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弘瑛;段琼安;吴莉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内镜下利用高频电流治疗小儿肠息肉的体会,作者对584例结肠息肉患儿应用纤维结肠镜行高频电凝电切灼除息肉,并对其中4例合并小肠息肉者,采用经肠切口插入纤维结肠镜的方法配合外科治疗小肠息肉.全组共电凝电切结肠息肉738枚,小肠息肉43枚本组幼年性息肉占88.8%,全部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作者体会肠镜下高频电灼除术是治疗儿童结、直肠息肉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剖腹术经肠切口插入纤维结肠镜可一次清除小肠全部息肉,操作简便而安全可靠.
作者:薛娟;杨菱芳;盛伟松;吴中匡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沙眼衣原体(CT)不仅引起眼部和泌尿生殖道感染,也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试剂盒由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对1997年7月至1997年12月入院的34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鼻咽分泌物(NPS)检测,获得CT阳性4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理华;尚世强;余钟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现将1993年3月~1997年8月因厌食症在我院就诊的500例患儿作如下分析.诊断依据:①无主动进食欲望或拒食;②食量明显减少,约为正常同龄儿的2/3或以下,③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本组男284例(56.8%),女216例(43.2%);1岁~3岁231例(46.2%),~7岁176例(35.2%),~14岁93例(18.6%);独生子女372例(74.4%),入托者237例(47.4%);城市401例(80.2%),农牧区99例(19.8%),有零食习惯者453例(90.6%);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上者393例(78.6%),200元以下者107例(21.4%).经一般体格检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如锌、铜、铁、胸透、肝功能、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等.结果,有器质性病变同时有锌、铜、铁缺乏者83例(占16.6%),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且锌、铜、铁正常者417例(占83.4%),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其中以独生子女、城市儿童、平时有零食习惯、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农牧区、无零食习惯、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者为多.说明厌食症的发病主要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宠爱、子女多吃零食影响主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状况有关,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作者:菅永青;周玉芝;马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了解年龄1月~6月HEV-IgM和CMV-IgM阳性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娶肝)患儿血清IFN-α、IL-6、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应用ELISA法检测了52例HEV-IgM和54例CMV-IgM阳性的婴肝患儿血清中上述4种细胞因子(CK)的含量.结果;①HEV阳性婴肝组IFN-α、IL-6、IL-8和TNF-α的含量分别为575.24ng/l±136.82ng/L、49.68ng/L±24.52ng/L、59.58ng/L±28.52ng/L和368.24ng/L±146.42ng/L,其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6CMV阳性婴肝组以上4项CK,含量分别为614.82ng/L±142.48ng/L、57.84ng/L±28.82ng/L、64.76ng/L±32.72ng/L和44Z.36ng/L±162.48ng/L,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⑧两疾病组中IL-6和INF-α(r1=0.46、r2=0.52,P<0.01)、IL-8和TNF-α(r1=0.58、r2=0.62,P<0.01)分别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血清CK的明显增高与婴肝的病损程度有密切联系,CK可作为本病的分期、活动情况及预后判定指标之一,在本疾病过程中,血清IL-6和TNF-α、IL-8和TNF-α可能是两对辅助因子,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同时,也参与整个炎症反应,诱导活性氧产生,引起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毒性损伤,加重肝细胞炎症和免疫自损.
作者:余春涛;余春华;董宗祈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贝可乐(BPD-DPI)是近年国产的丙酸倍氯米松胶囊式干粉剂.我们近年对132例哮喘患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组男89例,女43例,年龄4岁~5岁10例,~7岁34例,~11岁57例,~14岁31例.患儿均来自哮喘专科门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病程1年~12年.根据<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的病情分级,其中I级7例(5.30%),Ⅱ级23例(17.43%),Ⅲ级81例(61.36%),Ⅳ级21例(15.91%),84例伴有过敏性鼻炎.方法:6岁以下每次吸入100pg,6岁以上每次吸入200μg,每日3次,连续使用6周后改用每日1次维持量.对急性发作期的患儿同时吸入沙普尔干粉剂(沙丁胺醇胶囊式干粉剂),待病情控制后,根据需要间歇吸入沙普尔干粉剂,常规吸入BDP-DPI,至病情控制6周以上,改用维持量.所有病儿均在治疗前后作大峰流速(PEF)监测.疗效评判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和PEF值,参考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结果:临床控制48例(36.36%),显效55例(41.67%),好转26例(19.70%),无效3例(2.27%),总有效率97.73%.治疗前后的PEF值,绿色区32例/96例,黄色区88/32例,红色区12/4例.以往我们使用的雾化剂有下列不足处;①手按揿阀门与吸气动作要协同配合,故不适宜于低龄儿童;②含有氟利昂等抛射剂,可引起口咽部致冷等反应和刺激性咳嗽;③可能产生口咽部真菌感染.干粉剂避免了上述不足之处,且在吸入后即被气道粘膜上的酶降介、灭活,喷入口腔的大部分气雾颗粒堆积于口咽部,咽下进入消化道,很快被肝脏所代谢,仅有给药量的10%,沉积于下呼吸道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本组使用1年以上,未见不良副作用.
作者:杨晓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探索母乳对婴儿肠道微生态与迟发型母乳性黄疸(LBMJ)的影响,随机选择出生后(26±2)天仍有明显黄疸的母乳喂养儿、健康无黄疽母乳喂养儿及配方乳喂养儿各15例,留取出生后第28天24小时粪便,检测肠道菌群及粪胆原含量.结果显示母乳喂养儿肠道中大肠杆菌和梭菌的建立较配方乳喂养儿明显延迟(P<0.05),粪中粪胆原含量配方乳喂养儿明显高于母乳喂养黄疸儿(P<0.005).提示转化胆红素成粪胆原的肠道菌群建立延迟,可能是LBMJ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岳玉国;章蕾;俞善昌;李云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探讨乳糖不耐受(LI)在兰州地区的发病情况,我们自1991.3~1993.8采用徐州医学院推荐的醋酸铅氢氧化铵法,观察腹泻患儿2958例,不伴有腹泻症状的肠道外感染患儿203例,并以40例健康婴儿粪便为对照.发现3岁以下腹泻患儿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占46.9%,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3岁以上患儿无1例LI,这与不再以乳食为主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的LI发生率显著高于细菌性肠炎(P<0.005),不伴有腹泻症状的肠道外感染患儿的大便乳糖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醋酸铅氢氧化铵法系非创伤性检查,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易行,尤其适于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王爱华;张维东;黄宝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探讨血清ECP在哮喘诊断中的意义,我院于1996年2月~1998年4月对449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及缓解期患儿进行血清ECP测定.结果表明225例升高,占50.11%,其中喘支组升高为52.9%,均值为17.48+26.42μg/L,哮喘发作组升高为57.7%,均值为32.14±21.17μg/L,均较对照组,哮喘缓解组为高.提示两者发病本质与发病机理相同,仅是程度不同而已,且ECP水平反映了患儿气道炎症的活动情况,可根据ECP变化来监测哮喘疗效和判断病情.
作者:梁华;肖洁;范亚可;张廷熹;黎明;沈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川崎病(Kaw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病因尚未明嘹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该病由于可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的损害而日益受到重视,诊断的病例不断增多.作者从1995年起用静注丙种球蛋白(静丙,IVIG)对MCLS的治疗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探讨其临床疗效.
作者:许煊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呼气氢试验(BHT)是诊断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探讨小儿肠道产氢及呼气氢浓度受抗生素的影响,我们检测了75例患儿抗生素应用前后空腹呼气氢(FBH)值,其中23例进行了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HBT),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彩霞;伍思琪;王宝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西沙比利作为第三代胃肠动力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解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患儿上腹痛症状的治疗作用,我们在1997年1月至1999年3月间进行了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上腹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丽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国自1965年普遍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从而也改变了麻疹的流行规律和临床表现.现将本院1989年~1998年,临床诊断为麻疹的101例患儿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近年来上海地区麻疹的新特征.
作者:陆怡;怀有为;王晓红;朱啟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探讨母乳性黄疸对肾功能的影响,对32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尿、血β2-微球蛋白(β2-MG)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母乳性黄疸胆红素越高,日龄越小,尿、血β2-MG增高越明显,即对肾脏损害越明显.提示母乳性黄疸患儿的胆红素可同样引起肾损害,且损害程度与胆红素水平成正比,与细胞成熟程度成反比.
作者:吴美珍;周馥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牲呼吸道变应性炎症,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检测过敏原的目的能发现和明确诱发哮喘的过敏原因,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与之接触,从而防止哮喘发作.血清特异性IgE(s-IgE)测定是通过检测大部分常见的过敏原或血清IgE定性来察看过敏反应情况,随后可用明确的过敏原制成浸出液作脱敏疗法,以期减少或减轻甚至终止哮喘发作.
作者:庄丽宝;王现;薛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科自1994年3月至1998年5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辅助诊断38例小儿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儿均附合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诊断标准.男23例,女15例.年龄4岁~7岁4例,~9岁8例,~11岁11例,~14岁15例.患儿均有发热,头痛32例,恶心、呕吐24例,有脑膜刺激征24例,意识障碍9例,精神症状12例,偏瘫3例,偏侧肢体肌阵挛2例.18例有口唇皮肤疱疹病史.30例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38例脑脊液压力均增高,细胞数(10~200)×106/L28例,(200~600)×106/L 6例,以单核细胞为主,其余4例细胞数正常.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脑电图检查26例,均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作血和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阳性12例(占31.6%);应用PCR技术检测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DNA,阳性31例(占81.6%),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小儿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起病急,病情重,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我们取脑脊液应用PCR技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具快速、简便和特异性强的优点.
作者:刘学伍;刘素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本文拟从胃电活动方面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儿进行探讨,了解该病与胃电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予胃动力药治疗.
作者:郝理华;李芬;张理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M)是儿童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常以发热、咽炎、外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而有关心脏损害的报告较少.我院对1997年7月~1998年1月IM患儿59例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红梅;王绍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在应用丙戊酸及大剂量维生素B620mg~50mg/(kg·d)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人工合成的ACTH-长效确杜先0.01mg~0.015mg/(kg·d)治疗症状性婴儿痉挛症23例.,长效确杜先疗程结束后1月,21例患儿(91.3%)的发作得到完全控制,长效确杜先用药至抽搐发作完全停止的平均时间为3.5天±1.6天(1.5天~5.0天).23例患儿平均随访(15.2±12.1)月(3月~26个月),4例(17.4%)患儿出现复发,无演变为其它类型发作者.10例(43.5%)出现肝酶一过性增高,8例(34.8%)出现短暂的、不同程度的兴奋症状,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发生.
作者:周伟;蒲蜀湘;杨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兰索拉唑等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2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永胜;林海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分析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早期骨髓象与预后的关系,对108例初治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MIC分型并随访,于诱导化疗第8天行骨髓检查,以骨髓幼稚细胞≤0.20为A组,骨髓幼稚细胞>0.20为B组.结果:<1)A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84.2%和18%,P<0.05).(2)A组中临床高危型比例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27%和66%,P<0.05).(3)临床普危型的病例中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3.9%和46%,P<0.05).对临床难以分型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第8天骨髓检查对高危型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乐萍;殷慧君;陆爱东;刘桂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