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华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4例,依据术后镇痛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后予以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实施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观察2组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2组术后2 h、6 h、24 h静息状态时、咳嗽时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6 h、24 h咳嗽时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0%,低于对照组的46.89%(P<0.05).结论 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镇痛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苍成友;刘品泛;赵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基本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后及危重患者,但患者在留置导尿管期间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集中体现在导管堵塞、尿路感染、滑脱等问题,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1].导致留置导尿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较多,为找出留置导尿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问题存在的规律,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本研究应用奥马哈评估分类系统以期找出留置导尿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见护理问题,从而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报道如下.
作者:熊伟娜;张丽;付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比较补肾祛瘀益智汤和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给予自拟补肾祛瘀益智汤治疗.根据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记忆商(MQ)、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分,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82%(P<0.01).治疗后,2组HDS、MQ、MMSE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祛瘀益智汤对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润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支持疗法配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小儿急性喉炎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感染、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支持疗法配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观察组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喉鸣音和呼吸困难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小儿急性喉炎进行治疗,同时联合舒适护理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作者:张岚俊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深度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各类皮肤深度溃疡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吸引联合湿润烧伤膏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湿润烧伤膏的方法治疗,观察比较2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后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溃疡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封闭负压技术治疗后满意度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患者皮肤慢性溃疡可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溃疡愈合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殷东京;赵贤忠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常规用于儿科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集的儿科检验血标本1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RP、血常规及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再以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CRP、血常规及联合诊断的阳性例数及各项检验的误诊率、漏诊率、特异性、灵敏度.结果 CRP阳性率为75.00%,血常规阳性率为65.00%,CRP+血常规阳性率为98.00%,联合诊断结果和确诊结果不存在差异性,同时CRP+血常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8.00%、90.00%、2.00%、10.00%.结论 CRP联合血常规检验有操作简单、正确性高等特点,将其应用于儿科检验中,可降低临床误诊率、漏诊率,还可为临床提供较为科学的诊断依据,防止患儿错过佳治疗时机,其诊断方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姚俊金;武乐;李栗;张晓兰;张国锋;沈洋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完毕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且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消失时间与意识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观察组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与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患者采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熊向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15例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60例.入院后均接受积极的治疗,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剂、益生菌等紧急治疗,口服补盐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便次数、大便形状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心肌酶谱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结论 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涛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壳类、磁石类等,分为解表类、清热类、化痰止咳类、祛风类、活血化瘀、行气类、止血类等,按照加工工艺可分成中成药和中药材两大类[1].但中药管理和处方中,会出现一系列的中药炮制问题,导致临床用药出现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正确的中药炮制方式是保障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分析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雷志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急性重症性胰腺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奥曲肽治疗,观察组采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清除炎性因子,避免多脏器功能的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桂莉;邵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阿格列汀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格列汀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 阿格列汀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琼;曾敏;杨瑞玲 刊期: 2017年第11期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早期治疗已取得良好效果,晚期疗效一直欠佳[1].原因有:国人胃癌确诊时有近1/3的患者已属晚期而不能切除;对胃癌根治后的复发和转移,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若是高龄患者,心血管状况相对不良,因手术或放疗耐受性差,患者失去治疗机会.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据徐光炜[2]报道,用介入手段直接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区域,使癌肿组织及周围淋巴结药物浓度增高,可使癌细胞之间的集合力加强,癌细胞凝集,瘤体缩小,减少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而提高手术的切除率.改进中晚期胃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已成为改善和提高胃癌生存现状的重要部分.
作者:赵磊;赵占伟;魏东耀;赵冲;张笑天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门诊药房既服务于医院,也服务于患者,是统筹储藏、管理药物的部门,门诊处方调配、门诊药物统计、用药安全监督等职能,需要依靠门诊药房来配合执行.在用药安全理念逐渐成为临床医疗的重点,注意服药行为是否安全,门诊药房学咨询也开始慢慢普及[1].
作者:陈志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在术后进行相同的康复运动和物理治疗,观察组则加入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观察比较2组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为(421.7±58.6) ml,高于对照组的(309.4±47.3) ml(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16.7%(P<0.05);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53.3%(P<0.01).结论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作者:孙炳龙;周立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阿司匹林化学名乙酰水杨酸,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早在2014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治疗指南中指定抗病药物,阿司匹林已经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阿司匹林同时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临床也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1].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2].但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所引发的胃黏膜损伤也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有研究报道也明确指出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发生消化性溃疡的约占34.2%,其是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常见原因.
作者:刘成刚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联合甲硝唑治疗产褥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过氧化氢联合甲硝唑治疗,观察比较2组总有效率、症状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9.55%(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症状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采用过氧化氢联合甲硝唑治疗产褥感染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安全可靠.
作者:刘九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比较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与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42例.其中Ⅰ组采用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Ⅱ组采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Ⅰ组治疗后1年的FVC、FEV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Ⅱ组治疗后6个月的FVC、FEV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Ⅰ组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ESR)、表面活蛋白A(SP-A)、表面活性蛋白D(SP-D)三项指标均优于Ⅱ组(P<0.05);2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激素联合吗替麦考酚酯与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结缔组织病肺间质病变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且有耐受性,但相比之下,前者方案在稳定肺功能、改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及血清表面活性蛋白水平方面效果更显著.
作者:李晓臻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莫西沙星注射液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70例老年C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予以莫西沙星注射液联合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仅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2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为68.6%,总有效率为94.3%,均高于对照组的痊愈率48.6%、总有效率77.2%(P<0.05).治疗后,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85.2%,高于对照组的65.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莫西沙星注射液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老年CAP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张瑞刚;刘玉才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红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退热、咳嗽消失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可有效改善的患儿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起效迅速,治疗效果好,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厚鹏 刊期: 2017年第11期
结核病在我国有庞大的患病基数,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已经对社会公共卫生与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尤以肺结核发病率高.随着结核病相关防控工作的开展,临床上主要通过短程化疗间歇疗法来进行治疗,以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盐酸乙胺丁醇(EMB)等为主导药品的短程化疗方案在世界多数国家都被认为是结核病的常规方案[1].但在抗结核组合药物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黄波;杜雨华;何丽燕 刊期: 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