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虎力散片与痹祺胶囊治疗骨膝关节炎效果比较

王洪彬;高建华;常广;蒲晓鹏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 虎力散片, 痹祺胶囊, 视觉模拟评分
摘要:目的 比较虎力散片与痹祺胶囊在膝骨关节炎中(OA)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OA患者1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虎力散组82例,采用虎力散片口服治疗,痹祺胶囊组82例,采用痹祺胶囊,同时将两组分别按年龄再次分为年轻组(<55岁)及中老年组(≥55岁),虎力散组包括年轻组28例,中老年组54例,痹祺胶囊年轻组26例,中老年组56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虎力散组和痹祺胶囊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虎力散组中老年组VAS评分高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痹祺胶囊组治疗后中老年组较年轻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出现1例皮肤过敏,表现为轻度瘙痒和发红,予停药后皮疹消退,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全身性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虎力散片和痹祺胶囊治疗OA具有明显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关节疼痛,虎力散片在治疗年轻组中有优势,而痹祺胶囊在中老年组中有优势.同时两者均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好的特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用于种植修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用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48例,利用抽签法将48例病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研究组采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对照组采用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术.2组术后均予以12个月的随访,记录种植体的种植情况,比较炎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利用医院自拟的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 研究组种植体共植入34枚,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种植成功率达100.0%,且未出现种植体松动和炎症等并发症,提升高度为(5.6±1.9)mm.对照组种植体共植入37枚,其中1枚种植体松动,3枚有进行性骨吸收的情况,种植成功率为89.2%,无炎症和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提升高度为(5.0±1.3)mm.研究组种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77,P<0.05).研究组的治疗满意度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858,P<0.05).结论 利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对口腔种植修复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种植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姜怀明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PEG-rhG-CSF在5例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癌症患者采用PEG-rhG-CSF化疗致血液变化情况分析.方法 收集和分析临床上5例不同身高体质量,不同临床诊断,不同化疗方案、不同使用阶段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降低患者应用PEG-rhG-CSF后的血液变化情况.结果 PEG-rhG-CSF 3 mg单次用药即可改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 PEG-rhG-CSF能及时升高患者的血液指标,降低因ANC降低所引发的风险,减少患者的注射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证化疗进行.

    作者:吕亚青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地佐辛联合枸橼酸舒芬太尼用于心脏外科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枸橼酸舒芬太尼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全麻拔管前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50例择期全麻下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枸橼酸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组(D组)和枸橼酸舒芬太尼组(F组)各25例.F组患者术后橼酸舒芬太尼2~3μg/kg,持续微量泵泵入,D组患者在橼酸舒芬太尼2~3μg/kg基础上给予地佐辛10 mg肌内注射,间隔12 h 1次.手术完毕后停止镇静用药,记录苏醒期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2组患者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 2)时点患者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值.结果 D组T 1、T 2各时点HR、RR、SBP、DBP值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联合枸橼酸舒芬太尼可以安全有效用于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拔管前后,效果优于单用枸橼酸舒芬太尼.

    作者:柴瑞峰;马倩;马龙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试验组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17.14%(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进行回访,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中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效果尚佳,可缩短手术用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手术风险,适合广泛在临床中使用.

    作者:黎云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胃癌肝转移的治疗研究进展

    胃癌是临床上常发疾病之一,是一种恶性肿瘤,临床确诊时基本上到中晚期.肝转移在其远处转移的发生率较高,达到4% ~ 14%,患者 5 年生存率和西方国家相比比较低,仅为10% [1].现阶段临床上主要治疗手段有全身化疗、手术切除、消融技术、分子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方法,然而所有方法的疗效并不明显.因此,如何提高胃癌肝转移治疗的疗效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下面就胃癌肝转移近几年的治疗进展作一些探讨和总结.

    作者:孙佳;卢洁;林萍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我院脂溶性维生素不良反应报告49例分析

    目的 分析脂溶性维生素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临床特点及规律,为儿科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上报的49例脂溶性维生素ADR报告.结果 49例患儿中2013年5例(10.21%),2014年25例(51.02%),2015年15例(30.61%),2016年4例(8.16%);发生ADR的季节以冬季为主28例(57.14%),其次为春季18例(36.73%);脂溶性维生素(Ⅰ)发生ADR 40例(81.63%);性别男24例(48.98%),女25例(51.02%);年龄1.7~12.0岁;感染性疾病38例(77.55%);患儿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因素39例(79.59%).49例ADR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或)系统157例次,其中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8例次(43.31%).49例患儿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抗过敏、抗休克、维持生命体征等综合治疗,全部转归良好,无后遗症发生.结论 脂溶性维生素是易致敏药物,ADR易在有过敏性因素的患儿中出现,感染本身可能是诱发ADR的一个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脂溶性维生素可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王月红;赵洁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及干预措施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12月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并分析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于2016年1月由药剂科实施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将干预前设置为对照组,干预后设置为试验组,随机选择样本进行比较,2组以每月抽取病历100份为基数,累积抽取12个月共1200份,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药物性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试验组发生抗菌药不合理应用213份,其发生率为17.75%,对照组发生抗菌药不合理应用386份,其发生率为32.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在用药指征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给药剂量不合理、给药疗程不合理及药物联用不合理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病历中出现药物性不良反应7例,其发生率为0.58%,对照组患者病历中出现药物性不良反应37例,其发生率为3.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剂科的有效干预能显著改善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不但能对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进行有效改善,同时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伍剑锋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B型超声引导下米非司酮联合微管在早早孕无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B型超声引导下米非司酮联合微管在早早孕无创人工流产中的效果和临床用药特点.方法 将100例行无创人工流产手术的早早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微管在B型超声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手术,对照组50例采用微管的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行人工流产手术.比较2组孕妇流产率、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孕囊排出时间、出血时间、复经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不完全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孕囊排出时间、出血时间和复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型超声引导下米非司酮联合微管在早早孕无创人工流产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验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为四大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其发病率在视网膜血管病中已居首位[1].因此,该病的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之一.该病属中医消渴目病范畴.

    作者:李希岭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监测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皮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监测在早产儿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该科住院的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肺炎患儿41例,监测患儿的动脉血气、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 2)及氧分压(TcPO 2),比较TcPCO 2及TcPO 2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之间的相关度.结果 所有患儿的TcPCO 2和动脉血气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 TcPCO 2测定在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应用中具有连续、无创的优点,同时可以预测PaCO 2,安全性良好.

    作者:杨丽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新医改政策对我院合理用药及医疗费用的影响

    目的 分析新医改政策对医院合理用药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的数据作为新医改前的研究资料,将2016年的数据作为新医改后的研究资料,对比分析新医改前后的药占比、抗菌药物相关指标、处方合格率及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结果 新医改后前药占比低于新医改前,处方合格率高于新医改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医改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比下降25.8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略有下降,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12.93%.新医改后门诊均次总费用和住院均次总费用均有明显下降,且均次药品费用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均次总费用(P<0.05),以住院均次药品费用下降幅度大.结论 新医改政策显著降低了药占比和医疗费用,提高了用药的合理性,但还未达到启东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的要求,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深化改革.

    作者:徐慧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不同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药物经济学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不同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药物经济学.方法 将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给予左氧氟沙星(LVLX)治疗,B组给予头孢呋辛治疗,C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3组治疗效果,待疗程结束后计算成本—效果比(C/E)及价格敏感度,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2.50%,B组总有效率为90.00%,C组总有效率为90.00%,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E低为8.23,C组高为17.67,B组为12.48.假设药价下降15%,分析其敏感度,结果显示药价下降对C/E影响不显著.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3种药物中,左氧氟沙星C/E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金凤;张越;魏巍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莫沙必利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联合多潘立酮(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 将2015年3月1日-2016年2月28日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吗丁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莫沙必利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胃排空情况、近端胃容积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5).治疗后2组的胃排空情况及近端胃容积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结论 莫沙必利联合吗丁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较单一使用吗丁啉更优,安全有效.

    作者:查从兵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干预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效果的影响,为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干预前(2014年)317例和干预后(2016年)500例出院的眼科Ⅰ类切口手术病历的围手术期静脉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对干预前后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眼科围术期静脉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从99.37%下降至5.00%,使用合理率从8.25%上升至64.00%,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基本合理、术后24 h停药率明显升高、用药疗程长问题明显改善.结论 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在相关干预后使用率明显下降,合理率明显上升,但仍存在部分抗菌药物使用疗程过长的问题.

    作者:张剑;林彩琴;汪洋清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早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评估早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22例和B组20例;A组患者从入院开始即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80 mg次/d),直到出院;B组住院期间无阿托伐他汀治疗,出院后开始阿托伐他汀治疗(80 mg次/d).入院3 d和7 d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Rankin修订量表(mRS)评估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 d后A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7 d后NIHSS评分进一步降低,且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2级评分和3级评分百分比较高,然而4级评分和5级评分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早期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董育卿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芪苈强心胶囊辅治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辅治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试验组46例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服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脑钠肽(BNP)、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BNP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NP水平均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辅治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明确,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建广;韩玉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基于《巴塞尔宣言》探讨培养药学技术服务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及社会的进步,药师的职能已发生了转变.全球医院药学第一次大会共识(巴塞尔宣言)发布,药师发展有了明确指南.《宣言》中第 15 条提出本科药学生课程应包含医院药学相关内容,研究生培训项目和医院药学专科化培训也应建立起来[1].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药学专业在课时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延续着以化学为主导的传统模式,使得药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药师的职能需求.本文就这一现实提出改进的措施,旨在充实药剂师的个人修养教育、医疗相关教育及临床实习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医院药师、社区药师做好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

    作者:张红雨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艾司奥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艾司奥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为主的Hp根除三联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为主的Hp根除三联方案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症状总积分、Hp根除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P<0.05).治疗前2组症状总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8周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95.7%(45/47)高于对照组的78.7%(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采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作者:郭永华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每组48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利多卡因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利多卡因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心率、QPR波群时限、QTc周期及PR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QPR波群时限、QTc周期及PR间期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且治疗后胺碘酮组心率低于利多卡因组(P<0.05),QPR波群时限、QTc周期及PR间期长于利多卡因组(P<0.05).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利多卡因组的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为可靠,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戴慧 刊期: 2017年第25期

  • 超大囊型脑囊虫病1例

    患者,男,42岁,因反复双颞侧胀痛 15 d,加重 4 d就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入院检查:脑脊液压力 350 mmH2 O,蛋白 889 mg/ L,白细胞 43 个/ mm3;脑脊液及血清囊虫特异性抗体均阳性.头颅 MRI: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长 T1长 T2信号囊性病灶,部分囊内见等 T1等 T2的小结节影, FLAIR序列结节、囊壁呈高信号,增强扫描部分囊壁及其内的结节均匀强化;大病灶位于左侧颞枕叶,大小为5. 2 cm × 7. 4 cm × 8. 3 cm,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带,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右移位.入院诊断:脑囊虫(超大囊型).因颅高压予全麻下开颅左颞枕部病灶清除术,术中见局部脑膜紧张.病灶囊变较大,囊内液体清澈,可见虫体样结节,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病理提示脑囊虫.术后患者头痛缓解,复查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

    作者:姜颖;韦云飞 刊期: 2017年第25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