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诺瓦克组病毒胃肠炎的流行病学概况

金玉;张春芳

关键词:诺瓦, 病毒感染, 无菌性胃肠炎, 流行病学, 分子生物学技术,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成人, 暴发流行, 组形态, 婴幼儿, 无包膜, 特征类, 直径, 病原
摘要:诺瓦克组病毒是一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类似,直径26nm~35nm的无包膜病毒,是引起人类急性无菌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婴幼儿到成人都可受到这组病毒感染,且易造成成人无菌性胃肠炎的暴发流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对该组病毒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闭合性脑损伤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我院对1990年~2000年收治的52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后脑梗塞患儿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雅洁;高宝勤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儿童哮喘吸入糖皮质激素对骨矿密度的影响

    近年来,吸入糖皮质激素(inhled glucocorticoid steroid,iGCS)对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已得到肯定,且越来越受到认可.但对其副作用,国外研究结果不一,国内因用药时间比较短,对此报道甚少,尤其是对生长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赵建琴;邵洁;毛仲英;李云珠;俞善昌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6-硫鸟嘌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小儿肾病综合征中,一些患儿虽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但频繁复发或表现为激素依赖,他们的治疗一直是小儿肾科医师面临的难题.

    作者:热夏提;魏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临床分析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临床分为系统型、多关节炎型和少关节炎型.由于本病病因不甚明了,起病方式、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和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而引起人们日益广泛关注.

    作者:周纬;殷蕾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卡介苗接种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婴儿日后发生喘息的探讨

    为观察卡介苗(BCG)单用或联用干扰素γ(1FN-γ)和维生素A(VitA)对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皮肤试验、喘息发作及单核细胞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给予44例毛支患儿单独BCG或合并1FN-γ/VitA治疗,于治疗前和3个月后进行PPD皮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产生ILl8的水平.随访时间平均1年,观察喘息发作情况.未接受BCG接种的19例毛支婴儿作为对照组.结果BCG接种后PPD平均硬结直径大于干预前及毛支对照组恢复期,以合并IFN-γ、VitA治疗组更为突出.BCG接种组1年内喘息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恢复期.干预后IL-18水平明显升高,尤以合并IFN-γ、VitA治疗组为高;PPD皮试强度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提示BCG可促进毛支患儿PPD皮试阳转率,增强IL18活性,具有预防毛支患儿日后发展为哮喘的作用.IFN-γ、VitA可协同BCG的上述作用.

    作者:刘雅丽;杨锡强;唐雪梅;王莉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干扰素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观察应用干扰素(IFNα-2b)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临床疗效.14例患儿中平均年龄4岁,病程>6个月,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IFNα治疗后,其中血小板恢复正常5例(占35 7%),4例好转(28.6%),总有效率为64 3%.临床副作用主要有发热、寒战、消化道反应,但未发现骨髓抑制.由于该治疗方法有效、简便、副作用轻,对于儿童慢性、难治性ITP,值得采用.

    作者:薛惠良;陈静;潘慈;汤静燕;顾龙君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儿童血清胃泌素正常值初探

    为探讨儿童空腹血清胃泌素的正常值,将312例正常儿童(年龄6岁~12岁)分为A组(6岁~)、B组(7岁~)、C组(8岁~)、D组(9岁~)、E组(10岁~)、F组(11岁~12岁)等6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清胃泌素.结果:正常儿童空腹血清胃泌素低值为33.47pg/ml,高值为147.62pg/ml,均值为(67.01±20.40)pg/ml,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年龄组均值分别为(68.52±26.08)pg/ml,(66.53±19.32)pg/ml,(70.28±22.40)pg/ml,(69.83±20.55)pg/ml,(68.10±19.22)pg/ml和(61.03±15.54)pg/ml,经方差分析,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男女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正常儿童空腹血清胃泌素均值(67.01±20.40)pg/ml,与国内相关报道中正常对照组均值接近,结果可靠,可作为正常值供有关科研工作者参考.

    作者:查健忠;康宏乔;戴星;顾洪亮;李冰冰;刘平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但p53基因一旦突变则成为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作者:张苏明;刘小红;倪黎;金庆文;郭庆荣;宫道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细胞因子IL-1、IL-4和IFN-γ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十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大多数人认为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脏以及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损伤有关,尤以后者为主.本文通过对4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IL-1、IL-4和IFN-γ水平的检测,旨在探讨细胞因子(CK)在心肌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赵凯姝;成焕吉;刘丽;鲁继荣;傅文永;杨思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18例随访分析

    为了解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的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了临床资料,并进行了1年~1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缓解8例(占44.44%),死亡2例,残疾4例,反复发作4例,致死致残率为33.33%(6/18例),未缓解率为56.56%;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在发病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关节外症状严重程度(如:发热和皮疹持续时间、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程度)、末梢血白细胞计数、血沉以及早期采用的治疗方案上,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提示JRA(全身型)的预后较差,发热和皮疹持续时间越长,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早期采用小剂量强的松、非甾体抗炎药和甲氨喋呤/中药治疗方案,可改善预后.

    作者:赵善瑞;周清;尹艳秋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普鲁帕酮治疗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42例报告

    我科于1996年1月~2000年12月应用普鲁帕酮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16天~14岁,均进行了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酶及胸片检查.示房性P波15例,交界性4例,P波辨认不清23例.

    作者:高峰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202例小儿伤寒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伤寒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抗生素广泛应用后其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同时也使临床表现趋于不典型而成为易误诊的疾病之一.为此,我们对本院14年来确诊的202例住院伤寒患儿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提高诊治水平和减少误诊方面有所帮助.

    作者:张良吉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柔红霉素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心脏毒性:附13例临床报告

    为探讨柔红霉素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心脏毒性,总结了102例接受柔红霉素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有心脏毒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并对患儿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发现,102例接受柔红霉素治疗患儿中有13例发生心脏毒性,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和各种心律失常.表明年龄越小、柔红霉素累积量越大、生存期越长,心脏毒性发生率越高.柔红霉素所致心脏毒性为不可逆性.

    作者:吴良霞;过仲珍;王子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值与胆汁酸水平的关系探讨

    母乳喂养可致黄疸称母乳性黄疸(BMJ),已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病因至今未明,近认为与患儿胆红素代谢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本文通过40例BMJ患儿治疗前后(停喂母乳,同时口服思密达3天)检测血清未结合胆红素(IBI)值、血清胆汁酸(TBA)水平,并将IBI与TBA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芳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中长链脂肪乳剂在早产儿临床应用的研究

    为评价20%中长链脂肪乳剂(力保肪宁,Lipofundin)在早产儿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将5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分别于生后第1天(A组,14例)和第3天(B组,15例)经外周静脉按0.1g/(kg@h)输入0.5g~3 5g/(kg@d)脂肪乳剂2周;C(11例)、D(12例)组不用脂肪乳剂,分别与A、B组对照,并于实验前后监测血气、血生化、脂肪酸生化指标和血糖的变化.结果显示生后第1、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胆红素、转氨酶、血脂和血糖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自生后第1天或第3天开始经外周静脉输入脂肪乳剂,逐渐增加剂量,第1天0.5g/(kg@d),每2天增加0.5g/(kg@d)至火量3.5g/(kg@d),供给早产儿20%Lipofundin 2周是安全的.

    作者:蔡俊伟;贲晓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比较卡介苗及其成份对脐血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通过比较卡介苗(BCG)、卡介苗多糖核酸提取物(BCG-PSN)以及热休克蛋白65(HSP65)对脐血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以探讨BCG及其有效成分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作用.经体外分离,诱导19例健康足月新生儿C1D14+单核细胞分化成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并观察BCG、BCG-PSN和HSP65对其成熟的影响.结果:BCG可通过上调CD83、CD86和MHC Ⅱ类抗原,下调甘露聚糖受体(MR)促进脐血单核细胞转化的树突状细胞成熟,BCG-PSN和HSP65不能促进脐血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提示BCG可能通过促进脐血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影响新生儿T细胞功能发育,而BCG-PSN和HSP65并无此作用.

    作者:刘恩梅;罗嘉慧;李秋;杨锡强;刘宇隆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研究

    为了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抗体为分子探针,检测了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CD62P)、溶酶体完整膜蛋白(CD63)、CD31、CD41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表达水平.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CD62P、CD63、CD31及TS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CD41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意义;紫癜性肾炎患儿CD62P、CD63、及CD41表达水平与未合并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而CD31及TS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血小板活化是过敏性紫癜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可判断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其高凝状态,并可作为监测病情、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指标.

    作者:周文斌;欧阳艳琼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41例肺外表现与X线分析

    我科近7年来收治支原体肺炎(MP)伴肺外表现者41例,均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且咽分泌物(和/或血液)支原体PCR检测均为阳性.

    作者:李秀文;刘霞;杨海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 血小板与血管炎

    血小板除参与机体止血、凝血过程外,还具有炎性细胞的作用,并在血管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炎性疾病是临床一大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等.

    作者:王敏;蒋利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