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风勤;孟桂云;陆川
目的 探讨针刀联合臭氧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 将93例枕大神经卡压性头痛确诊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31例、臭氧组30例和联合组32例,分别采用相应方法及护理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和VAS疼痛评分.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疼痛VAS评分低于针刀组及臭氧组.联合组总有效率90.6%明显优于针刀组的80.7%及臭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联合臭氧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秀娟;卢笑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儿童锁骨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多为上肢外展伸直位摔伤或肩关节直接摔伤所致.锁骨中段骨折较常见,外1/3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多数患者骨折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1];目前临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手法复位时达到解剖复位较困难,整复的当时即使达到良好复位,然而松开手指后,又可发生移位.复位后多采用“8”字绷带外固定,因外固定效果不可靠,固定后断端往往重新再移位.近的研究表明,非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的骨不连发生率占5%~15%[2],儿童移位锁骨骨折非手术治疗愈合后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畸形,且畸形愈合发生率较高,近端向下方移位及骨折短缩是多见的畸形,还可能出现患侧塌肩畸形,若患者塑形矫正不佳,会影响美观和锁骨的承载能力,部分患儿遗留患肩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受限.儿童锁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较多,在临床上存在争议.我院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移位锁骨骨折3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晋世康;廉会存;刘聚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应用利普刀与微波治疗妇产科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自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取微波进行治疗,试验组采取利普刀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的复发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利普刀应用于重度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不仅具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具有临床治疗推广的意义.
作者:邱兰;陈玉环;张慧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受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住院58例患者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07年1月-2015年12月间输血患者842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6例,其中过敏反应41例(73.2%),发热反应11例(19.6%),其他反应例4(7.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6%;输注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和冷沉淀的输血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83.9%、12.5%、1.8%和1.8%;有输血史/妊娠史者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者(P<0.05).结论 发生的输血不良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且以血浆成分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为主,其他成分较低,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患者应加强监控及观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郝英巧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某院2014年上报的209例ADR报表,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9例ADR报告中,发生ADR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36例:73例,1.86:1);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ADR发生率较高(81例,38.76%);静脉滴注是引起ADR多的给药途径(131例,62.68%);引发ADR多的药物是抗菌药物(46例,22.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常见(78例,37.32%).结论 临床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作者:赵文霞;何志超;李剑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牙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牙周牙髓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50例.第Ⅰ组患者实施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后以碘甘油治疗;第Ⅱ组患者实施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后以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对比2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菌斑指数(PI)、探诊出血(BOP)、牙龈指数(CI)、牙周袋深度(PD)的差异.结果 第Ⅱ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第Ⅰ组(总有效率92.00% vs 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BOP、GI、PD改善优于第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牙周牙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牙髓病变情况,值得推广.
作者:龙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鼻窦炎属儿童常见病,在儿童人群中患病率占20%~40%,由于其在生理、解剖、免疫等方面与成人有所差别,因此,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明显的特殊性[1-2].如果在对儿童鼻窦炎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范性,必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与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笔者就儿童鼻窦炎规范化诊疗进行总结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星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随着地理环境、气候、人文社会的变化,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对疾病的病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对变态反应的深入研究,过敏体质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在传统中医学中有过敏相关疾病,如漆疮、瘾疹、鼻鼽等,但大多只从症状命名,对其发病多从风论,而其真正的病因受时代、科技水平的影响不被历代医家所认识.在跟随名老中医温振英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贡献津贴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学习期间,在老师的教授和指导下,逐渐认识了过敏性疾病,并从中医角度更多的理解了该病,温老师指出该病的病机:阴虚为其根本,风邪内伏为其病因,在此病机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诊断及治疗体系.
作者:苏小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献血人员在正常情况下献血量约在200~400ml,即5%-10%的全身血容量,此种情况下献血人员基本不会出现献血反应,然而受到各类不良因素制约以及献血人员个体因素差异影响,不少献血人员依然会发生献血反应,给采血工作造成不良影响[1].笔者观察并分析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旨在为采血工作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莉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小儿肱骨外科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执行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对比2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5%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移位、肩关节僵硬、软组织与三角肌粘连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有利于促进肱骨外科颈骨折患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翟晔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细节护理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内科急诊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干预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依从性、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2组间科学治疗、规律生活依从性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节护理在内科急诊患者中的实施,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吴淑华;刘增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患者,女,40岁,陕西丹凤县人,以“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年余,双手皮肤溃疡3月”入院.患者2012年初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开始每日口服羟基脲1.0 ~3.0g至今,2014年10~11月份曾给予α-2b干扰素300万U,隔日皮下注射.2015年2月份患者双手皮肤出现粟粒大红色丘疹,双手、双足皮肤脱屑、皲裂,伴有疼痛,皮损逐渐增大,肤色呈暗红色结节,顶端溃破出血,破溃后表面形成溃疡,溃疡逐渐增大并变深,表面结成血痂.在当地医院按皮肤溃疡给予外涂莫匹罗星、生肌膏,并静脉输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等治疗,皮肤色素沉着好转,溃疡可有好转,皮肤皲裂未见明显好转.入院查体:T37.2℃,P90次/min.一般状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作者:冀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伊利替康治疗,观察组采用伊利替康联合顺铂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0.47%高于对照组的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铂与伊利替康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美罗培南对重度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1月医院收治的重度肺部感染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亚胺培南治疗,试验组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对比2组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试验组细菌学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略低于对照组的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美罗培南相比亚胺培南治疗重度肺部感染细菌学疗效及临床疗效好,安全性佳,值得推广及应用.
作者:胥永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双联抗血小板在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比较2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57.1%和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2%和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3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维蛋白原变化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在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各项指标,缓解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作者:张合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医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5年6~12月医院儿科5179份出院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使用15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6.5%,使用强度46.5 DDDs,病原学送检率为95.1%,单药使用率为89.2%,联合用药率为10.8%,仅4例使用三联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五水头孢唑啉、阿莫西林钠舒巴坦、氯唑西林、头孢他啶、阿奇霉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结论 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大部分为经验性用药,仍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给药方案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当等现象,需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作者:覃启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抗胆碱药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7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阿托品静脉注射直至阿托品化等,治疗组用长托宁取代阿托品,根据患者中毒程度给予相应剂量长托宁肌内注射.观察2组长托宁和阿托品的用药次数,2药起效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CHE恢复时间,药物中毒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愈率.结果 2组治疗后,治疗组各种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盐酸戊乙奎醚替代阿托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马辉程;黄金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将医院在2015年1~12月收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配合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3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配合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赵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乳腺癌原发肿瘤切除前后的血清MMP-9的水平及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普外科经病理切片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分别监测10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7、14天血清MMP-9的浓度,40例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确定血清MMP-9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MMP-9浓度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及健康人血清水平(P<0.01);手术切除肿瘤后,术后第1天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显著升高(313.67±60.43ng/mL),术后第7、14天逐渐降低(197.56 ±-56.31ng/ml、141.77±32.67ng/mL) (P <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原发肿瘤切除后血清MMP-9水平显著下降.
作者:赵军山;权永志;常建伟;张新彦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肠造瘘术治疗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8例老年癌性结直肠梗阻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肠造瘘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生存时间、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治疗前2组间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时间、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造瘘术治疗老年癌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冀二锋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