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炎合并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1例

瞿杭炯;方凯

关键词:脊髓炎, 淋巴瘤, 恶性
摘要:患者,男,50岁,因波动性双下肢无力1年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 患者1年前出现腰背部酸痛不适,同时出现右下肢无力,行走受限,行走百米左右出现劳累感,后患者自觉右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右侧为重,行走困难,同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在多家医院诊断为复发性脊髓炎,给予激素冲击及丙球注射液静脉滴注和积极康复治疗,效果欠佳;入院查体: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0级,双乳突以下深浅感觉减退,腹壁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余检查无异常. 3月18日胸椎MR:胸椎T4~6胸髓中央管扩张,考虑脱髓鞘脊髓病;MR增强:胸5~6脊髓内病变;脊髓MR血管:约T5、T6 椎体水平脊髓条片状强化区、炎性或脱髓鞘改变;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潘氏试验( +) ,脑脊液 IgG 111mg/L,脑脊液白蛋白358mg/L,脑脊液IgG合成指数0.29, PETCT阴性. 本次入院胸椎MR:胸段脊髓长条状高信号,考虑脊髓空洞征可能. 同时因患者发热行腹部增强CT:左侧肾盂MT,肾髓质广泛侵犯,肾皮质尚完整. 给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左肾)弥漫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浸润肾皮质,髓质及肾盂,累犯肾门多个淋巴结及肾门周围脂肪组织,浸润部分输尿管壁,输尿管切缘阴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中晚期宫颈癌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3例. 试验组给予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化疗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Ⅱb期例数高于对照组,而Ⅲ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治疗后Ⅳ期例数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患者血流量及血容量均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及病变血流量和血容量均显著降低.

    作者:刘晓鹏;张志伟;王国兴;张维;杨文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胰岛素局部应用治疗胆道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普通胰岛素伤口换药治疗胆道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 方法 将肝胆管结石术后切口感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观察组采用普通胰岛素浸润纱条换药及引流;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纱布引流伤口,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疼痛程度、伤口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伤口换药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伤口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普通胰岛素局部应用于胆道术后感染切口换药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伤口愈合质量,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治疗切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三虎;陈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Graves病1例

    患者,女,68岁. 因乏力、潮热、消瘦半年,反复咳嗽4个月,胸闷气促心悸半月,于2015年3月23日入院治疗. 患者半年来自觉乏力,怕热多汗,体质量减轻15kg,4个月前着凉后出现咳嗽,咯白脓痰,呈阵发性连声咳,伴饮水呛咳,多次于外院予抗炎平喘等对症治疗后,咳嗽咯痰较前好转. 半月前患者感胸闷气促心悸,活动后为主,休息后好转,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偶有咳嗽,饮水呛咳,无痰,伴双下肢中度水肿. 既往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年余,一直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优思弗)护肝利胆,有高血压病史8年,2型糖尿病3年余,否认病毒性肝炎病史,否认甲状腺疾病家族史.

    作者:俞诚虹;陆建洪;陈月辉;张树鑫;陈捷;章瑾瑜;朱芳英;沈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均给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BALP、BGP、PICP、TRACP-5b、25-OH-VD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亚学;王建东;王沐;王永琴;许静;董艳玲;王印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学团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010年4月,原卫生部发布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其中提到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是指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进行适宜性审核,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物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成品输液操作过程[1]. 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立于2012年9月,为符合《规范》要求,我院将管理模式定位在全药师结构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PIVAS) ,现配备药师25人,工人5人. 服务全院32个病区,日配置量在3300~3800袋,包括长期医嘱和临时化疗医嘱、全胃肠外营养等. 众所周知,药学人员因受本专业教育体系所限,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数均是药理、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等与药物有关的专业知识,而对医师如何用药,护士如何执行医嘱、药物配置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则基本不涉及,然而静脉用药调配涉及药品调剂、药物配置、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使用监测等[2]. 传统的病区药房汇总发药模式中,静脉用药的责任在医师和护士,药师对药品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知之甚少. 实施PIVAS后药师与医师一起承担静脉用药的责任[3] ,因此,纯药学团队开展此项工作难度较大. 我院PIVAS经过两年多的运行,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院PIVAS药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作者:王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运动训练探究DHS、PFNA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

    目的 分析比较基于运动训练探究DHS、PFNA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2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2例. 研究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DHS进行治疗,统计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等. 统计2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肺炎、褥疮、关节僵硬、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82%(11/112)低于对照组的22.32%(25/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优于DHS治疗,PFNA具有治疗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好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作者:武卫平;白杰;郑清圈;赵永泽;李卫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 方法 将该院各科室临床医护人员3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65例,对照组医护人员给予常规教导,研究组医护人员给予专门的健康教育培训,评价2组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考察中各知识点知晓率及平均知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患者手卫生洗手正确率及平均正确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患者在手卫生依从性考察中各环节依从率及平均依从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研究期间医院感染率为4.94%(359/726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62%(332/59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作者:李静雅;刘雪娟;杨桂苓;高阁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猫抓病3例误诊分析

    猫抓病( cat scratch diseas ,CSD )是经宠物(猫、狗等)抓或咬伤人体后,汉塞巴尔通体侵入伤口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局部皮肤损伤病变和局部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亚急性、自限性传染病[1]. 我国既往临床少见,近年来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宠物饲养人数增加,该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2004 年至今,我院共收治猫抓病患者3例,均有猫抓伤史,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艳玲;贺丽亚;张洪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该院2012年9月-2015年6月收治的36例手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采取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治疗. 结果 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瓣切口远端部分皮缘坏死,面积为2.0cm ×2.5cm,重新换药后,创面愈合. 其他患者皮瓣成活良好,Ⅰ期愈合. 住院时间(55.4 ±21.3)d. 术后随访6~12(7.8 ±1.5)个月. 恢复状况良好. 皮瓣发育质地正常,外观未出现明显臃肿,无显著瘢痕挛缩,整体耐磨性较为理想. 以手外科学会功能评定标准(中华医学会制定)对患者手部功能进行评分,肌腱功能良5例,肌腱功能优31例,手掌感觉功能S1 3例,S2 7例,S3 14例, S3 +6例,S4 6例. 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控制创面软组织感染,促进创面血运,加速创面愈合,患者术后创面美观程度及手部功能恢复程度均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作者:杨晓清;高志红;高克;薛惠玲;吕春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视盘小凹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例

    患者,女,1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5d于2013年8月23日来我院眼科就诊. 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类似病史患者. 眼科检查:右眼0.02( -1.50DS=0.1),左眼0.25(-2.00DS=0.8). 眼压:右眼14mm Hg,左眼10mm 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右眼C/D约0.8,颞侧视盘见凹陷,视盘中央见横椭圆形病灶,病灶颞侧缘

    作者:叶青;蔡善君;潘乐;郑志涌;段大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精神病患者检验危急值标准的制定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检验危险值标准的制定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效果. 方法 选取该院精神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精神病患者,按照检验危急值判定标准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 试验组采用新型的判定方法进行检验危急值判定;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检验危急值判定方法进行判定. 观察2组治疗后的病情变化. 结果 试验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44.7%优于对照组的23.7%,试验组治疗过程中无1例医疗事故发生,远低于对照组的4例(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合该院新型精神病患者检验危急值判定标准,能有效判定精神病患者在持续用药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其检验危急值的临界点,防止了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作者:廖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及全身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硬联合及全身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股骨颈骨折患者288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96例. A组给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B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治疗,C组给予全身麻醉治疗,观察3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A组患者麻醉有效率高,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B组次之,C组麻醉有效率低,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较腰硬联合和全身麻醉显著.

    作者:谷永浩;陈晶;齐杰;高二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对比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 方法 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及心血管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溶栓后60min和90min时血管再通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后4周内2组心血管并发症、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与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中均具有安全性,但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门诊患者静脉滴注速度依从性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目的 了解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滴注速度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方法 对2013年4月-2014年10月在该院一日病房输液的360例门诊患者,进行有关输液滴注速度依从性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结果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速度的依从性差,曾自行调节输液速度的患者141例,占总调查人数的39.17%. 依从性好的患者219例药物疗效好,治疗天数少,恢复健康快. 依从性差的患者141例,治疗天数多,药物疗效差. 结论 改进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静脉输液滴注速度的依从性,从而促进药物疗效的发挥.

    作者:栗绪娥;郝素革;王丽;郭晓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泮托拉唑四联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等四联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胃溃疡患者20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3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四联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法进行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溃疡复发率、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254,P<0.01). 2组患者溃疡愈合均以S2期为主,其中研究组S2获得率及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21.812,P<0.01). 研究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胃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971,P<0.01).结论 泮托拉唑等组成的四联法治疗胃溃疡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感染,提高溃疡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唐秀丽;贾儒渊;马强;刘宁宁;谢桂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均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治疗,消炎、祛痰、扩张支气管等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麻杏石甘汤. 比较2组患者的总疗效、抗生素使用强度、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总疗效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92.5%,抗生素使用强度大于对照组,中医证侯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损害,无皮疹、皮肤瘙痒,无嗜睡、心悸,无食欲不振、恶心、口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 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Lp-PLA2 )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AMI且行冠脉造影患者74例为AMI组,同期行冠脉造影或冠脉CTA除外冠心病的患者61例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患者Lp-PLA2水平. 根据冠脉损害严重程度用Gensini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再以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将AMI患者分成不同的亚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Lp-PLA2水平的不同. 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Lp-PLA2 水平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有明显相关性(P<0.05),且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13,P<0.01). 结论 AMI患者Lp-PLA2水平与冠脉病变弥漫程度无明显关系,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管腔狭窄程度.

    作者:李琳;李琦;赵培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克林霉素注射液不良反应21例分析

    克林霉素又称氯洁霉素,为林可霉素7位去羟基并被氯取代的衍生物,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由于其抗菌作用强大,且使用前无需皮试,因此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解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转归,现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克林霉素不良反应21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作者:师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丙戊酸钠所致不良反应60例临床分析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对各型均有效,尤其对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治疗明显. 丙戊酸钠作为广谱抗癫痫药物,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相对于其他同类抗癫痫药物,疗效和耐受性较好,但关于其ADR报道也增多,本文对2005年以来医药学期刊报道的60例丙戊酸钠所致不良反应( ADR)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

    作者:卓实;单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缬沙坦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心肌病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心肌病的影响. 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尿毒症心肌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19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于透析治疗前、透析3个月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常规指标左室舒张末径(LVEDD)、收缩功能(EF)及舒张功能(E/A);同时于治疗前后测量血压(BP)、血肌酐( CRE)、甲状旁腺激素( iPTH)、红细胞( RBC)及血红蛋白( HGB). 结果 治疗前后2组患者CRE、iPTH、HGB、RBC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缬沙坦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LVEDD、EF及E/A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缬沙坦组治疗后LVEDD明显减小,EF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A无显著性差异(P>0.05). 缬沙坦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LVEDD及EF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缬沙坦有减少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LVEDD、提高EF,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作者:向元兵;徐秀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