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碘油乳剂经动脉栓塞治疗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

胡锦铭;汪志良;刘蓉;曹军;闫丽萍;杨世权;杨雅

关键词:肝海绵状血管瘤, 碘油乳剂, 动脉栓塞
摘要:目的:探讨碘油乳剂经动脉内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方法: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栓塞成功,14例患者栓塞后碘油沉积良好.治疗后14例取得佳疗效.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瘤体平均缩小50%,且未见胆囊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磺油乳剂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简便、并发症少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氟尿嘧啶为主方案持续和间断输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

    目的:比较氟尿嘧啶(5-FU)持续静脉输注120小时和每天静脉输注2小时,连续5天的两种给药方法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7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5-FU 2.5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置入Baxter公司生产的049002便携式泵持续输注120小时(A组);1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5-FU 500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每天输注2小时,连续5天(B组).33例均联合亚叶酸钙(CF)200 m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输注1小时,连续5天;羟基喜树碱(HCPT)1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输注2小时,连续6天.每3~4周为1疗程,连续2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组17例中 CR 1例,PR 8例,RR 52.94%,B组 16例中CR 0例,PR 3例,RR 18.75%.两组疗效χ2检验有差异(P<0.05).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下降、口腔溃疡、呕吐和腹泻,经Wiloxon秩和检验,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值>0.05).结论:5-FU持续静脉输注120小时方法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优于间断静脉输注方法,而且毒性可以耐受,尤其适宜老年患者.

    作者:朱玉芬;张瑞芳;邹海萍;宋淼皓;王德兴;杨晓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异环磷酰胺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3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我们于1998年10月~2002年1月,用异环磷酰胺(IFO)联合长春瑞滨(NVB)、顺铂(DDP)组成的INP方案治疗32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并同期用环磷酰胺(CTX)、多柔比星(阿霉素,ADM)、顺铂(DDP)组成的CAP方案治疗30例Ⅲb~Ⅳ期NSCLC,进行对照研究.

    作者:邓世权;兰世华;任小勇;晏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治疗37例晚期胰腺癌

    目的:评价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对未经其他治疗的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57例均经手术探查未能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采用介入的方法植入德国贝朗公司的Implantofix药盒,9例经左锁骨下动脉将药盒植入于左胸壁皮下,48例经右股动脉将药盒植入于右下腹股沟部.治疗组首次疗程总量分3次注入吉西他滨3.0 g,氟尿嘧啶3.0 g,白细胞介素-2 600万U.对照组仅不输注吉西他滨.结果:57例介入药盒均植入成功,留置管通畅率达100%,留置管滑脱率为0%,2例老年肥胖女性患者右腹股沟部切口愈合不良而于术后2个月拔除药盒.57例按照胰腺癌患者临床受益反应的评价标准,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20例).本研究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临床受益反应)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27.2%的治疗组患者获疼痛程度、止痛剂用量的显著而持久的改善,而对照组为4.8%(P=0.0022).临床受益反应持续时间治疗组18周,对照组13周.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6.25个月,对照组为4.41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5).治疗组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46%、24%和18%,高于对照组的31%、6%和2%.结论: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对晚期胰腺癌有明显的缓解疼痛、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并为晚期患者提供了长期动脉内化疗灌注的良好、有效的途径.

    作者:陈世晞;徐卫东;尹国文;席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化疗结合同期放射治疗晚期直肠癌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结合同期放疗的疗效.方法: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2小时,第1天;氟尿嘧啶(5-FU)3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亚叶酸钙(CF)2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21天为1周期,治疗3周期.放疗与化疗同期进行,体外照射全盆腔DT 50~60 GY/25~30次(5~6周).结果:共治疗30例,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5例;总有效率53.3%.一年生存率为70%(21/30).主要毒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放射性直肠炎,骨髓抑制轻微.结论:奥沙利铂为主的联合化疗结合同期放疗是治疗晚期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吉林;曾令源;陈念永;郎锦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作用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0.3636(0~1.11)、0.1134(0~0.556),治疗后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作用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程静新;李庭芳;刘青;刘诚明;周祖钊;潘泽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长春瑞滨加奥沙利铂治疗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以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联合化疗的疗效不尽人意,寻找有效的化疗药物和更合理的化疗方案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2000年5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国产长春瑞滨联合国产奥沙利铂治疗晚期(Ⅲ~Ⅳ期)NSCLC 20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彭大为;刘英平;陈晓霞;王美清;林志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癌三野清扫根治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与麻醉选择、管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野清扫根治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与麻醉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关系.方法:2000年3月~2001年1月37例食管癌三野清扫术,其中19例行硬膜外+全身麻醉方法为Ⅰ组,18例采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方法为Ⅱ组,对照比较.结果:37例患者术后共有7例急性呼吸衰竭,占全组19%,经抗感染,呼吸支持全部康复,其中Ⅰ组5例,Ⅱ组2例,Ⅱ组明显优于Ⅰ组.结论:术中使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的方法可减少静脉麻醉药物的用量及缩短拔管时间,降低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但术前呼吸道的充分准备,可改善呼吸功能,术中控制输液的种类和输液量,也是预防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必须注意的问题.

    作者:庄梅苓;尹华;刘亚玲;曹云开;朱桂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癌切除围手术期不输血的可行性

    目的:研究肺癌切除手术不输血的可能性.方法:1998年2月~2001年10月将实施肺癌切除手术患者分为2组:输血组56例、不输血组58例.比较两组的有关指标.结果:输血组与不输血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术后体温正常时间、感染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的胸腔引流量输血组多于不输血组(P<0.05).结论: 大多数肺癌手术不输血是可行的,不输血未影响肺癌手术质量及安全性.

    作者:王平;彭俊;黄丽杉;李永武;熊健;彭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腺病毒介导的FasL基因转移及对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FasL基因对人肺癌的作用以及FasL基因治疗肺癌的可能性.方法:通过腺病毒载体介导FasL基因转移到低水平表达FasL的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对FasL基因的表达、细胞生长的抑制和肿瘤生长模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外源性FasL基因在靶细胞高水平的表达显著抑制了A549的生长和集落形成,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G1期阻滞并发生了凋亡.瘤内注射Ad-FasL对裸鼠体内移植瘤有一定的抑瘤作用.结论:FasL基因参与了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能抑制肺腺癌细胞的生长,因此本基因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郑世营;赵军;葛锦锋;王志刚;沈振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小细胞癌11例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

    目的:研究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SCEC)的临床特点和合理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分析本院1990年~1999年间的11例SCEC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转归. 结果:11例患者中位生存11月,1年生存5例,一年生存率45.45 %,3年生存1例.综合治疗9例,中位生存12月,其中包括手术的综合治疗7例,中位生存15月,非手术综合治疗2例,分别生存10月及7月.单一治疗2例,其中手术1例,术后生存5月;化疗1例,生存6月.结论:SCEC预后仍较差,包含化疗的综合治疗目前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对于局限期SCEC,外科手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可能是一种较好的综合治疗手段.

    作者:张辉;王化永;汪良骏;王涛;王雷;韩锡林;杨英祥;张爱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902例甲状腺单发结节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中恶性肿瘤的概率、临床风险因素和诊治,以及B超、CT、FNA等其他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地位.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8年3月~2001年5月3年期间经手术治疗单发性甲状腺结节902例.结合B超、CT、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进行临床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单发性甲状腺结节好发于年龄20~50岁中青年女性;男性恶性肿瘤的比率比女性要高(P<0.05);大于50岁的男性,甲状腺单发结节恶性比率明显增加(P<0.01);触诊结节的质地能大致区分良恶性.B超能区分甲状腺结节囊实性,对甲状腺癌的诊断符合率80.1%;CT对甲状腺包膜外侵、周围淋巴结是否钙化有鉴别意义;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6.6%,能区分病理类型.冷冻病理切片会诊能区别病理类型,诊断符合率达97.1%.结论:性别、年龄、结节的质地,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为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因素.B超检查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CT检查对术前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意义,而细胞学穿刺检查可作为术前怀疑恶性结节的定性诊断.

    作者:黄辉;嵇庆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细胞粘附分子CD15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意义

    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类粘附物质的总称,与肿瘤侵袭、转移等预后指标有关[1].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CD15在134例甲状腺癌各组织类型中的表达,以阐述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同时还对比了甲状腺癌发病在浙中南地区的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差别性.

    作者:叶民;周涛;干灵红;陈汉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卡培他滨治疗21例晚期乳腺癌

    紫杉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其他化疗药物的疗效通常都比较差.卡培他滨(希罗达)是美国罗氏公司开发上市的口服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本身无细胞毒性,但在体内通过溶酶的生物活化作用,在肿瘤组织中转化成5-FU发挥抗肿瘤作用.由于正常组织中的胸苷磷酸化酶活性较低,因此,本品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并大限度降低了氟尿嘧啶对正常人体细胞的损害[1,2].本药对经紫杉类或和蒽环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国内外报告仍有20%客观缓解率.我院自2001年~2002年2月间使用卡培拉滨治疗晚期乳腺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万以叶;程楚;黎虹;何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肝动脉埋泵化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目的:探讨肝动脉埋泵灌注化疗对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287例肝癌行根治术后随机分4组,分别埋置肝动脉化疗泵组、门静脉化疗泵组、肝动脉门静脉双埋化疗泵组、对照组(未置泵组).所有泵内化疗2年,并追踪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肝动脉埋泵化疗组患者其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门静脉埋泵化疗组和对照组(P<0.01),与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化疗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肝动脉埋泵化疗能明显提高肝癌根治术后的一、二、三年生存率.结论:肝动脉埋泵化疗能延长肝癌术后的生存期及降低术后复发率.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肝动脉埋泵化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郭剑民;张云利;周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术中放疗对38例贲门腺癌的作用

    目的:研究术中放疗对贲门腺癌的作用.方法:1992年1月~2000年12月,38例各期贲门腺癌患者,年龄75岁以下,进半流食,无手术禁忌证.术中放疗根据病灶情况决定用6MV或9MV-E线照射贲门、食管下段、胃底、胃小弯和肝胃韧带等5个区域.结果:平均随访61个月,平均五年生存率39.4%.结论:贲门腺癌的术中放疗加手术治疗改善和提高了贲门腺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高宗礼;陈海泉;袁克莉;林擎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是对近年来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和肝癌)化学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别评价了有关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进展期肿瘤姑息性化疗的治疗方案、疗效及毒副反应,并初步探讨了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作者:董玲;洪小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房颤的高危因素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房颤的防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1 527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房颤23例.年老、术前心肺功能异常、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式及病程晚期是房颤的高危因素.23例经及时诊治均恢复窦性心律,无此并发症死亡.结论:提高对并发房颤的认识,加强围术期管理,可大大减少此并发症的危险性.

    作者:周汝元;葛圣林;郑小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碘油乳剂经动脉栓塞治疗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碘油乳剂经动脉内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方法: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用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栓塞成功,14例患者栓塞后碘油沉积良好.治疗后14例取得佳疗效.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瘤体平均缩小50%,且未见胆囊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磺油乳剂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简便、并发症少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锦铭;汪志良;刘蓉;曹军;闫丽萍;杨世权;杨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例浆细胞病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浆细胞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环磷酰胺为主的化疗联合国产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大剂量美法仑预处理后回输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6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和1例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m's macroglobulinemia, WM)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 结果:APBSCT后7例患者全部达到完全缓解(CR)或接近CR,无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造血重建(干细胞回输后中性粒细胞ANC恢复至≥0.5×109/L)中位时间为12天,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5×109/L)持续中位时间为7天.其中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16、3及4个月复发,其余4例EFS期分别已达4、7、17及23个月.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APBSCT对浆细胞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进行干细胞动员中使用国产的rhG-CSF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姜华;侯健;傅卫军;袁振刚;张春阳;王东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预防性胸导管结扎后乳糜胸的原因分析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是食管癌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诊断和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为了预防乳糜胸的发生,在手术中对胸导管损伤或怀疑损伤的患者应该常规结扎胸导管.本院从1993年5月~2001年3月期间共行食管癌1 620例,对其中456例(28.1%)术中胸导管损伤或怀疑损伤的患者进行了胸导管结扎,但术后仍有8例患者发生乳糜胸,发生率1.7%.这说明预防性接扎胸导管并不能完全避免术后乳糜胸的发生.为了探讨预防性接扎不成功的原因,提高其疗效,作者分析这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庄翔;肖文光;任光国;陈利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