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某院2015年9~11月儿科门急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取某院2015年9~11月儿科门急诊处方并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301张中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处方3381张(11.9%)。其中热毒宁1002张(29.6%),痰热清1320张(39.1%),喜炎平1056张(31.3%)。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年龄段在3~6岁所占比例大,为54.1%。痰热清注射液使用率高,占36.6%。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联用共占69.2%。结论某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超说明书用药的现象。
作者:夏卿;黄富宏;林郁;刘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为临床儿科多发性疾病,在小儿肺炎中大约占20%~30%,并在近年来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该病感染病原为肺炎支原体,经呼吸道感染并由血液循环传播到机体器官、组织,以顽固性咳嗽、痰多等为临床主要症状[1]。在患病初期,患儿临床症状典型性不强,病情极易被延误而引发严重并发症。笔者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资料,对于临床诊治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文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医院接收小儿急性喉—支气管炎患者70例,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试验组接受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效率及不良症状消失所花费的时间对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温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声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雾化吸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支气管炎临床疗效高,患者的治疗疗程明显缩短,病情恢复较快,临床效果更佳。
作者:白晨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造模成功的3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甲组糖尿病鼠10只,乙组糖尿病鼠10只并采用锌原卟啉干预,丙组糖尿病鼠10只并采用钴原卟啉干预,另选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大鼠在造模前和造模后进行测试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应阈值( PWMT)。造模后43d,麻醉大鼠,取坐骨神经电镜标本;取L4~L6段脊髓,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结果在造模后7~42d内,甲乙丙3组的PWMT显著降低;与甲组相比,乙组的PWMT显著降低,丙组的PWMT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红素加氧酶-1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治疗作用,其可能的原因为血红素加氧酶-1能够减轻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及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有关。
作者:刘锋;高允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血管内皮瘤也称为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是婴儿期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肝脏良性肿瘤,有关该病产前超声诊断鲜有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7例肝血管内皮瘤的产前超声表现及其随访变化,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淑芬;沈小玲;陆志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耳周穴位注射治疗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进行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钴胺肌内注射,而观察组行甲钴胺耳周穴位注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行耳周穴位注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促进治疗和恢复,值得临床重视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云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害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无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也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是高原地区常见多发病,因此严重影响着久居高原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全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属于高寒低压缺氧地区[1]。笔者回顾性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控制心力衰竭诱因,减轻心脏负荷,延缓心室重塑,增加心肌收缩力而改善心功能等治疗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扎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加曲班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加曲班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阿加曲班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的降低神经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茂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技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12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综合护理技术,将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技术能够保证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吉鹏珍;郝青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肌肉衰减综合征( sarcopenia)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以肌肉流失、丢失、衰退、衰减为表现形式,以骨骼肌细胞体积和数量减少、肌力下降、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而导致躯体功能减低、跌倒、虚弱及不同程度残疾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又称为年龄相关性肌肉减少症。1989年,Rosenberg[1]第一次提出了“Sar-copenia”的概念。徐国会等[2]报道,肌肉流失程度与年龄有关。30岁以后,肌肉每年流失1%~5%,60岁以后,肌力每年下降3%~5%,70岁以后肌力下降50%~70%。如果肌肉丢失达30%将会影响肌肉的功能,达40%则会威胁生命[1]。目前,对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明确其诊断及治疗对控制疾病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杜玲;刘晓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I及钙磷代谢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尿毒症患者88例,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分组,其中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组(观察组)56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组(对照组)32例,观察2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清肌钙蛋白T/I水平变化以及钙磷含量变化情况。结果透析后,观察组CTnT/I、hs-CTnT/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血磷的发生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以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膜透析不仅可降低血清肌钙蛋白含量,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可能,而且可更好地控制尿毒症患者的钙磷代谢,保护残肾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冯希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阿莫西林作为临床上抗感染的优先选择药物,其可以在因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等造成的组织和器官感染疾病的治疗中推广运用,包括泌尿系统、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等情况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但随着阿莫西林在临床上推广的使用,有关使用阿莫西林造成了不良反应的案例开始增多,而对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完成相应研究并且实施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完成预防治疗,是有利于该种药物在临床上的推广运用的。笔者对我院收治的60例因阿莫西林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德胜;钟秋明;钟星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76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角膜溃疡、前房积脓、畏光流泪和异物感的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张凯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行丹红联合前列地尔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医院接收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85例,依照所采用的疗法不同而分为研究组40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行基础疗法(降压、抗凝等),研究组患者于上述基础上行丹红、前列地尔联合疗法,评定预后效果。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24h蛋白尿含量、白蛋白排泄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临床预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行丹红、前列地尔联合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蛋白尿含量,不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鸿燕;张丽敏;王永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两种血糖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接受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后使用肠外营养时的血糖监测结果,将其血糖调控方式分为将胰岛素按比例加入营养液(全合一法,IPN)和胰岛素静脉微量泵入法(IIM),分别比较2种血糖调控方式的晨间和全部血糖中位数、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的发生率、血糖达标率。结果糖尿病患者使用TNA第2、3、4、5天晨间血糖中位数IIM组比IPN组低,其中第2、3、5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全部血糖的中位数IIM组比IPN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IIM组的LAGE值均小于IPN组,其中第1、2、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IIM组的高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IPN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中等以上术后肠外营养输注期间,糖尿病患者IIM血糖调控方式优于IPN。
作者:杨靓靓;卞晓洁;葛卫红;于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1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饮食,控制血糖、降压、调节血脂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益肾活血中药汤剂。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尿微量蛋白(UAER)、24h尿蛋白定量(U-pro)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8%高于对照组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疗程8周后,2组患者的FBG、2hBG、UAER、U-pro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且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淑娟;闫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抗核抗体谱项目检测状况。方法对采用欧蒙印迹法检测法检测抗核抗体谱分析。结果抗核抗体谱检测男性女性综合531例,共检测15种不同抗原IgG类抗体,检测阳性率高的前5项依次是SS-A为2.50%;Ro-52为12.62%;nRNP/Sm为6.59%;AMA M2为5.46%;SS-B为4.71%。其中,男性检测阳性率高的前5项依次是Ro-52为9.47%;SS-A为7.20%;PCNA为5.30%;AMA M2为4.17%;nRNP/Sm为3.79%。女性检测阳性率高的前5项依次是SS-A为18.35%;Ro-52为15.73%;nRNP/Sm为9.36%;SS-B为7.87%;AMA M2为6.74%;结论抗核抗体谱检测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谢武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情况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血脂水平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TC、TG、LDL-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DL-C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6例(7.50%),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6.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血脂水平恢复正常,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曙光;安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规范门诊处方质量,减少临床用药风险。方法随机从医院2014年1~8月门诊处方中,抽取10位医师每人每月20张处方,累计1600张处方进行点评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有237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14.81%),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有125张(占不合理处方总数52.74%),以处方诊断书写不全居首位,占27.43%;不合理用药处方有112张(占不合理处方总数47.26%),以选药不合理及用法用量不适宜突出,分别占13.50%和13.08%。结论医院门诊处方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有待改进和提高。
作者:黄爱芬;苏延春;陆秀乐;周兰柳;黄惠;岑芳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微量注射泵是一种能够准确控制药液流速,保证药物能够速度均匀,药量准确并且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发挥作用的一种仪器。而心内科患者治疗大多需血管活性药物,药物的用量要精确,将其广泛应用于心内科中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临床给药的准确性,在降低护理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但在持续泵人药物期间,微量注射泵由于种种原因能产生一些泵速的变化,使病情稳定的患者突然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而报警设置又不能及时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而集束化管理是对被证实确切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选择,将这些分散的治疗护理方法进行归纳、系统化,使治疗及护理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治疗效果。我科室自2014年7月起对微量注射泵进行集束化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焱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