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风寒宁药酒制备工艺研究

马宏峰;张立雄

关键词:风寒宁药酒, 制备工艺, 澄清工艺
摘要:目的:研究风寒宁药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取优质白酒浸渍提取,对药酒的提取和澄清工艺给予考察。结果药酒在通过相应处理后,酒的样本呈现轻微的浑浊,其相关悬浮物非常少,固态形状物体和相关指标当中的含量无显著变化。显示在低温条件下将杂质给予完全去除,虽然对酒的品质无任何明显影响,但其效果也未有超滤效果明显。另外,实施澄清剂给予相应处理,2%的应用剂量对其杂质未给予有效处理,如8%的应用剂量则会对其品质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复合澄清的方式效果显著,当中超滤联合低温的应用方式为显著,对其相关品质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将样品药酒存放在-10℃冷库、常温及38℃条件下进行分析,时间为12个月,12个月后药酒澄清度仍然符合要求,无沉淀出现。结论风寒宁药酒制备工艺当中采取低温联合超滤的方法对药酒澄清处理,操作简便,适用于生产。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马洛替酯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肝纤维化防治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马洛替酯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肝纤维化防治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肝纤维化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马洛替酯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脾长径和脾厚度,比较2组总有效率。结果2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总胆红素( TBil)较治疗前降低,白蛋白( ALB)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olⅣ)、层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较治疗前和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门静脉内径、脾长径和脾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4%,高于对照组的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洛替酯能改善晚期血吸虫病合并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疗效满意。

    作者:欧阳青兰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血清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肽酶比值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

    目的:比较血清胆碱酯酶( CHE)/γ-谷氨酰转肽酶( GGT)比值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0例,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79例为对照组,对2组均进行CHE和GGT检测,观察血清CHE/GGT比值。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HE/GGT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肝功能B级和C级患者血清CHE/GGT比值均低于肝功能A级患者,且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CHE/GGT比值低于肝功能B级患者( 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CHE/GGT比值降低,且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下降,能反映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变化。

    作者:顾亚珍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乳腺癌化疗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防护体会

    乳腺癌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除局部治疗外尚需应用全身性的辅助治疗,也就是在手术前后应用全身性的药物治疗,以杀灭局部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亚临床微小转移灶,从而降低或推迟局部复发及减少远处转移,达到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的目的[1]。由于化疗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加之化疗周期长,乳腺癌术后静脉血管的有限使用,易出现静脉炎,造成患者身心痛苦因而放弃化疗。选取我科收治的乳腺癌化疗致静脉炎患者50例,通过采取积极的、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及针对性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永红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效果。方法将医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观察2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第2、4、8周时的PANSS评分各项指标、HAMD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8周2组PANSS和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效果相近,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斌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多层螺旋 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对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3例,均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和3D-CTA检查,并分别评估出动脉瘤的检出率,测量瘤颈与瘤体长轴直径。结果93例患者,3D-DSA检出86例98个动脉瘤,7例患者未检测出动脉瘤。3D-CTA检出81例85个动脉瘤,12例患者未检测出动脉瘤,对长轴直径为≥5mm、3~5mm、≤3mm的动脉瘤的诊断与3D-DSA的一致性分别为100%、83.33%、53.33%。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3.02%,特异性为94.25%,准确性为93.62%,Kappa值为0.841。结论3D-CTA对长轴直径>3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长轴直径≤3mm的颅内动脉瘤仍有部分漏诊,3D-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3D-DSA检查。

    作者:张金灿;胡丹;贺礼进;桂成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满意度及术后恢复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满意度及术后恢复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均行胃癌手术,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进食时间,出院前调查患者满意度,随访3个月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90.0%(P<0.05)。随访3个月,2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5.0%( P<0.05)。结论针对行胃癌手术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措施,不但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更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红芹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持续改进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医院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术、白内障手术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的病历360例进行分析。结果在360例Ⅰ类切口手术中,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136例占37.78%,预防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占34.56%、第二代头孢菌素类占33.82%。结论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用药情况,医院需结合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改进。

    作者:陈雅倩;赵元伟;王伟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杭州地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300例前S1蛋白与DNA拷贝数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S1蛋白与HBV-DNA拷贝数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医院就诊的30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检测HBV前S1蛋白表达情况和HBV-DNA拷贝数,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sAg阳性、e抗原(HBeAg)阳性、核心抗体(HBcAb)阳性的患者前S1蛋白阳性率为92.38%。 HBsAg阳性、HBcAb阳性患者前S1蛋白阳性率为16.15%。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增加,前S1蛋白的阳性率亦不断上升,在HBV-DNA拷贝数>108 copies/ml时,前S1蛋白的阳性率达到100%。结论前S1蛋白能较好地反映体内的HBV情况,在乙肝五项检测的基础上联合检测前S1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为低水平HBV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蒋楠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社区糖尿病患者200例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分析

    目的:观察深圳市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分析。方法选取社区2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道生四诊仪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分析不同性别、体质量指数( BIM)与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200例糖尿病患者中异常体质发生率较平和体质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医体质中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患者痰湿质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BIM>24kg/m2者中痰湿质的比例明显高于BIM≤24kg/m2者(P<0.05)。结论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区别患者的体质特征,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是今后糖尿病患者防治的重要举措。

    作者:卢日铭;杨清;叶瑾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阿奇霉素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支原体肺炎应用阿奇霉素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2组均采取退热、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咳嗽、发热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4.48%(P<0.05)。研究组咳嗽消失时间与发热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应用阿奇霉素与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高,适于推广。

    作者:贾忠凯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输卵管妊娠患者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手术组(对照组)与腹腔镜组(观察组),每组41例。观察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宫内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8%,低于对照组的58.5%(P<0.01);观察组随访宫内妊娠发生率为78.0%,高于对照组的56.1%(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输卵管妊娠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再次妊娠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观察法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赵慧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临床药师参与1例胺碘酮致华法林 INR 升高的药学监护及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联用胺碘酮引起国际标准化值( INR)异常升高的处理方法及药学监护。方法通过对照华法林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确定引起INR值异常波动的药物,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并从华法林与胺碘酮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等方面阐述胺碘酮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 INR增高为华法林与胺碘酮联用所致,两药联用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通过停用华法林3d,并加用凝血酶原复合物,INR恢复到目标值范围。结论在使用与华法林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时,要考虑其对抗凝治疗的影响,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作者:刘玲;潘德锋;尚振海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在预防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在预防患者腹部Ⅲ类切口术后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胃肠等腹部手术,并符合腹部Ⅲ类切口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组和对照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及换药的方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对照1组采用单纯外科换药;对照2组采用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外科换药的方法。比较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切口愈合分级、切口二次缝合率及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结果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次缝合率、切口愈合时间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段拔管密闭式负压皮下引流联合中药包加压外敷可减少Ⅲ类腹部切口术后感染率,缩短了切口愈合时间。

    作者:权永志;张宝军;武笑羽;周进峰;陈东伟;杨丽芳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某院糖尿病患者门诊用药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糖尿病患者用药合理情况。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 DDD)法,对糖尿病患者629例急诊处方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药品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用药限定日费用( DDC)等。结果糖尿病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当,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口服降糖药DDC居前三位的为阿卡波糖片、格列美脲片、盐酸二甲双胍片;注射用降糖药DDC居前三位的为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结论医院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作者:丁凯;杨慧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改良式体外碎石法与常规碎石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改良式体外碎石法与常规碎石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接受改良式体外碎石法,对照组接受常规碎石法。观察2组结石1次粉碎率、术后1周结石排尽率、住院时间、再发疼痛率、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结石1次粉碎率、术后1周结石排尽率、住院时间及再发疼痛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低于对照组的13.2%(P<0.05)。结论改良式体外碎石法较常规碎石法可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冬霞;韦胜威;刘增香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依那普利和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2组患者空腹血糖( FPG)、血脂水平、血肌酐( SCr)、24h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结果治疗后2组FPG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但治疗后2组间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肾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采用依那普利联合瑞舒伐他汀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平;刘新亮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手术对 CD44 V6和 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胃癌手术对胃癌组织黏附分子CD44V6和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对比福建省肿瘤医院2008-2010年经开腹手术治疗的81例胃癌标本,与同期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5例胃癌标本黏附分子CD44V6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比较开腹组与腹腔镜组胃癌标本黏附分子CD44V6和ICAM-1蛋白表达情况,发现腹腔镜组CD44V6和ICAM-1蛋白表达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的CO2气腹对胃癌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有抑制作用,腹腔镜手术可能不增加胃癌患者其他器官转移风险,可能对胃癌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黄秋艳;杨春康;林庆中;应敏刚;陈夏;黄志坚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度子痫前期患者60例,其中31例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29例为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观察2组分娩孕周和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围产儿结局。结果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比较,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分娩孕周早、入院后治疗时间长、并发症重、母婴结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情重,围产儿预后差,应密切监测病情,给予相应治疗,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苏红丽 刊期: 2016年第29期

  • 肌电图检测格林-巴利综合征不同病程中的特点

    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是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理改变为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GBS多呈单向病程,目前对其不同病程中电生理诊断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不多。为此,将15例GBS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SCV)、F波和针极肌电图检测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林霞 刊期: 2016年第2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