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刘亚学;王建东;王沐;王永琴;许静;董艳玲;王印川

关键词:骨质疏松, 骨折, 骨密度, 洛伐他汀, 康复训练
摘要: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均给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BALP、BGP、PICP、TRACP-5b、25-OH-VD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对患儿血清无机元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对患儿血清无机元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1月就诊的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62例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2例为对照组. 分别检测对照组儿童、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Zn、Fe、Cu、Ca、Mn、Se水平. 结果 治疗前后血清Zn、Ca、Mn、Se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Fe、Cu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Zn、Fe、Cu、Ca、Mn、Se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血清Ca、Mn水平,增高血清Zn、Se水平,且对血清Fe、Cu水平无影响.

    作者: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矮身材儿童175例病因构成与性别关系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矮身材儿童的病因构成及与性别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175例诊断为矮身材的儿童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75例矮身材儿童中男119例,前4位疾病分别是生长激素缺乏症(GHD)(37.8%) 、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30.3%)、特发性矮小(ISS)(21.0%)、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CDGP)(3.4%);女56例,前4位疾病分别是GHD(32.1%)、ISS(23.2%)、PGHD(21.4%)、Turner综合征(12.5%).结论 引起儿童身材矮小病因多种多样,以GHD为常见,矮身材儿童性别不同,病因构成亦不相同.

    作者:何珍珍;陈龙;陈晓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患者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不孕症患者宫、腹腔镜联合诊治的疗效优势. 方法 抽选2012年3月-2014年4月该院治疗的50例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宫、腹腔镜联合诊断的病因,比较手术前、后输卵管再通率及术后妊娠情况. 结果 宫、腹腔镜联合检测显示输卵管阻塞、盆腔粘连及子宫内膜息肉是引起女性不孕的主要病因. 术后患者输卵管通畅率明显高于术前(P<0.05). 术后妊娠率高达42%. 结论 宫、腹腔镜联合诊治不孕症,集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互补,可显著提高诊断率,明确病因,且手术损伤小、恢复快、术后妊娠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婷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外源性脂质性肺炎(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 )是指油脂类物(植物油、矿物油、动物油等)误吸入肺内所致,可引起肺部急慢性炎性反应、局部肺纤维化或肉芽肿,严重时影响气体交换,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1]. 虽病理学特征有助于诊断本病,但其呼吸系统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却缺乏特异性,导致本病的误诊率高[2]. 故本文回顾性分析外源性脂质性肺炎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凯跃;姚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浆脂联素( APN)、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叶酸片对APN、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方法 选取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50例2型糖尿病无高血压患者,与50例正常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APN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测定Hcy水平,参照Celermajer等方法测定血管舒张功能.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观察叶酸片对其APN、Hcy的影响. 结果 三组中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Hcy水平高,APN水平低,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后,Hcy水平降低,而APN水平升高. 血管内皮功能水平与血清APN呈正相关,与Hcy、BMI、TG、HBA1c呈负相关. 结论 血清APN水平降低及Hcy水平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依那普利叶酸片可降低Hcy水平,升高APN水平,进而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毕丽妨;隋国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汤剂疗效的影响因素探讨

    中药汤剂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块璀璨国宝,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认可和好评,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传统剂型,具有易被机体吸收,副作用较少,显效快,并可灵活地随症加减配伍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作用和疗效与下面七因素相关联,为促使汤剂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本文就影响中药汤剂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总结如下.中药汤剂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块璀璨国宝,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都认可和好评,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传统剂型,具有易被机体吸收,副作用较少,显效快,并可灵活地随症加减配伍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作用和疗效与下面七因素相关联,为促使汤剂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本文就影响中药汤剂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梁锦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宫口开大2~3cm伴宫颈质硬或水肿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地西泮,观察组在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间苯三酚,观察对比2组剖宫产率,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情况. 结果 2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苯三酚在分娩过程中能有效安全地缩短产程.

    作者:高会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对患者血清NTx、ICTP和BAP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对患者血清NTx、ICTP和BAP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178例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9例. 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 分别在2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血清NTx、ICTP和BAP水平. 结果 治疗后2组血清NTx、ICTP和BA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NTx、ICTP和B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经皮椎体后凸骨水泥成形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脊柱转移肿瘤,能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清NTx、ICTP和BAP水平.

    作者:张正孟;徐文彦;王海平;高彬;崔海涛;赵红梅;徐志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穴位按摩配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配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 )对改善患者咳、痰、喘、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2月该院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各32例. 在消炎抗菌、解痉平喘、氧疗等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1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法,对照组2给予穴位按摩法,观察组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 3组均以7d为1 个疗程. 治疗后应用临床症状和呼吸困难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5%,对照组1为68.75%,对照组2为75.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穴位按摩配合氧驱动雾化吸入能有效改善AECOPD患者咳、痰、喘等症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裴燕;王晔琳;瞿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药师参与术后严重感染1例的药学监护

    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规定药学部门应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1-2]. 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通过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运用掌握的药学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以下针对1例术后严重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讨论药师在临床治疗方面的作用.

    作者:张美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抗血栓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所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

    患者,女,80岁,因反复胸痛20余年,加重1个月于2014年9月29日入院. 十几年前曾于我院行冠脉造影示冠脉多支弥漫性病变,左室造影示左室扩大、前壁见大室壁瘤. 既往史:发现高血压40余年,高达180/100mm Hg,6 个月前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就诊我院,因夜间心绞痛发作频繁,且缓解时间延长,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盐酸替罗非班治疗3d后血小板降低至10 ×109/L,经输注血小板及停用抗凝药物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查体:心界叩诊向左下扩大,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A2>P2 ,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余未见异常. 心电图示房颤心律,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心脏B型超声:左房左室增大,二尖瓣钙化并轻—中度反流. 胸片无特殊, 血常规示白细胞5.08 ×109/L, 红细胞3.71 ×1012/L,血红蛋白91g/L, 血小板176 ×109/L. 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无异常. 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Ⅳ级( CCS分级). 入院后予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抗栓,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d后,因心绞痛难以控制,停用低分子肝素改为盐酸替罗非班加强抗栓,次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3 ×109/L,白细胞7.5 ×109/L, 红细胞3.81 ×1012/L,血红蛋白95g/L,3h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2 ×109/L,余检验未见异常. 查体未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及其他出血倾向. 结合患者6个月前于我科住院时即出现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依诺肝素、替罗非班药物后发生血小板极重度减低情况,经血小板、激素治疗后好转,院外规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多次复查血常规未再出现血小板减少,现使用替罗非班仅1d,初步考虑为抗栓药物相关性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 立即停用抗凝、抗栓及扩血管药物,并给予激素治疗. 2014年10月10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6.29 ×109/L,红细胞4.19 ×1012/L,血红蛋白106g/L,血小板5 ×109/L,予输注1治疗量血小板治疗. 此后10月10日-10月15 日血小板( PLT)逐渐由18 ×109/L、106 ×109/L 升至283 ×109/L,之后血小板未继续降低,整个治疗观察期间凝血功能及其他各指标基本在正常范围波动.

    作者:王记培;田野;田龙海;刘晓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1例

    患者,男,35岁,于2015年2月6日因身体不适来我院就诊,主诉咳嗽、咯痰、胸痛并发热,检查体温39 .7℃,外周白细胞计数15.6 ×109/L,中性粒细胞93%,行肺部CT检查后,经临床医师诊断为肺炎,既往无过敏史,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皮试结果阴性)4.5g每8小时1次进行抗感染治疗. 1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实验室指标均已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第8天突起高热并寒颤,体温高可达40 .3℃,立刻给予地塞米松2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为巩固治疗继续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后再次高热,急查血常规,示WBC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症状仅表现为体温升高伴寒冷、寒颤,排除感染加重及其他有关因素,且症状发生在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考虑是由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导致的药物热,遂遵医嘱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停止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观察未再出现发热情况.

    作者:宋芳;常姗;王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两种给药方式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比较单片联合制剂( SPC)与自由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和氢氯噻嗪片治疗. 2组患者每天接受药物的剂量和服药次数均相同. 12个月后统计2组的依从性,测量治疗前后2组的收缩压、舒张压. 结果 观察组100例中因药物过敏退出试验1例,失访1例,剩余98例,对照组100例中因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1例,剩余99例. 随访12个月,观察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经12个月治疗后血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单片联合制剂能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增加患者血压达标率.

    作者:苏贻洲;王莉;王正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电子肠镜联合腹腔镜摘除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电子肠镜联合腹腔镜摘除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大肠息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试验组给予电子肠镜联合腹腔镜摘除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电子肠镜联合腹腔镜摘除术,评价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肠镜联合腹腔镜摘除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大肠息肉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和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可靠安全.

    作者:沈彦军;郭秀清;张宏煜;张鑫;李绍英;吕元军;周玉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三角形子宫切除对绝经前女性骨代谢及精神心理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三角形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骨代谢及精神心理影响. 方法 选取因子宫良性病变行三角形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为研究组,子宫附件正常的妇女50例为对照组. 采用化学发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检测术前、术后1年患者及对照组妇女血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DPD)水平. 采用中国健康问卷( CHQ-12)测评术前及术后1年精神心理状况. 结果 三角形子宫切除组术后1年ALP、BGP、DPD水平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精神心理方面术前、术后CHQ-1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绝经前三角形子宫切除对患者骨代谢及精神心理无明显影响.

    作者:褚兆苹;李红艳;杨艳艳;王新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对比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 方法 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及心血管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溶栓后60min和90min时血管再通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后4周内2组心血管并发症、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与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中均具有安全性,但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考察临床药师干预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对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和抗菌药物会诊例次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干预后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送检率和5个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符合国家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分别降低了12.72%、16.98%和16.82%,抗菌药物相关会诊分别增加262.32%、668.12%和434.06%. 结论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为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和效果提供了参考.

    作者:朱子辉;陈璐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的超声变化特点

    目的 观察超声在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中的变化特点. 方法 选取120例新生儿,均行超声检查,观察室管膜下出血的诊出率及特征. 结果 120 例新生儿经超声检查,诊出室管膜下出血者28 例(23.33%);其SPV、DPV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应用于新生儿室管膜下出血检查可有效避免颅内出血漏诊,可联合头颅B超检查.

    作者:李金辉;王海申;李四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血管内超声对老年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介入术中联合运用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经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无保护左主干病变114例患者,将介入治疗联合运用IVUS检查的患者38例纳入观察组,将介入治疗中未运用IVUS检查的患者76例纳入对照组,并对2组患者长期跟踪随访. 结果 观察组测得的小管腔直径( MLD)、小管腔面积( MLA)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管腔面积狭窄率( AS)则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置入的支架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对入选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调查,期间有完成造影随访47例(41.2%),其中,观察组12例(31.6%),对照组35例(46.1%). 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狭窄、再发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总MACE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人冠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联合运用血管内超声能显著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临床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杜荣生;纪征;张智慧;张宇;贾风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均给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BALP、BGP、PICP、TRACP-5b、25-OH-VD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亚学;王建东;王沐;王永琴;许静;董艳玲;王印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