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盘小凹伴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例

叶青;蔡善君;潘乐;郑志涌;段大航

关键词:视盘小凹, 黄斑, 视网膜脱离, 激光治疗
摘要:患者,女,1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5d于2013年8月23日来我院眼科就诊. 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类似病史患者. 眼科检查:右眼0.02( -1.50DS=0.1),左眼0.25(-2.00DS=0.8). 眼压:右眼14mm Hg,左眼10mm 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透明,眼底检查:右眼C/D约0.8,颞侧视盘见凹陷,视盘中央见横椭圆形病灶,病灶颞侧缘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猫抓病3例误诊分析

    猫抓病( cat scratch diseas ,CSD )是经宠物(猫、狗等)抓或咬伤人体后,汉塞巴尔通体侵入伤口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局部皮肤损伤病变和局部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是一种亚急性、自限性传染病[1]. 我国既往临床少见,近年来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宠物饲养人数增加,该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2004 年至今,我院共收治猫抓病患者3例,均有猫抓伤史,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艳玲;贺丽亚;张洪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均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治疗,消炎、祛痰、扩张支气管等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麻杏石甘汤. 比较2组患者的总疗效、抗生素使用强度、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试验组总疗效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92.5%,抗生素使用强度大于对照组,中医证侯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9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液系统的损害,无皮疹、皮肤瘙痒,无嗜睡、心悸,无食欲不振、恶心、口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 麻杏石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患者,女,88岁. 主因右下肢疼痛6d于2015年3月7日08:50收住院. 查体:T 36.0℃,P 72次/min,R 17次/min,BP 110/80mm 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查体合作,心肺腹查体( -). 专科查体:双下肢无浮肿,左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足趾血运及感觉正常,足趾屈伸活动正常,右足背动脉搏动力弱,远端血运尚可,足趾屈伸活动正常,右下肢小腿前外侧疼痛无麻木,足背疼痛无麻木,足底无疼痛及麻木,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余未见异常. 腰椎间盘CT片示L3~4、L4~5椎间盘变性、膨出;L4~5椎间盘椎管狭窄;胸片未见异常;双下肢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侧股、腘、足背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尿、血常规正常,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Ⅱ、Ⅲ aVF V5、V6 )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腰椎管狭窄症( L4~5 )、腰椎间盘膨出症( L3~4、L4~5 ). 入院后给予活血改善微循环治疗. 3月13日07:30患者诉恶心,欲吐,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0mg肌内注射对症治疗,于07:40患者突然意识不清,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寒颤,给予Ⅰ级护理,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测血压146/86mm Hg,血氧饱和度0.90,立即给予氟美松10 mg静脉注射,苯海拉明20 mg肌内注射,于08:10再次给予氟美松 10 mg 肌内注射,监测血压 140/90 mm Hg,给予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患者症状好转,意识逐渐好转,于 08:20 测 P 84 次/min, R 22 次/min, BP 140/90 mm Hg,血氧饱和度0.99,于08:30测T 38.9℃,P 80次/min,R 18次/min,给予乳酸钠林格液500ml静脉滴注,于08:50 给予氟美松5 mg静脉注射,患者症状缓解,意识好转. 考虑为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过敏所致.

    作者:王开亮;王艳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药师参与术后严重感染1例的药学监护

    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规定药学部门应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1-2]. 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通过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运用掌握的药学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以下针对1例术后严重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讨论药师在临床治疗方面的作用.

    作者:张美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盐酸氮芥注射液静脉滴注致出血性膀胱炎1例

    患者,男,37岁. 以间断双下肢浮肿2年11个月余为主诉,于2014年5月10日入院,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患者2011年6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休息后无好转,时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无腹痛关节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尿色异常,无皮肤红斑及散在出血点,至当地医院查尿蛋白(+++),余检查不详,以肾病综合征为诊断未予治疗,后至某区区医院就诊,患者拒绝行肾穿刺活检术,给予口服泼尼松片70mg,每天早上服用1次,病情好转出院. 出院后继续口服泼尼松片70mg,每天早上服用1次,并规律每半月减2.5mg,减至20mg/d时复发2次(6个月内),于2013年1月20 日收入我院系统治疗. 入院查体:T 36 .4℃, P 72次/min,R 19次/min,BP 100/70mm Hg. 神志清,精神及纳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咽部充血,扁桃体1度肿大,咳嗽,咯黄痰,腹水征( +) ,双下肢中度浮肿. 2013年1月21日我院查尿蛋白(+++),潜血(++);血白蛋白11g/L,总胆固醇14.41mmol/L,诊断:肾病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拒绝行肾穿刺活检术. 入院后治疗上给予头孢噻肟抗感染;给予肝素钙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呋塞米针等抗凝、扩容、利尿;给予泼尼松龙片60mg,每天早晨服用1次,并规律每月减5mg;感染控制后给予盐酸氮芥注射液2 mg加生理盐水20 ml由输液小壶冲入隔1~2天1次等抑制免疫、控制尿蛋白;给予格拉司琼针防治恶心、呕吐治疗;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针等护肝、抗氧化治疗. 2013年2 月5日尿检尿蛋白转阴,水肿消退,住院39d,盐酸氮芥注射液共用24mg,于2013年2月28日出院. 出院后病情稳定. 于2013年6月10日至我院复诊,以肾病综合征为诊断,给予活血化瘀、抗氧化及盐酸氮芥注射液免疫抑制治疗,住院18d,盐酸氮芥注射液共用14mg,于2013 年6 月28 日出院. 出院后病情稳定. 于2014年5月10日至我院复诊,以肾病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为诊断,给予护肝、抗氧化、抗感染及间断给予盐酸氮芥注射液免疫抑制治疗. 入院查体:T 36.5℃, P 68 次/min, R 17次/min,BP 130/88mm Hg.

    作者:祝传宾;李国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临床药师参与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 成立门诊临床药师用药干预小组,对我院不合理用药进行全方面的干预,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门诊儿科处方11 420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467张,根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儿科学知识、药品说明书及文献资料对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及合理性评价分析. 并采取一定的药学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6%,不合格处方314张占12.7%. 通过一定的药学干预措施,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有所下降,用药不合理情况有所改善. 结论 用药干预对促进医院用药合理化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作者:武文;曾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1例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指一系列因素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常伴有威胁生命的代谢紊乱,30%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该类患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横纹肌溶解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去除诱因,早期应输入大量晶体液,促进肌红蛋白排出,并碱化尿液,维持尿pH 6.5~7.0. 一旦发现肌酐和尿素逐渐升高,即使尿量无明显减少,也应给予预防性血液透析治疗[1]. 本文就急性脑梗死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伟;李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矮身材儿童175例病因构成与性别关系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矮身材儿童的病因构成及与性别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175例诊断为矮身材的儿童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75例矮身材儿童中男119例,前4位疾病分别是生长激素缺乏症(GHD)(37.8%) 、部分性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30.3%)、特发性矮小(ISS)(21.0%)、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CDGP)(3.4%);女56例,前4位疾病分别是GHD(32.1%)、ISS(23.2%)、PGHD(21.4%)、Turner综合征(12.5%).结论 引起儿童身材矮小病因多种多样,以GHD为常见,矮身材儿童性别不同,病因构成亦不相同.

    作者:何珍珍;陈龙;陈晓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丙戊酸钠所致不良反应60例临床分析

    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对各型均有效,尤其对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治疗明显. 丙戊酸钠作为广谱抗癫痫药物,口服吸收快而完全,相对于其他同类抗癫痫药物,疗效和耐受性较好,但关于其ADR报道也增多,本文对2005年以来医药学期刊报道的60例丙戊酸钠所致不良反应( ADR)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

    作者:卓实;单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及护理. 方法 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宫口开大2~3cm伴宫颈质硬或水肿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地西泮,观察组在分娩潜伏期静脉推注间苯三酚,观察对比2组剖宫产率,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情况. 结果 2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宫口扩张3cm至胎儿娩出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间苯三酚在分娩过程中能有效安全地缩短产程.

    作者:高会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牙痛症状1例的误诊分析

    临床上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在诊断、鉴别、治疗及护理方面已有成熟的经验,但 AMI 缺乏典型症状者约占1/3[1] ,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或内科消化系疾病等. 笔者总结我院临床上表现为牙痛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报道如下.

    作者:王进;丁胜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LEEP刀在宫颈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LEEP刀在宫颈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将宫颈病变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 研究组采用LEEP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1.6%,并发症发生率为6.1%低于对照组的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LEEP刀在宫颈病变治疗中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汤艳艳;杨海霞;党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考察临床药师干预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对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和抗菌药物会诊例次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干预后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送检率和5个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符合国家规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分别降低了12.72%、16.98%和16.82%,抗菌药物相关会诊分别增加262.32%、668.12%和434.06%. 结论 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为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和效果提供了参考.

    作者:朱子辉;陈璐鹭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制琼脂垫与传统海绵垫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压疮预防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气管插管全麻术中应用自制琼脂垫与传统海绵垫进行压疮预防的效果. 方法 选择10 137例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以术中应用海绵垫进行压疮预防者为对照组,患者1 869例,以术中应用自制琼脂垫进行压疮预防者为试验组,患者8 268例. 比较2组压疮发生率、发生程度及压疮面积和治疗时间. 结果 试验组压疮发生率为 1.40%( 116/8 26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14%(40/1 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Ⅰ级压疮发生率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Ⅱ级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发生压疮患者的压疮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压疮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制琼脂垫可有效的降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压疮发生率,且可缩短发生压疮患者的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邓丽华;李红霞;黄海丽;连海燕;王晓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将2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2组均给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洛伐他汀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骨密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增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组骨代谢生化指标BALP、BGP、PICP、TRACP-5b、25-OH-VD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洛伐他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亚学;王建东;王沐;王永琴;许静;董艳玲;王印川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与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S100β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诊断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依据患者昏迷程度评分(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轻症组( GCS≥8分) 75例与重症组( GCS≤7分) 45例. 对于轻症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高分组38例与低分组37例. 入院24h给予罗氏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NSE水平,应用ELISA检测S100β蛋白水平,对血清NSE、S100β蛋白与GCS、NIHSS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重症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分组与低分组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关系密切,但其水平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作者:李小亮;刘文进;田书娟;王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加强围术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6~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例(对照组) ,2014年6~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例(干预组) ,对2组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干预组150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总预防应用率由92%下降至48%;药物选择合理率由46.38%上升至90.28%;用药疗程合理率由37.68%上升至87.50%. 结论 整治后该院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用药时机不准确、药物品种选择欠妥等情况,需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谢金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小儿肠套叠患儿1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2例. 2组患儿均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研究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评价2组手术质量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手术质量评估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24h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 结果 2组患儿手术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24h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77.17%,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7.61%远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复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聂向荣;刘艳红;武剑磊;武永庆;武海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交通伤概况与救治的研究进展

    严重创伤是众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创伤、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一[1] ,而交通事故是导致创伤的主要原因. 每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10 万人,在世界各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排第1 位[2].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平均每起交通事故导致死亡0 .2 人,而同期平均每起特大交通事故导致死亡15.4人[3]. 因此,我国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虽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交通事故病死率仍较高[4].据统计75%~95%的致死性交通伤员死于院前,若能有效地救治这些伤员,约1/3可免于死亡[5]. 故有必要探讨交通伤概况及救治的研究进展,从而提高交通伤的急诊救治能力.

    作者:欧阳后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情况的影响. 方法 将该院各科室临床医护人员3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65例,对照组医护人员给予常规教导,研究组医护人员给予专门的健康教育培训,评价2组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依从性及医院感染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考察中各知识点知晓率及平均知晓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患者手卫生洗手正确率及平均正确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患者在手卫生依从性考察中各环节依从率及平均依从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研究期间医院感染率为4.94%(359/726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62%(332/59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洗手正确率、手卫生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作者:李静雅;刘雪娟;杨桂苓;高阁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