科学的评价.

    作者:张佳玲;万朝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儿童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2例报告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儿童肥胖症的增多,重度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病例时有发生,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婴幼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目的为探讨婴幼儿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不同类型胃炎之间的关系及组织病理学的特征.方法评估5年内采用胃镜和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特征,及H.pylori检测的结果.结果152例婴幼儿慢性胃炎中H.phlori感染率为15.8%.各种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中,以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组的H.pylori感染率为高,分别为33.3%和28.6%.中-重度粘膜炎症的病例H.pylori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H.pylori的菌量与胃粘膜的病理变化、炎症程度密切相关;H.phlori阳性组的家庭成员中13C-UBT检测阳性率为54%.结论H.phlori感染起始于婴幼儿,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有一定关系,与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为密切;胃粘膜病理炎症程度与H.pylori的菌量密切相关;家庭成员中H.pylori感染可能是婴幼儿感染的来源.

    作者:邵彩虹;张冰峰;朱启镕;陈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苏祖斐教授

    苏祖斐,女,福建汀州人,1898年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上海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委员会顾问;中国共产党党员.1998年8月2日在上海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壹百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儿童排便紊乱

    排便紊乱(disorders of defecation)亦称排便失调,属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范畴[1],健康婴儿和儿童排便频率随年龄增长有所变化,与膳食结构(母乳、代乳品、半固体及固体食物)关系密切.国外资料认为儿童胃肠专科门诊有1/4患儿主诉排便异常,虽然国内目前尚无此方面确切资料,但临床实践中此类患儿为数亦相当可观.国内儿童功能性便秘(FC)流行病学调查资料[2]表明,FC发病率为3.8%,而国内其他类型排便紊乱的发病情况目前尚缺乏有关资料.

    作者:王宝西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92例尸检资料分析

    为提高对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50~1993年间92例尸检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病史,其中误诊、漏诊40例(43.5%).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景辉;朴金花;杨思睿;韩燕燕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