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牙痛症状1例的误诊分析

王进;丁胜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误诊, 牙痛
摘要:临床上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在诊断、鉴别、治疗及护理方面已有成熟的经验,但 AMI 缺乏典型症状者约占1/3[1] ,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或内科消化系疾病等. 笔者总结我院临床上表现为牙痛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报道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缬沙坦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心肌病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心肌病的影响. 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毒症心肌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19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于透析治疗前、透析3个月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常规指标左室舒张末径(LVEDD)、收缩功能(EF)及舒张功能(E/A);同时于治疗前后测量血压(BP)、血肌酐( CRE)、甲状旁腺激素( iPTH)、红细胞( RBC)及血红蛋白( HGB). 结果 治疗前后2组患者CRE、iPTH、HGB、RBC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缬沙坦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LVEDD、EF及E/A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缬沙坦组治疗后LVEDD明显减小,EF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A无显著性差异(P>0.05). 缬沙坦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LVEDD及EF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缬沙坦有减少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LVEDD、提高EF,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作者:向元兵;徐秀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自制降脂胶囊中大黄蒽醌衍生物的含量

    目的 总结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HPLC)测定自制降脂胶囊中大黄蒽醌衍生物含量,建立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合理检测方法. 方法 选用自制降脂胶囊,提取胶囊中大黄成分,采用HPLC检测方法,以乙腈—甲醇—1%磷酸溶液(44:46:3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依次测定重要中蒽醌衍生物含量. 结果 依据要求完成实验品制备后,经HPLC法测定显示其精密度与重复性良好,5份胶囊样品的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与大黄素甲醚等蒽醌衍生物含量测定结果基本相当. 结论 HPLC法测定蒽醌衍生物含量具有良好的精密性与灵敏度,适用于含大黄制剂的蒽醌衍生物测定.

    作者:戴作波;张建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泮托拉唑四联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等四联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胃溃疡患者2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3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四联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法进行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溃疡复发率、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254,P<0.01). 2组患者溃疡愈合均以S2期为主,其中研究组S2获得率及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21.812,P<0.01). 研究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971,P<0.01).结论 泮托拉唑等组成的四联法治疗胃溃疡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感染,提高溃疡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唐秀丽;贾儒渊;马强;刘宁宁;谢桂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两种药物分别联合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咪唑斯汀缓释片和氯雷他定片分别联合自拟中药方、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17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9例,在自拟中药方、针刺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给予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氯雷他定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鼻部症状及机体常规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鼻塞、鼻痒、流涕和喷嚏症状鼻部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体质量及QTc无显著差异(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自拟中药方、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基础上,联合咪唑斯汀缓释片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氯雷他定片.

    作者:张毅;普薇;李娜;李艳平;刘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药师参与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 成立门诊临床药师用药干预小组,对我院不合理用药进行全方面的干预,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门诊儿科处方11 420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467张,根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儿科学知识、药品说明书及文献资料对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及合理性评价分析. 并采取一定的药学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6%,不合格处方314张占12.7%. 通过一定的药学干预措施,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有所下降,用药不合理情况有所改善. 结论 用药干预对促进医院用药合理化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作者:武文;曾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个性化循证护理联合药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个性化循证护理联合药物治疗重症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 方法 将204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接受联合常规护理及药物治疗方案的对照组和接受个性化循证护理及药物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每组102例. 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 结果 2 组2 周治疗时间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2组ADL评分及F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DL评分及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个性化循证护理及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可有效地改善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

    作者:张艳玲;靳立新;秦玲;邸艳花;孟秀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及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 MAU)及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型糖尿病伴有MAU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 例. 2 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 FBG 控制在≤7.0mmol/L. 治疗组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治疗. 比较2组治疗前后MAU、Scr、BUN等指标. 结果 2组治疗后MAU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前后BUN及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降低MAU的作用更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薄庆;杨冉;闫洪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炎性反应因子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 (IL-6)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入院后酶法检测Hcy,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Hcy与IL-6、CRP水平间相关性. 以血浆Hcy≥10μmol/L为基准,将患者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高值组) 54例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正常组)66例. 比较2组患者血清IL-6、CRP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价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高值组血清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与IL-6、CRP水平成直线相关(r1 =0.471,r2 =0.517,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与机体炎性反应水平关系密切,机体炎性反应越明显,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作者:张燕;李永梅;范永新;刘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制琼脂垫与传统海绵垫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压疮预防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应用自制琼脂垫与传统海绵垫进行压疮预防的效果. 方法 选择10 137例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以术中应用海绵垫进行压疮预防者为对照组,患者1 869例,以术中应用自制琼脂垫进行压疮预防者为试验组,患者8 268例. 比较2组压疮发生率、发生程度及压疮面积和治疗时间. 结果 试验组压疮发生率为 1.40%( 116/8 26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14%(40/1 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Ⅰ级压疮发生率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Ⅱ级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发生压疮患者的压疮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压疮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制琼脂垫可有效的降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压疮发生率,且可缩短发生压疮患者的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丽华;李红霞;黄海丽;连海燕;王晓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均给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BALP、BGP、PICP、TRACP-5b、25-OH-VD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亚学;王建东;王沐;王永琴;许静;董艳玲;王印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8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方块式缝合术止血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治疗. 比较2组治疗效果、术中出血及术后子宫出血量,并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跟踪观察.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为5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 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24h患者的阴道出血量亦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低于对照组的47.5%(1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邓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 方法 将该院各科室临床医护人员3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65例,对照组医护人员给予常规教导,研究组医护人员给予专门的健康教育培训,评价2组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考察中各知识点知晓率及平均知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患者手卫生洗手正确率及平均正确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患者在手卫生依从性考察中各环节依从率及平均依从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研究期间医院感染率为4.94%(359/726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62%(332/59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作者:李静雅;刘雪娟;杨桂苓;高阁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不同频率针对性时机选择按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针对性时机选择按压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急诊抢救病例156例(对照组)与2013年7月-2014年6月急诊抢救的病例256例(研究组). 2组人工呼吸、电击除颤、药物治疗均按统一标准施行,对照组患者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研究组患者按压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次,比较2组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 结果 研究组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16.41%(42/256)高于对照组的5.13%(8/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性的时机选择可组合成佳的抢救方案,治疗效果更为迅速有效,按压频率100~120次/min较按压频率80~100次/min更为有效,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时采用.

    作者:郑清圈;王凤英;毕艳平;张春艳;李小梅;李卫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浆脂联素( APN)、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叶酸片对APN、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方法 选取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50例2型糖尿病无高血压患者,与50例正常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APN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测定Hcy水平,参照Celermajer等方法测定血管舒张功能.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依那普利叶酸片,观察叶酸片对其APN、Hcy的影响. 结果 三组中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Hcy水平高,APN水平低,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后,Hcy水平降低,而APN水平升高. 血管内皮功能水平与血清APN呈正相关,与Hcy、BMI、TG、HBA1c呈负相关. 结论 血清APN水平降低及Hcy水平升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依那普利叶酸片可降低Hcy水平,升高APN水平,进而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毕丽妨;隋国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与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 FURS)与经皮肾镜钬激光取石术( 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结石直径6~10 mm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 )失败结石直径10~20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17例236侧. 采用FURS 97例(104侧)作为FURS组,采用PCNL 120例(132侧)作为PCNL组. 比较2组治疗结石的手术时间、碎石成功率、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结果 FURS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8例(2.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PCNL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热9例(7.5%),术中、术后明显出血3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2例,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无效,行患侧肾切除1例. FURS组手术时间长于PCNL组,血红蛋白下降值小于PCNL组,住院天数短于PCN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期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结石直径6~10mm行ESWL失败及结石直径10~20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FURS碎石与PCNL疗效相近,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FURS取石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作者:段瑞华;梅力;张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Graves病1例

    患者,女,68岁. 因乏力、潮热、消瘦半年,反复咳嗽4个月,胸闷气促心悸半月,于2015年3月23日入院治疗. 患者半年来自觉乏力,怕热多汗,体质量减轻15kg,4个月前着凉后出现咳嗽,咯白脓痰,呈阵发性连声咳,伴饮水呛咳,多次于外院予抗炎平喘等对症治疗后,咳嗽咯痰较前好转. 半月前患者感胸闷气促心悸,活动后为主,休息后好转,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偶有咳嗽,饮水呛咳,无痰,伴双下肢中度水肿. 既往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年余,一直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护肝利胆,有高血压病史8年,2型糖尿病3年余,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否认甲状腺疾病家族史.

    作者:俞诚虹;陆建洪;陈月辉;张树鑫;陈捷;章瑾瑜;朱芳英;沈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010-2014年鲍曼不动杆菌772株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该院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 对2010-2014年该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利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772株,这些菌株分别来自痰、尿、血液、胆汁等,以痰标本多见.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上升较快.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逐年上升,2010-2014年分别达33.6%, 36.5%,64.6%,54.1%和59.2%. 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逐年升高,应加强对临床抗生素应用的监管及耐药性监测,以遏制耐药株的增长.

    作者:邝咏云;周建明;高冬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应用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对比2组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质量. 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86.00%高于对照组的70.00%,治疗后研究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并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吕翠红;胡利宏;程瑞波;董丽娟;郑志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腕管综合征患者60例的肌电图分析

    腕管综合征( 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在上肢嵌压性周围神经病变中非常常见,国外报道CTS的发病率为2.1%,男女比率为1:9.6[1]. 致病因素造成腕管内空间变小,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缺血,继而出现髓鞘脱失甚至轴索变性,出现CTS典型的症状体征. CTS已逐渐成为中国常见的神经性疾病之一,应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足够的重视[2]. 本文回顾分析60例CTS患者肌电图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晓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HIT)是指使用肝素或肝素类似物抗凝治疗中,产生针对血小板因子4/肝素复合物的抗体,并引起血小板减少甚至血栓形成的并发症,严重会致死. 对HIT抗体检测有免疫学试验和功能性试验,免疫学方法有特异性差、假阳性高等缺点;功能性试验虽特异性好,但耗时、技术要求高,并涉及放射线及需新鲜血小板而无法广泛使用. 特异、敏感的HIT抗体检测方法,将实现对HIT抗体快速准确检测,避免对HIT过度诊断和误诊,对开展HIT疾病防治和医学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对现有HIT抗体检测方法进行详尽综述,并对其新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作者:陈晔洲;王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