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体会

王丹;万琴;卢小梅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 剥脱性皮炎, 护理
摘要: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以头痛、发热、头晕、呕吐、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1]。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型药物性皮炎,患者全身皮肤呈弥漫潮红、浸润、肿胀、渗液并伴有大量脱屑,严重者口腔红肿,口唇脱屑干裂,并出现结膜炎、角膜溃疡、会阴等黏膜处糜烂[2]。我科2015年10月25日收治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积极治疗,根据皮肤损害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胃镜下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食管静脉曲张患者63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将其中施行胃镜下皮套圈套扎进行治疗的患者43例作为治疗组,经胃镜给予聚桂醇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止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及再次出血情况。结果治疗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再次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胃镜下套扎技术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薇;吴礼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关于对冒用我刊名义进行非法征稿活动的郑重声明

    作者: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胎儿半椎体畸形的二维及三维产前超声诊断

    目的:分析二维及三维产前超声诊断在胎儿半椎体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进行产前诊断并确诊为半椎体畸形的胎儿22例,22例孕妇均应用Phlips iU22、GE Voluson E8三维超声成像仪行二维超声检查和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二维超声检查与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的诊断结果。结果22例孕妇均在确诊为胎儿半椎体畸形后实施了引产,引产后的影像学检查证实22例胎儿中胸椎畸形16例,腰椎畸形4例,骶尾椎畸形2例;单发半椎体畸形18例;胸腰段多发半椎体畸形4例,其中合并椎体融合2例。产前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诊断的胎儿半椎体畸形检出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准确定位椎体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产前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检查所确定的胎儿椎体病变类型准确率显著高于二维超声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半椎体畸形产前二维超声检查和三维超声检查具有典型性表现,产前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检查能显著提高胎儿半椎体畸形的检出率,对合理实施产前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唑肟钠联合奥硝唑注射液治疗,对头孢药物过敏者改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5.68%(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随访1年,观察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复发2例(5.41%),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防止复发,改善远期预后。

    作者:王新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天麻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例

    患者,女,62岁,因“反复头昏5年,加重伴胸闷、乏力3 d”。于2014年8月19日9∶00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于2014年8月22日9∶00,给患者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312070532)0.6 g+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G114060306)100 ml”静脉滴注后,2014年8月25日早晨9∶00查房时患者诉全身冒汗,双手掌大鱼际皮肤发红、疼痛不适,右手掌局部皮肤少量小水泡,无畏寒、发热、咳嗽、心慌、吐泻等,查体:T 36.5℃,P 72次/min,R 20次/min,BP 138/90 mmHg;一般情况尚可,咽部无充血,颈静脉充盈,胸廓对称,双肺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72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质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未处理,继续观察使用,于2014年8月27日9∶40再次出现大鱼际皮肤发红、疼痛不适,考虑为“天麻素注射液0.6 g+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2014年8月27日11∶39予立即停用天麻素注射液,密观病情变化。2014年8月29日8∶20查房,患者大鱼际皮肤发红明显消退、未感疼痛不适,生命征平稳。

    作者:叶林虎;贺梅;王宇齐;何应军;周云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对骨科手术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将骨科手术治疗患者4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9例。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生活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操作不规范现象总发生率为1.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兵兵;张灵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方法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分别行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 A组,40例)与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B组,40例)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残余尿量( RU)、大尿流率( Qmax)。结果 A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冲洗膀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中总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低于B组的35.0%(P<0.05)。2组患者治疗前IPSS、RU、Qmax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IPSS、RU、Qmax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A组患者术后IPSS、RU、Qmax水平优于B组(P<0.05)。结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取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黄志明;伊岱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初产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和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初产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和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医院妇产科2015年2月-2016年1月接收的健康初产妇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孕期体质量管理和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比较2组初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结局及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结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产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和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能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林冬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柏花草胶囊治疗痔疮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柏花草胶囊治疗痔疮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痔疮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柏花草胶囊进行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2.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低于对照组的35.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柏花草胶囊联合传统手术治疗痔疮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曾莉;张会红;李奎;黄跃伟;薛云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手术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0例患者治愈52例(65.00%),好转23例(28.75%),无效5例(6.25%),总有效率93.75%。对患者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外科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林桂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药物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积极进行抗感染、抗休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山莨菪碱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黄万成;许国建;邓耀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 ,NS)的主要病因,约占NS的20%,膜性肾病患者中老年人可达50%,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病因不明,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膜性肾病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疾病和药物或毒物暴露等因素。大约31.7%IMN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后2年之内自发缓解[1],而约30%~40%患者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方式,由于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和术后检测措施的进展,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已经大为改善,但肾移植将会对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和家庭造成巨大影响,所以膜性肾病的前期治疗变得尤为重要。由于膜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众多,其中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存在争议,本文就各方案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展开综述。

    作者:张晓龙;张翠欣;李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预防治疗,比较3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前、术后血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 D-D)变化。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D-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预防老龄患者髋部骨折后DVT至关重要,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DV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守宝;杨峰;郝成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羚羊角药理作用研究进程

    羚羊角是我国名贵的兽类中药材之一,是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有着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性寒,味咸,归肝、心经,具有平肝熄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解热镇静等功效,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高热痉厥、妊娠子痫、痈肿疮毒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亦已证实羚羊角具有突出的抗炎,解热镇痛,抗惊厥作用及理想的降压作用[1]。羚羊角具有突出的药用价值,但数量稀少,故临床上已有较多对羚羊角替代品的研究。

    作者:王宁;庞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体会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以头痛、发热、头晕、呕吐、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1]。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型药物性皮炎,患者全身皮肤呈弥漫潮红、浸润、肿胀、渗液并伴有大量脱屑,严重者口腔红肿,口唇脱屑干裂,并出现结膜炎、角膜溃疡、会阴等黏膜处糜烂[2]。我科2015年10月25日收治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积极治疗,根据皮肤损害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丹;万琴;卢小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我院2015年住院患者抗真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患者2015年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 DDD)法对抗真菌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C)和用药强度( AUD)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信息系统对住院患者抗真菌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医院2015年抗真菌药物平均AUD为0.56,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使用频度和AUD大,伏立康唑注射液和卡泊芬净注射液DDC较高,特比萘芬片和伊曲康唑胶囊DDC较低;抗真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送检率低和使用疗程不当。结论医院抗真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应该加强送检、用药疗程等的监管。

    作者:郭琼杰;王娜;王庆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 Quadrant 可扩张管通道系统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Quadrant 可扩张管通道系统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4例,将其中采用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系统技术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A组,将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32例患者设为B组。比较2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ODI)评价疗效。结果 B组患者切口长度短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0.6个月(18~24个月),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2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VAS及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手术切口更短、手术时间更少、术中出血更少等优点,该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上可以取得与Quadrant可扩张管通道系统技术相同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作者:李小东;陈宾;卢晨晓;杨波;宋有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50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骨科治疗,观察组在骨科损伤控制后进行对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72%,并发症发生率为8%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下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叶健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综合护理措施在胆结石围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措施在胆结石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胆结石患者根据临床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护理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S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31±4.34)分高于对照组的(75.42±5.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胆结石患者实施适当的临床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肖成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紫杉醇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紫杉醇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采用紫杉醇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将剂量为紫杉醇注射液135~175 mg/m2加入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中配制成500 ml的溶液,采用特制材料的输液瓶及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8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23例(28.75%)。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骨髓抑制10例,消化道反应8例,肌肉疼痛2例,过敏反应2例及神经毒性1例。结论使用紫杉醇药物时应规范用药标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张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