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芝;张丽;胡轶婷;毕旭平;董媛媛;郑清圈
2003年WHO血液临床使用备忘录:输血具有急性或迟发性并发症和输血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只应用于可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状况而又不能通过其他方法有效预防或治疗的疾病.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关血液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对临床血液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基层医院的临床用血状况仍不容乐观. 目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虽然设立了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但未履行其相应的职能制定完善的覆盖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各科室的规章制度及临床用血管理体系,未对临床用血进行分析评价、公示及人员培训及对本单位临床输血的合理性、规范性及科学性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机制.
作者:白明华;田娟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近5年我院临床药师参与的临床会诊工作和效果,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方向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病例,从会诊科室分布、会诊数量、会诊目的、临床科室采纳程度以及会诊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本院临床药师参加会诊的总数为943例次,其中2010年会诊16个科室( 80例次) ,2011年21个科室( 122例次) ,2012年23个科室(163例次),2013年24个科室(227例次);2014年25个科室(351例次);临床科室请临床药师会诊的目的主要以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调整和停药居多,共824 例次( 87.4%); 临床药师会诊意见总体采纳887 例次(94.1%),未采纳的56例次(5.9%);会诊后患者病情好转850例次(90.1%),疗效不明显或恶化50例次(5.3%),因其他原因放弃治疗或死亡的43例(4.5%). 结论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通过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的方式,参与患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对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很大帮助,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临床药师需要不断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才能不断积累用药经验,提高会诊质量.
作者:韦必定;梁秀群;李健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8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 比较并评价这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及总有效率. 结果 研究组意识恢复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吸吮能力恢复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苗耐英;温慧敏;刘新建;梁红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用于神经内科压疮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神经内科压疮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包括基础护理、针对性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治疗后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TNF-α、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用于神经内科压疮治疗能调节压疮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促进压疮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海玲;陈晓鹏;韩金涛;王新平;祁秀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及对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10月发生胎膜早破患者132例,依据胎膜早破时间分为长程组(胎膜早破时间≥12h)68例和短时组(胎膜早破时间<12h)64例,入院后给予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比较2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差异,采用Pearsman相关系数分析胎膜早破时间( h)与血清CRP水平之间相关性. 入组患者产后均行胎膜病理检查,确定并比较2 组患者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 结果 长程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为(14.82 ±3.27)mg/L高于短时组的(6.39 ±1.4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胎膜早破时间(t)与血清CRP水平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674,P<0.05). 长程组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41.18%(28/68)高于短时组26.56%(1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胎膜早破时间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胎膜早破时间越长,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越增加.
作者:王月英;申丽红;韩专叶;张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髓芯减压及植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92例(98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髓芯减压及植骨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根据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和Ficat分期改变进行临床评价. 结果 患者术前Harris评分与末次回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临床成功率为68.4%,其中FicatⅠ、Ⅱ、Ⅲ期的成功率分别为92.9%、71.4%和45.7%,FicatⅢ期与FicatⅠ、Ⅱ期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atⅠ期与Ⅱ期临床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髓芯减压及植骨术是治疗FicatⅠ、Ⅱ期(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FicatⅢ期(中期)患者治疗效果差.
作者:王宏伟;崔文芳;冯雪亮;付臣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患者心电图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2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分别在2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心电图和检测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 结果 治疗前2组心电图阳性率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心电图阳性率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能有效的降低心电图阳性率和血清IL-1β、TNF-α水平.
作者:张立平;迟玉君;王永超;毕雁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以利于更好地参与药物治疗实践、促进合理用药、服务于患者. 方法 总结医院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内容,并对部分典型的药学服务实例进行分析. 结果 临床药师可以通过参与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处方审核点评、用药咨询、用药教育、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多种形式服务于临床,对合理用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论 临床药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开展药学服务.
作者:刘苏利;姚苗苗;冯柯臻;孔发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米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米氮平联合氨磺必利)和对照组(米氮平) ,治疗观察8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对比2组临床疗效. 结果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末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8周2组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且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2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HAMA评分较治疗前逐渐下降,且研究组第2、4、8周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躯体化障碍疗效好,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陈洪来;朱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果胶铋四联疗法不同疗程治疗胃溃疡对患者疗效及复发率的影响. 方法 将206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3例. 2组患者均采用泮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果胶铋四联疗法进行治疗. 研究组患者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1个疗程治疗,治疗结束后对疗效及复发率进行随访. 结果 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1个月后HP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 研究组患者1年后Hp阳性率和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泮托拉唑四联法治疗3个疗程的临床效果优于1个疗程,且3个疗程的复发率显著低于1个疗程.
作者:唐秀丽;贾儒渊;马强;刘宁宁;谢桂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米力农联合高频通气治疗早期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58例早期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米力农治疗及高频震荡通气治疗. 对照组予常频机械通气. 比较2组疗效、肺动脉收缩压( PASP)、吸氧浓度动脉氧分压( PaO2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及总的机械通气时间.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58.6%(P<0.05). 治疗前2组PASP水平、吸氧浓度、PaO2、PaCO2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PASP水平、吸氧浓度和PaCO2 均降低,PaO2 水平升高,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总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米力农联合高频通气治疗早期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患儿PASP,改善呼吸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先锋;田启运;张玲;梁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女,82岁. 腹痛腹泻3d,头昏1d于2014年3月17日入院. 3d前,患者因不洁饮食后开始出现腹痛不适,主要为脐周隐痛不适,感轻微恶心,无呕吐,后开始出现腹泻黄色稀水样便,约3~5次/天,1000ml/d;畏寒、发热,无咳嗽、咯痰,无尿频、尿急、尿痛等.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20多年,目前口服格列美脲1mg,每天1次,空腹血糖控制在7.5mmol/L以下. 体格检查:T 36.7℃,P 72次/分,R 20次/分,BP 130/80mm Hg. 一般情况欠佳,神清合作. 心肺(-). 腹平软,剑突下及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胆胰脾( -). 入院后行腹部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 -);查血生化,空腹血糖8.1mmol/L,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柏华;肖渝 刊期: 2016年第01期
随着现代建筑业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各种原因所致的坠落伤也逐渐增多,已成为除交通事故外导致人类伤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严重复合性创伤的常见原因[1].可造成头颅、颈部、胸部、四肢等部位严重外伤,患者预后差,病死率致残率高[2]. 高处坠落伤也是急诊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早期正确判断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作者:戴建英;胡晓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肺孢子菌肺炎( PCP)是由卡氏肺孢子菌引起的严重机会性感染. 在反转录病毒治疗前,肺孢子菌肺炎在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中发病率高达70%~80%,也是其重要死因. 近年来,因器官移植、化疗、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的应用导致非HIV感染者的肺孢子菌肺炎发病率明显增高,病死率高达30%~50%[1]. 有研究显示,与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相比, HIV阴性患者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2]. 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对指导临床有效的治疗和降低其病死率有重要的意义[3].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25例非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月霞;相巧丽;姚彦芬;马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孕早期对孕酮水平的监测以及对孕酮水平较低者及早进行补充孕激素对自然流产史患者继续妊娠的重要性. 方法 将有自然流产病史的212例患者(孕酮30.5~80.5nmol/L)按首次就诊日期上午、下午分为2组,每组各106例. 第1组初诊即进行孕酮监测,按孕酮水平进行不同方法的黄体酮补充治疗直至12周后渐减量,至14周左右停用,期间一直监测孕酮水平及B超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另选同期就诊的106例正常孕妇为第3组;第2组及第3组不用进行黄体酮补充. 对比3组保胎效果. 结果 第2组流产率为18.9%高于第1组的7.5%和第3组的6.6%(P<0.05). 第1、3组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第1、2组中孕酮值30.5~40.5nmol/L者流产率分别为同组的15.4%、53.8%,孕酮值为40.5 ~80.5nmol/L者流产率分别为同组的5.0%、7.5%. 结论 孕酮值越低,发生胚胎停育的几率明显升高,及早补充孕激素对保胎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黄涛;罗业琳;曾祥娥;姚毓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比较. 方法 将1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6例. 试验组给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对比观察2组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结果 试验组患者麻醉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较全身麻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谷永浩;陈晶;齐杰;高二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产妇产前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220例足月分娩产妇随机分为以产前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以产前在接受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的研究组各110例. 对比2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新生儿分娩结局. 结果 研究组自然分娩者70例(63.64%),剖宫产40例(36.36%).对照组自然分娩者51例(46.36%),剖宫产者59例(53.64%).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新生儿低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接受产前针对性心理干预后,产妇自然分娩率可达到显著的提高,且可一定程度上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
作者:刘淑姿;季红秀;路娜;吴春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效果. 方法 将60例重症儿童手足口症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2组患者均给予甘露醇和甲泼尼龙进行基础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 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各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发热、皮疹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退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过程中,2组患儿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叶小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方式应用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92例小儿复杂性阑尾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6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丝线间断缝合方式缝合手术切口,研究组患者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方式缝合手术切口. 对比2组临床效果. 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线头排异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方式应用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能够提高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减少了手术切口愈合后因缝线残留而引起的排异反应,降低术后手术切口的感染几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手术切口的有效愈合,值得今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俊海;班丽素;张旭辉;薛贝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心脏按压频率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过程中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将2009年6月-2010年6月急诊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6月-2014年6月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256例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观察组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统计对比2组抢救成功率. 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8.98%高于对照组的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不同的按压频率可影响对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按压频率在100~120次/分更有利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
作者:郑清圈;王凤英;毕艳平;张春艳;李小梅;李卫芝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