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南;邓洁;王芳;钱渊;卢竞;车莉
1999年12月至 200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 41例患儿,均符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 CVA诊断标准.其中男 21例,女 20例;年龄 6月~ 1岁 2例,~ 6岁 24例,~ 14岁 15例;病程 <3月17例,~ 6月3例,~ 1年11例,~ 5年10例.所有患儿均予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吸入,剂量为 3岁以内 50μ g/次,如大呼气流速(PEFR)大于 80%预计值,则减量,总疗程 3个月.治疗过程中如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出现典型的哮喘症状,则 3月减量一次,总疗程 9月至 2年.治疗初期加用喘康速气雾剂吸入,一日 3次, 250μ g/次;如合并感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22例患儿依据以上方法完成疗程, 3例复发(13.6%); 19例患儿用药 2周至 1月,咳嗽消失后均自动停止疗程, 12例出现复发 (63.2%).经统计学处理, 3个月疗程的复发率显著低于 1个月疗程的复发率(χ 2=8.75,P<0.01).根据本组患儿的治疗体会,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患儿以吸入药物 3月疗程为宜,这样可明显降低 CVA复发及哮喘的发生.
作者:杨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探讨影像学方法在诊断三尖瓣闭锁中的价值,回顾分析了 74例三尖瓣闭锁的患儿.全部患儿均摄胸部平片及心血管造影,其中 4例行核磁共振(MRI)检查. 74例患儿三尖瓣闭锁造影诊断明确,其中 33例有手术及尸解证实.提示:三尖瓣闭锁在胸部平片中具有一定的特征,心血管造影仍是诊断三尖瓣闭锁的金标准, MRI有助于三尖瓣闭锁的诊断.
作者:钟玉敏;朱铭;林薇;孙爱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肺动脉高压时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EVE)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肺血管重建之间的关系,利用野百合碱建立大鼠肺高压模型,于实验第 2、 8、 14、 21天,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肺动脉的弹性蛋白离解活性,通过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压力;并在上述时间点,对周围肺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肺动脉的弹性蛋白离解活性在注射野百合碱后的第 2天即明显升高 (3.87± 0.45),第 8天降为正常(0.18± 0.02),第 14天再次出现升高现象(1.45± 0.18),并一直持续到第 21天(1.91± 0.22);而肌性肺动脉的比例增加在注射野百合碱后第 8天出现 (32.67± 4.23),肺动脉中膜的增厚(4.20± 0.37)及肺动脉压力的增高(21.00± 2.10) 在第 14天后出现.提示 EVE活性的早期升高可能是肺动脉高压的一种重要触发因素; EVE活性的第 2次升高可能与肺高压的进展有关.
作者:傅立军;周爱卿;沈捷;赵武;李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00年本市发生一起累及数千人的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大流行.首例发生于5月10日,末例于8月28日,7月份达高峰.本院就诊者1698例,男1025例,女 673例;年龄5月~14岁,2岁以下1245例,年龄越小越呈高热趋势.并发病毒性脑膜炎14例,病毒性心肌炎(1999年昆明会议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2例,其中暴发性心肌炎4例,均为农村小儿,短时间内死亡.
作者:王晓华;刘维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杨思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解上海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s)时流感嗜血杆菌 (Hi)的分离率、产酶率以及 b型 Hi(Hib)感染的情况,并了解 Hi对 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收集 81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 Hi分离培养,以 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 -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以玻片凝集法分离出 b型株,用 Kirbry-Bauer(KB)法和 E-test法测定 Hi对 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显示, Hi分离率 24.7% ,其中 Hib占 19%;平均β -内酰胺酶产生率 9%,其中 Hib产酶率 36.8%,明显高于非 Hib产酶率 2.5% (P<0.01). Hi对第 2、第 3代头孢类抗生素、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均十分敏感,对氯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 11.5%和 9.5%,而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 (SMZco)的耐药率分别达到 16.1%和 45.6%.提示 Hi是小儿 ARTIs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Hi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和 SMZco的耐药在增加,产β -内酰胺酶是 Hi耐药的重要机制,而 Hib的产酶率显著高于非 Hib株.
作者:张泓;陆权;李万华;孔菁;王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皮质盲又称大脑盲,是大脑视觉区病变引起的失明,具有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正常而无视觉功能的特点.现将我院儿科 1990~ 2000年门诊及病房诊治的 11例皮质盲分析如下.
作者:邹建华;毕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诊断,做好脑瘫的防治工作,对 89例脑瘫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并进行 1∶ 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脑瘫临床类型以痉挛型为多(69例,占 77. 6%),其次为肌张力低下型(11例,占 12. 4%)、混合型(5例,占 5.6%)、手足徐动型(2例,占 2.2%)和共济失调型(2例,占 2. 2%).脑瘫高危因素依次为新生儿期疾病史、母营养状况差、低出生体重、母月经周期不规则、母过去疾病史、父亲年龄大和母妊娠期有毒物接触史,母亲未参加围产期保健者相对危险度高于参加围产期保健者.提示详细询问病史、熟知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规律、掌握脑瘫运动异常基本的 4个特征性症状、体征和选择性进行辅助检查,是早期诊断脑瘫的 4个要点.
作者:周雪娟;赵正言;水泉祥;陈坤;郑凯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免疫致病机理及其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之间的关系,应用颗粒凝集法检测 29例 MP肺炎患儿、40例哮喘患儿及 9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 MP特异性 IgM抗体, PCR-SSOP法标记 HLA-DRB1等位基因位点.结果显示 MP肺炎组、哮喘组的 DRB1*08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35),但 MP肺炎组与哮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哮喘组中除 DRB*08外, DRB1*02基因出现频率亦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 041);各组间 HLA-DRB1*04、 07、 09、 10、 11、 12基因频率虽有所变化,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 MP肺炎与哮喘有着极为相似的遗传易感性.
作者:李琳;曹兰芳;顾梯成;陆伟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电生理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内源性腺苷对中枢神经元活动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从而证实了腺苷、腺苷受体、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及其生理效应.
作者:郭文香;李艳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工业的发展,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小儿感染性疾病发病日见减少,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结合膜炎、过敏性皮疹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作者:范永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癫(疒间)(EP)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慢性病,患儿必须长期、规则的服用抗癫(疒间)药物(AEDs),而某些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不顺从行为,这是导致治疗效果差和病情反复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 78例 EP儿童服药情况的调查分析,旨在纠正患儿服药的不顺从行为,以达到正确而合理治疗的目的.
作者:朱莉;丁卫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维甲酸对高氧暴露下新生大鼠肺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的影响,将生后 2d的 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①空气+生理盐水组;②高氧+生理盐水组;③高氧+地塞米松组;④高氧+维甲酸组.②、③和④组持续暴露于 85% O2中,于生后 14d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对肺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Ⅰ、Ⅱ型受体、肺组织中Ⅰ型胶原 mRNA行定位、半定量检测,作 HE染色行辐射状肺泡计数.结果显示,与高氧+生理盐水组相比,高氧+ 维甲酸组辐射状肺泡计数显著增加,肺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而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Ⅱ型受体表达显著减弱,阳性表达明显改变的分布主要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内间质细胞.提示维甲酸通过对Ⅰ型胶原 mRNA转录后调控和调节Ⅰ型胶原蛋白的降解而增加肺内胶原含量,从而起到逆转高氧对肺发育抑制作用.
作者:容志惠;常立文;钱莉玲;张谦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对 2000年秋冬至 2002年夏收集的 1402份临床标本进行了病原分析.所有标本接种 Hep-2和 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鼻咽洗液脱落细胞涂片后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7种呼吸道病毒; RT-PCR鉴定 RSV亚型;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流感病毒型别; nested-PCR检测肠道病毒. 1402份标本中 672份咽拭子标本取自门诊患儿, 730份鼻咽洗液标本取自住院患儿.结果:共有 614份标本为病毒阳性,阳性率为 43.8%.病毒阳性标本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 66.1%,并以 A亚型为主; RSV阳性标本中 91.4%来自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的住院患儿. 2001~ 2002年冬春季 RSV感染比 2000~ 2001年同期高 25.1%.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占总阳性标本的 24.4%,其中 89.3%来自门诊患儿; 2000~ 2001年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 2001~ 2002年以甲 3型为主.在冬春季还可检测到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夏季检测不到以上几种呼吸道病毒.利用 nested-PCR方法检测 2002年夏季收集的标本,发现 7月份肠道病毒感染率相当高.提示 RSV是北京地区冬春季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流感病毒是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肠道病毒是夏季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毒病原.病毒分离、免疫荧光和 PCR等方法的并用提高了病毒检出率,病毒病原的诊断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朱汝南;邓洁;王芳;钱渊;卢竞;车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儿,女, 12个月.出生后食欲差,发育迟缓,易感冒,本次因咳嗽、气促、腹胀 1月余,加重 5天于 1998年3月5日入院.体检: T37.8℃, P120次 /min, R50次 /min, WT3.5kg,神清,反应差,消瘦,慢性贫血貌,方颅,皮肤弹性差,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作者:李玉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简介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illness,IMCI)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国际组织联合开发的儿童疾病与健康综合管理方案,其目的是降低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率、减少儿童患病率和病残率、提高儿童健康与生长发育水平.该方案自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发以来,目前已在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国在卫生部的领导、部署下,自 1998年开始介绍、引进该方案,目前已在一些地区开始实施.
作者: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ARTIs)迄今仍是我国小儿首位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抗生素使用频率高、用量多、使用不规范和欠合理的疾病.
作者:陆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尿是小儿肾小球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且可以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而其病理类型可以多种多样.究竟小儿孤立性血尿见于哪些病理类型 ?本文通过对 45例孤立性血尿的病理分析对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如下.
作者:张桂菊;沈颖;张毓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解北京儿童医院流感嗜血杆菌(Hi)抗生素耐药菌株和 b型菌株 (Hib)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采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 (PFGE)方法,对 1999年和 2000年分离的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耐药株、 b型流感嗜血杆菌菌株和随机选取的非 b型抗生素敏感菌株进行分型.结果显示, 20株 Hi菌株,得到 19种不同 PFGE带型. 1999年3株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株中有 2株仅有一条带的差别; 4株 Hib菌株中, 2株带型完全相同,与另 1株有一条带的差别; 2株头孢菌素耐药株有各自不同带型. 2000年所有菌株带型各异.提示 1999年从肺炎病人鼻咽部分离的氨苄青霉素耐药及 Hib菌株多为流行病学相关菌株; 2000年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部分离的氨苄青霉素耐药及 Hib菌株无流行病学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监测方能确定有无耐药及 Hib菌株流行. PFGE是对 Hi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佳工具之一.
作者:胡翼云;高薇;俞桑洁;杨永弘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