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韩冰;张小礞;赵圣宝

关键词: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护理干预, 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观察2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综合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当日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综合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化疗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防护体会

    乳腺癌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除局部治疗外尚需应用全身性的辅助治疗,也就是在手术前后应用全身性的药物治疗,以杀灭局部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亚临床微小转移灶,从而降低或推迟局部复发及减少远处转移,达到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的目的[1]。由于化疗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加之化疗周期长,乳腺癌术后静脉血管的有限使用,易出现静脉炎,造成患者身心痛苦因而放弃化疗。选取我科收治的乳腺癌化疗致静脉炎患者50例,通过采取积极的、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及针对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永红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人性化护理在提高门诊输液中心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体会

    医学模式在不断地转变,由传统的生物模式逐渐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而护理模式也在不断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渐向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转变[1]。在门诊输液中心为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是在输液过程中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医疗服务中,在实施疾病护理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包括精神、心理、生活等方面[2],从而促进其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人性化护理是为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措施以及就诊环境,让患者以及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人文关怀,即以简便、舒适、尊重为原则,使得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感、亲切感以及温馨感[3]。门诊输液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护理的服务中,护理人员应充分明确对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为门诊输液中心患者实施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作者:蓝凤娟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也需要实现。药学专业中,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属主干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天然药物化学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作者:关树光;邱智东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进展

    儿童抽动障碍( TD)是临床常见的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通常在临床上以不随意突发、快速、非节律性、重复、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的特点。由于运动和(或)发声抽动常使患儿缺乏自尊、自信,影响工作和学习,让患儿难以适应环境。临床上根据抽动症状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发声抽动和运动抽动;而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还可分为简单抽动和复杂抽动。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病程的长短及是否同时伴有发声抽动分为:慢性运动或发声TD、短暂性 TD、发声和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称Tourette综合征( TS )3种类型,其患病率分别为1%~2%、5%~7%和0.3%~1.0%[1~3],一般认为3种类型可有连续性。短暂性TD可以随着病情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发展成慢性运动或发声TD,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TS中约有50%的患儿其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性抽动或简单发声性抽动,TD患儿约有50%可有1种或1种以上心理行为障碍,称为共患病[4],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焦虑、暴怒等),而共患病增加了TD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且影响到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个性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5]。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诸多中医学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惠瑾;马辉;贾庆红;黄春霞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子痫前期患者60例,其中31例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29例为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观察2组分娩孕周和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围产儿结局。结果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比较,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孕周早、入院后治疗时间长、并发症重、母婴结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情重,围产儿预后差,应密切监测病情,给予相应治疗,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苏红丽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持续改进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医院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术、白内障手术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的病历360例进行分析。结果在360例Ⅰ类切口手术中,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36例占37.78%,预防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占34.56%、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占33.82%。结论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用药情况,医院需结合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改进。

    作者:陈雅倩;赵元伟;王伟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并对引起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进行医治的12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材料,并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患有支气管肺炎的比重较大,占53.33%;患儿多表现为高热或超高热,占68.33%;胸部听闻多为细湿啰音,占45.83%;血常规结果显示为白细胞异常的患儿偏多,占55.0%。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季节、生长环境、抗生素应用及既往流行病史均属于危险因素( P<0.01)。结论造成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如气候交替、生活环境等;若患儿出现高热、阵发性咳嗽等现象,应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生,并尽早到医院诊治,以减少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王剑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改良式体外碎石法与常规碎石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改良式体外碎石法与常规碎石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接受改良式体外碎石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碎石法。观察2组结石1次粉碎率、术后1周结石排尽率、住院时间、再发疼痛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结石1次粉碎率、术后1周结石排尽率、住院时间及再发疼痛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低于对照组的13.2%(P<0.05)。结论改良式体外碎石法较常规碎石法可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冬霞;韦胜威;刘增香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血清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肽酶比值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比较血清胆碱酯酶( CHE)/γ-谷氨酰转肽酶( GGT)比值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0例,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79例为对照组,对2组均进行CHE和GGT检测,观察血清CHE/GGT比值。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HE/GGT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肝功能B级和C级患者血清CHE/GGT比值均低于肝功能A级患者,且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CHE/GGT比值低于肝功能B级患者( 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HE/GGT比值降低,且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下降,能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变化。

    作者:顾亚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

    为了进一步做好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东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使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就诊住院的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4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甲强龙静脉注射,每天1次,每次剂量2mg/kg;试验组采用甲强龙静脉注射,每天2次,每次剂量2mg/kg。观察2组患者在1个疗程内病情发展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较大剂量甲强龙对于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月玲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质子泵抑制剂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手工检索方法,查阅2010-2016年国内公开发行的部分医药学文件,查找与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有关的临床试验,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质子泵抑制剂会对身体各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奥美拉唑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例数高281例,占44.60%;雷贝拉唑次之为263例,占41.75%。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涉及了多个系统的损害反应,不良反应表现较多的有胃肠系统和过敏反应等。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群体当中,因此要加强对质子泵抑制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合理选用质子泵抑制剂。

    作者:徐军华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静脉滴注甘露醇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神经外科患者大多数病情危重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临床上常需尽快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常应用的方法是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通常为6h或8h快速静脉滴注1次。频繁静脉穿刺可损伤静脉;甘露醇注射液是六碳多元醇,为高渗透压性脱水剂,20%甘露醇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尤为重要[1]。但频繁应用或用量过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我科住院患者静脉滴注20%甘露醇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了水电解质紊乱、静脉炎、药物外渗、局部皮肤坏死、肾衰竭等不良反应,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护理安全,避免护理纠纷,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吕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156例老年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中的应用

    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表明,肠镜在肠道疾病临床诊断中应用的价值较为突出,有助于患者各项肠道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针对性治疗。但患者肠道的清洁情况,将会直接影响肠镜检查的质量,如肠道清洁情况不佳,易造成漏诊、误诊等问题[1],故而加强对患者肠道清洁方式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选取我科住院实施肠镜检查患者156例,基于临床实践研究明确药物应用的价值,报道如下。

    作者:余瑾慧;范云霞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癌患者32例行电切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癌32例患者行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接受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癌患者32例,对其进行电切术。并对术前、术后5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价( QOL)、大尿流量( Qmax)、残余尿量( PRV)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进行记录。结果术前、术后5个月比较,所有患者Qmax增大,QOL、IPSS及PRV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癌患者进行电切术,可有效控制前列腺症状,且不会导致肿瘤细胞种植,临床效果显著,应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丁向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胺碘酮致华法林 INR 升高的药学监护及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联用胺碘酮引起国际标准化值( INR)异常升高的处理方法及药学监护。方法通过对照华法林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确定引起INR值异常波动的药物,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并从华法林与胺碘酮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等方面阐述胺碘酮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 INR增高为华法林与胺碘酮联用所致,两药联用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通过停用华法林3d,并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INR恢复到目标值范围。结论在使用与华法林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时,要考虑其对抗凝治疗的影响,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作者:刘玲;潘德锋;尚振海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左旋氨氯地平片与硝苯地平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选择初诊为高血压病且未经降压药物干预治疗的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24 h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但前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耐受性良好。

    作者:肖瑜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舒芬太尼在术后静脉镇痛中的应用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类药物的一种,是芬太尼N-4噻吩基衍生物,因而具有芬太尼相似的药物性质,但两者相比,舒芬太尼的镇痛效应更高,可达5~10倍。同时,由于舒芬太尼镇痛起效快、可控性好的特点,且长期输注无蓄积,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舒芬太尼不仅能够减轻患者术后因疼痛引起的代谢紊乱、还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并抑制应激激素的产生和释放,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舒芬太尼镇痛取代芬太尼,且随着对舒芬太尼研究的深入,其镇痛的原理也越来越明确,在临床上应用也得到广泛推广。为此,本文根据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及在术后静脉镇痛中的应用,作如下分析。

    作者:陈素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在预防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在预防患者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胃肠等腹部手术,并符合腹部Ⅲ类切口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组和对照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及换药的方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对照1组采用单纯外科换药;对照2组采用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外科换药的方法。比较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分级、切口二次缝合率及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结果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缝合率、切口愈合时间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可减少Ⅲ类腹部切口术后感染率,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

    作者:权永志;张宝军;武笑羽;周进峰;陈东伟;杨丽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腹腔镜保留脾动静脉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在治疗胰体尾部占位病变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腹腔镜保留脾动静脉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对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腹腔镜保留脾动静脉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胰体尾部肿瘤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手术时间197.2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30.7ml;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导管腺癌6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术后2例发生胰漏,经保守治疗好转。余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2d。结论腹腔镜保留脾动静脉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可行。

    作者:胡育海 刊期: 2016年第2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