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化疗的研究进展

董玲;洪小南

关键词:上消化道肿瘤, 化疗, 联合化放疗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近年来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和肝癌)化学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别评价了有关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进展期肿瘤姑息性化疗的治疗方案、疗效及毒副反应,并初步探讨了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国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例浆细胞病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浆细胞病的疗效.方法:采用环磷酰胺为主的化疗联合国产rh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大剂量美法仑预处理后回输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对6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和1例巨球蛋白血症( waldenstrm's macroglobulinemia, WM)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 结果:APBSCT后7例患者全部达到完全缓解(CR)或接近CR,无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造血重建(干细胞回输后中性粒细胞ANC恢复至≥0.5×109/L)中位时间为12天,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5×109/L)持续中位时间为7天.其中3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16、3及4个月复发,其余4例EFS期分别已达4、7、17及23个月.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APBSCT对浆细胞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进行干细胞动员中使用国产的rhG-CSF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姜华;侯健;傅卫军;袁振刚;张春阳;王东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甲状腺恶性淋巴瘤1例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非常罕见,临床上常被漏诊或误诊.我科于1999年7月~2001年10月诊治1例甲状腺恶性淋巴瘤,诊断明确后经化疗和放疗,效果颇佳.

    作者:耿梅;叶正宝;张芬琴;楼谷音;奚文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预防性胸导管结扎后乳糜胸的原因分析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是食管癌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诊断和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为了预防乳糜胸的发生,在手术中对胸导管损伤或怀疑损伤的患者应该常规结扎胸导管.本院从1993年5月~2001年3月期间共行食管癌1 620例,对其中456例(28.1%)术中胸导管损伤或怀疑损伤的患者进行了胸导管结扎,但术后仍有8例患者发生乳糜胸,发生率1.7%.这说明预防性接扎胸导管并不能完全避免术后乳糜胸的发生.为了探讨预防性接扎不成功的原因,提高其疗效,作者分析这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

    作者:庄翔;肖文光;任光国;陈利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托瑞米芬与化疗药物协同抑制肺癌A549细胞生长

    目的:研究托瑞米芬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抑制作用及其与化疗药物联用的协同效应,以期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组药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托瑞米芬能直接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生长,低剂量的托瑞米芬与化疗药物联用后的A值低于单用化疗药物组,其中与VCR、ADM、DDP、VP-16联用后的效果较好.结论:托瑞米芬与部分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对A549细胞系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这可能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张雪艳;李强;刘忠令;韩一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对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作用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20例,用端粒酶PCR-TRAP 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孕激素治疗前、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值分别为0.3636(0~1.11)、0.1134(0~0.556),治疗后子宫内膜腺癌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作用与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降低有关.

    作者:程静新;李庭芳;刘青;刘诚明;周祖钊;潘泽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多步骤发生的疾病,存在多个生物学因子的异常.研究生物学预后因子不仅能发现临床病理学指标不能发现的部分易复发患者,而且有助于实施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本文综述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如Her-2/neu、P53、BRCA1、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esis) 杂合性丢失(LOH)等的新进展.

    作者:张杰;邵志敏;沈镇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治疗37例晚期胰腺癌

    目的:评价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对未经其他治疗的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57例均经手术探查未能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采用介入的方法植入德国贝朗公司的Implantofix药盒,9例经左锁骨下动脉将药盒植入于左胸壁皮下,48例经右股动脉将药盒植入于右下腹股沟部.治疗组首次疗程总量分3次注入吉西他滨3.0 g,氟尿嘧啶3.0 g,白细胞介素-2 600万U.对照组仅不输注吉西他滨.结果:57例介入药盒均植入成功,留置管通畅率达100%,留置管滑脱率为0%,2例老年肥胖女性患者右腹股沟部切口愈合不良而于术后2个月拔除药盒.57例按照胰腺癌患者临床受益反应的评价标准,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20例).本研究主要疗效评估指标(临床受益反应)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效.27.2%的治疗组患者获疼痛程度、止痛剂用量的显著而持久的改善,而对照组为4.8%(P=0.0022).临床受益反应持续时间治疗组18周,对照组13周.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6.25个月,对照组为4.41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5).治疗组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46%、24%和18%,高于对照组的31%、6%和2%.结论:经动脉药盒输注吉西他滨对晚期胰腺癌有明显的缓解疼痛、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并为晚期患者提供了长期动脉内化疗灌注的良好、有效的途径.

    作者:陈世晞;徐卫东;尹国文;席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56例中晚期肝癌

    目的:探讨X射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56例肝脏恶性肿瘤(62个病灶),其中43例为原发性肝癌,13例为转移性肝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治疗,设射野5~7个,治疗次数5~10次,每次间隔1~2天,每次治疗周边剂量4~8 Gy,总剂量DT:30~45 Gy.结果:治疗后1~3个月内根据CT或MRI复查肿瘤退缩情况确定15病灶CR(24%),31个PR(50%),10个NC(16%),6个PD(10%),总有效率(CR+PR)达74%.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副反应小,能为大多数患者所耐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小病灶疗效更好;远期疗效和后期放射损伤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夏炎春;肖作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卡培他滨治疗21例晚期乳腺癌

    紫杉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其他化疗药物的疗效通常都比较差.卡培他滨(希罗达)是美国罗氏公司开发上市的口服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本身无细胞毒性,但在体内通过溶酶的生物活化作用,在肿瘤组织中转化成5-FU发挥抗肿瘤作用.由于正常组织中的胸苷磷酸化酶活性较低,因此,本品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并大限度降低了氟尿嘧啶对正常人体细胞的损害[1,2].本药对经紫杉类或和蒽环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国内外报告仍有20%客观缓解率.我院自2001年~2002年2月间使用卡培拉滨治疗晚期乳腺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万以叶;程楚;黎虹;何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20例含顺铂化疗诱发的贫血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肿瘤化疗诱发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的方法将41例肿瘤伴化疗诱发贫血的患者分为EPO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EPO 150 u/(kg*次),5次/周,皮下注射,连续用药8周,并于用药后1周开始加用铁剂速力菲100 mg口服,3次/d .对照组不给予EPO,其他治疗同治疗组.观察EPO对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副反应.结果:①治疗组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平均提高23.0 g/L,而对照组反而下降10.7 g/L(P<0.001),治疗组生活质量KPS评分治疗后平均提高6.50,而对照组反而下降9.30(P<0.001) 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输血率和输血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副反应少,耐受性好.结论:rHuEPO对肿瘤化疗诱发贫血是一个安全有效的用药,不仅能提高Hb水平,而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应用.

    作者:宋国红;刘淑俊;邸立军;聂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902例甲状腺单发结节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发结节中恶性肿瘤的概率、临床风险因素和诊治,以及B超、CT、FNA等其他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地位.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8年3月~2001年5月3年期间经手术治疗单发性甲状腺结节902例.结合B超、CT、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进行临床分析,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单发性甲状腺结节好发于年龄20~50岁中青年女性;男性恶性肿瘤的比率比女性要高(P<0.05);大于50岁的男性,甲状腺单发结节恶性比率明显增加(P<0.01);触诊结节的质地能大致区分良恶性.B超能区分甲状腺结节囊实性,对甲状腺癌的诊断符合率80.1%;CT对甲状腺包膜外侵、周围淋巴结是否钙化有鉴别意义;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6.6%,能区分病理类型.冷冻病理切片会诊能区别病理类型,诊断符合率达97.1%.结论:性别、年龄、结节的质地,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为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因素.B超检查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CT检查对术前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意义,而细胞学穿刺检查可作为术前怀疑恶性结节的定性诊断.

    作者:黄辉;嵇庆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房颤的高危因素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房颤的防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1 527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房颤23例.年老、术前心肺功能异常、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式及病程晚期是房颤的高危因素.23例经及时诊治均恢复窦性心律,无此并发症死亡.结论:提高对并发房颤的认识,加强围术期管理,可大大减少此并发症的危险性.

    作者:周汝元;葛圣林;郑小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在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人是肺癌的高发人群.超过一半的肺癌患者诊断时大于60岁,30%的患者年龄大于70岁.且80%为非小细胞肺癌[1].由于高龄及基础疾病多,往往使治疗非常棘手.吉西他滨(健择,GEM)以其较好的疗效、较低的毒副反应而适合高龄患者的治疗.我科于1999年6月~2001年5月用GP[GEM+顺铂(DDP)]方案治疗70岁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24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吕培中;邹春英;黄普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异环磷酰胺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3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我们于1998年10月~2002年1月,用异环磷酰胺(IFO)联合长春瑞滨(NVB)、顺铂(DDP)组成的INP方案治疗32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并同期用环磷酰胺(CTX)、多柔比星(阿霉素,ADM)、顺铂(DDP)组成的CAP方案治疗30例Ⅲb~Ⅳ期NSCLC,进行对照研究.

    作者:邓世权;兰世华;任小勇;晏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肿瘤复发和转移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2例肺癌组织中MVD和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0%;VEGF阳性表达组的肺癌组织平均MVD为(45.68±9.23)/每高倍视野,而阴性表达组的MVD为(34.58±10.22)/每高倍视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复发和转移呈正相关(P<0.01),与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VEGF能促进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成,因而在肺癌的复发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VEGF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惠忠;张华;熊利华;龙勤;李海刚;沈溪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肝动脉埋泵化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作用

    目的:探讨肝动脉埋泵灌注化疗对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287例肝癌行根治术后随机分4组,分别埋置肝动脉化疗泵组、门静脉化疗泵组、肝动脉门静脉双埋化疗泵组、对照组(未置泵组).所有泵内化疗2年,并追踪观察其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肝动脉埋泵化疗组患者其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门静脉埋泵化疗组和对照组(P<0.01),与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化疗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肝动脉埋泵化疗能明显提高肝癌根治术后的一、二、三年生存率.结论:肝动脉埋泵化疗能延长肝癌术后的生存期及降低术后复发率.经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肝动脉埋泵化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郭剑民;张云利;周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细胞粘附分子CD15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意义

    细胞粘附分子是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类粘附物质的总称,与肿瘤侵袭、转移等预后指标有关[1].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CD15在134例甲状腺癌各组织类型中的表达,以阐述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同时还对比了甲状腺癌发病在浙中南地区的山区与沿海地区的差别性.

    作者:叶民;周涛;干灵红;陈汉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术中放疗对38例贲门腺癌的作用

    目的:研究术中放疗对贲门腺癌的作用.方法:1992年1月~2000年12月,38例各期贲门腺癌患者,年龄75岁以下,进半流食,无手术禁忌证.术中放疗根据病灶情况决定用6MV或9MV-E线照射贲门、食管下段、胃底、胃小弯和肝胃韧带等5个区域.结果:平均随访61个月,平均五年生存率39.4%.结论:贲门腺癌的术中放疗加手术治疗改善和提高了贲门腺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高宗礼;陈海泉;袁克莉;林擎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D44v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目的:研究CD44v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女性浸润性导管癌石蜡组织CD44v6的表达.结果:CD44v6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6%.CD44v6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D44v6低表达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82.76%,78.37%,而CD44v6高表达的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64.1%、49.88%,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5).结论:CD44v6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作为有意义的预后指标指导临床.

    作者:石林祥;童孩宝;李晴;徐蕾;奚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长春瑞滨加奥沙利铂治疗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联合化疗是目前治疗中晚期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以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联合化疗的疗效不尽人意,寻找有效的化疗药物和更合理的化疗方案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2000年5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国产长春瑞滨联合国产奥沙利铂治疗晚期(Ⅲ~Ⅳ期)NSCLC 20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彭大为;刘英平;陈晓霞;王美清;林志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癌症杂志

中国癌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