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壮飞;肖耀军;黄泽海;陈彤;秦自科;郑少斌
目的:探讨紫花牡荆素对人胰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0、10、20、30和40 μmol/L紫花牡荆素处理24、48和72 h后,胰腺癌Miapaca-2和Panc1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克隆形成实验、FCM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0、10、20和30 μmol/L紫花牡荆素对胰腺癌Miapaca-2和Panc1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凋亡及剪切型caspase-3、剪切型caspase-9、剪切型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PI3K)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PK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0、20、30和40 μmol/L紫花牡荆素可明显抑制胰腺癌Miapaca-2和Panc1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值均<0.05).紫花牡荆素对Miapaca-2和Panc1细胞的克隆形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值均<0.01),且能促进Miapaca-2和Panc1细胞的凋亡(P值均<0.05).经紫花牡荆素处理后,Miapaca-2和Panc1细胞中剪切型caspase-3、剪切型caspase-9和剪切型PAR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值均<0.05),而p-PI3K和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值均<0.01).结论:紫花牡荆素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紫花牡荆素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黄灵;顾钧;陆建华;刘颖斌;王卫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对膀胱肿瘤干细胞增殖及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核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结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andem-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小鼠膀胱癌MB49细胞与MB49膀胱癌干细胞(MB49 bladder cancer stem cells,MCSCs)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将靶向RIPK1基因的特异性siRNA转染至MCSCs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RIPK1 mRNA和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RIPK1 siRNA对MCSCs增殖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观察RIPK1 siRNA对MCSCs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筛选出MB49细胞与MCSCs间差异表达蛋白共65个,其中29个蛋白在MCSCs中的表达水平上调,36个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MCSCs中RIPK1蛋白表达水平是MB49细胞的4.99倍.RIPK1 siRNA转染组MCSCs中RIP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值均<0.05),并且RIPK1 siRNA转染组MCSCs的体外增殖和体内成瘤能力均受到抑制(P值均< 0.05).结论:膀胱肿瘤干细胞中RIPK1的表达与膀胱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体内成瘤有关.
作者:王春燕;周璇;聂庆文;黄大雄;肖炜强;刘石勇;朱永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为提高该人群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食管癌特异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Esophageal,FACT-E)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人群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分析社会人口学、临床特征及治疗阶段等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生活质量标化FACT-E平均得分为(70.82±1.33)分,其中通用部分标化平均得分为(71.58±1.40)分,食管癌特异性部分标化平均得分为(69.62±1.54)分.肿瘤分期、治疗方案和治疗阶段对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患者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对于不同的治疗方式,单独放疗的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高,手术联合化疗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单独手术治疗的患者(P值均<0.05);在不同治疗阶段中,主体治疗基本结束后的患者生活质量差(P<0.05).结论:实施早诊早治有利于改善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人群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应纳入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之一.
作者:程萱;丁晗玥;杨玉洁;邱五七;董佩;严晓玲;毛阿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筛选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并探讨其在肾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技术筛选15例ccRCC及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蛋白质印迹法在45例ccRCC及癌旁组织中检测筛选获得的差异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52例ccRCC和40例癌旁组织中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与cc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联合质谱技术筛选结果显示,ccRCC与其癌旁组织中过氧化物酶4(peroxiredoxin 4,PRDX4)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明显,与癌旁组织相比,PRDX4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癌旁组织中PRDX4蛋白的表达水平是其在癌组织中的3.979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提示,PRDX4在ccRCC中的表达水平较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12.810,P<0.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PRDX4在ccR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6.8% (56/152),较癌旁组织的87.5% (35/40)明显降低(x2=32.594,P<0.001);PRDX4与ccRCC病理分级(x2=6.802,P=0.033)和远处转移(x2=3.925,P=0.048)有关,且与病理分级(γ=-0.211,P=0.009)及远处转移(γ=-0.161,P=0.048)呈负相关.PRDX4的表达与性别、年龄、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复发无关(P值均> 0.05).PRDX4表达阳性组和表达阴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3%和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结论:PRDX4作为ccRCC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了肾癌的发生和发展,其表达下调与ccRCC恶性程度增高相关.
作者:陈壮飞;肖耀军;黄泽海;陈彤;秦自科;郑少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沉默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4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4,RIPK4)基因表达对增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特异性针对RIPK4基因的siRNA转入骨肉瘤MG-63细胞(RIPK4-siRNA转染组),以转染阴性对照-siRNA (negative control-siRNA,NC-siRNA)作为阴性对照组,同时设仅用人重组TNF-α处理MG-63细胞的阳性对照组以及RIPK4-siRNA转染MG-63细胞后再行TNF-α处理组.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法检测MG-63细胞的增殖情况;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MG-63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骨肉瘤MG-63细胞RIPK4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xL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RIPK4-siRNA转染MG-63细胞后,RIPK4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RIPK4-siRNA转染组、NC-siRNA转染组、TNF-α阳性对照组和RIPK4-siRNA转染+TNF-α组细胞的EdU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39.6%、43.3%和16.7%,RIPK4-siRNA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较NC-siRNA转染组明显降低(P<0.05),RIPK4-siRNA转染+TNF-α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较RIPK4-siRNA转染组和TNF-α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RIPK4-siRNA转染组发生凋亡的细胞数较NC-siRNA转染组增多(P<0.05),RIPK4-siRNA转染组+TNF-α组发生凋亡的细胞数较RIPK4-siRNA转染组和TNF-α阳性对照组明显增多(P值均<0.05).与NC-siRNA转染组相比,RIPK4-siRNA转染组中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而Bcl-xL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IPK4-siRNA转染组+TNF-α组中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较RIPK4-siRNA转染组和TNF-α阳性对照组明显上调,而Bcl-xL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沉默RIPK4基因表达可诱导骨肉瘤MG-63细胞发生凋亡,并且可以增强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
作者:蒲彦川;封昱辰;王建澍;王兴文;移志刚;许伟元;王栓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微RNA-107(microRNA-107,miR-107)表达对尤文肉瘤细胞增殖和体外拟态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尤文肉瘤细胞中miR-107的表达水平.将人工合成的miR-107模拟物片段(miR-107 mimic)转染至尤文肉瘤RD-ES和SK-ES-1细胞中,同时设置转染无关片段的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染后尤文肉瘤细胞中miR-107表达的恢复情况.然后,分别采用CCK-8法和基质胶血管生成拟态实验检测miR-107高表达对尤文肉瘤细胞增殖及血管拟态形成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β(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β,HIF-1β)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人间充质干细胞相比,miR-107在尤文肉瘤RD-ES和SK-ES-1细胞中呈低表达(P值均< 0.01).转染miR-107 mimic后,尤文肉瘤RD-ES及SK-ES-1细胞中miR-107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1).miR-107过表达后,RD-ES及SK-ES-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值均< 0.05),体外血管拟态形成也被明显抑制(P值均<0.05),而且细胞中HIF-1β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值均<0.01).结论:miR-107在尤文肉瘤细胞中低表达.miR-107过表达能够抑制尤文肉瘤细胞的增殖及体外拟态血管形成,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靶向调控HIF-1β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陈佳骏;周新;肖前仁;王滕羽;李云云;张中卒;邵高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结直肠癌的增殖、进展和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转变过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EGFR2, HER2)和叉头框M1(forkhead box M1,OXM1)均为原癌基因,这2种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细胞的代谢、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且FOXM1可能为HER2调控的下游位点.二者在结直肠癌中均存在高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具有相关性,因此HER2与FOXM1可能在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评估和预后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有望成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新的作用靶点.本文旨在对HER2和FOXM1的作用机制、在结直肠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二者作用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作者:陆明;胡孔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中药龙葵碱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DR多药耐药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质量浓度(5~40 μg/mL)的龙葵碱单独或联合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作用K562/ADR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龙葵碱的细胞毒性及对DOX的增敏作用;FCM法检测细胞内DOX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1,MRP1)、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和磷酸化JNK (phosphorylated JNK,p-JNK)的表达变化.结果:无毒剂量(5和10 μg/mL)的龙葵碱可明显增强DOX对K562/ADR细胞的毒性(P值均<0.05),而且明显提高细胞内DOX的平均荧光强度(P值均< 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经5和10 μg/mL的龙葵碱处理后,K562/ADR细胞中MRP1和p-JNK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值均<0.05).结论:龙葵碱在体外可有效逆转K562/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阻滞JNK信号通路并下调MRP1表达有关.
作者:朱聪;贾秀红;伊英杰;李有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沉默中期因子(midkine,MK)基因表达后人肝癌氟尿嘧啶(fluorouracil,Fu)耐药细胞株Bel/Fu对5-Fu敏感性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法将MK-siRNA转入Bel/Fu细胞,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K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MK-siRNA联合5-Fu处理后,分别采用MTT及FCM法检测肝癌Bel/Fu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和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MK-siRNA转入Bel/Fu细胞后,M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值均< 0.05).MK-siRNA转染组5-Fu对Bel/Fu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472±21)μg/mL,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2 035±34) μg/mL (P<0.05);细胞凋亡率为(32.10±3.61)%,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7.90±0.91)%(P<0.01);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p-PI3K、p-AKT、NF-κB、Bcl-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值均<0.05),而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siRNA沉默MK基因表达后可增强肝癌Bel/Fu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相关.
作者:徐杰伟;慎华平;邱建;魏云海;王雁;严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2,3',4,5'-四甲氧基二苯乙烯(2,3',4,5'-tetramethoxystilbene,TMS)对子宫内膜癌异种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建立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的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TMS组及对照组:TMS组皮下注射10 mg·kg-1·d-1的TMS,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的食用橄榄油.用药后测量肿瘤体积和质量,以及裸鼠体质量和各脏器湿重;HE染色法检测裸鼠体内各实质脏器的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1B1 (cytochrome P4501B1,CYP1B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及磷酸化ERK (phospho-ERK,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皮下注射TMS后,裸鼠体内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体积(P<0.001)和质量(P=0.03)均明显降低,而裸鼠的饮食、行为、精神状态、大小便和体质量(P=0.275)变化不明显.两组血清中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 0.05),而且各组裸鼠体内各脏器组织形态均未发现明显病变.移植瘤组织中CYP1B1、ERK和p-ERK蛋白的表达均为弱阳性.结论:TMS对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荷瘤动物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晓明;赵焕焕;李俊玉;张雪娇;卢杰红;李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18例结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确定LMR预测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佳截断值(cut-off value),将患者分为低LMR组和高LMR组.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组间生存率进行比较,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直肠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前LMR预测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佳截断值为4.7,由此将入组患者分为2组,即高LMR组(LMR>4.7)和低LMR组(LMR≤4.7).2组患者的T分期和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高LMR组和低LMR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2%和48.6% (P=0.008).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临床分期、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和术前LMR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相关(P值均<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临床分期和术前LMR均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 0.05).结论:术前LMR≤4.7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较差.术前LMR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周超;闫军浩;唐坚;崔喆;王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微RNA(microRNA,miRNA,miR)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miR-138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miR-138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和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下调miR-138表达可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上调miR-138表达可发挥抑癌作用,并且可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miR-138有望作为肿瘤预后的判断标志及治疗靶点.
作者:程鸣佳;储沨婷;沈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基因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介入治疗之后又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模式.肿瘤基因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恰当载体.腺病毒被广泛用作基因治疗载体.基因工程改造后的溶瘤腺病毒具有肿瘤细胞特异性复制能力,在溶解被感染细胞的同时,还能高效表达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策略.静脉递送对晚期转移肿瘤的治疗有重要作用,但以往的溶瘤腺病毒载体在体内递送局限于局部瘤内注射.由于溶瘤腺病毒在全身给药时存在肝内非特异性聚集和宿主免疫反应,而非病毒载体具有生物安全性好和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将有助于溶瘤腺病毒的静脉递送.本文就近年来针对溶瘤腺病毒静脉递送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策略进行综述,重点阐述溶瘤腺病毒载体及非病毒载体联合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健华;孙颖;段友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颅内巨淋巴结增生(又名Castleman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9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颅内混合型巨淋巴结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Castleman病”“颅内”“中枢神经系统”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以“Castleman”“Intracranial”“central nervous system”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Ovid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1980年1月1日-2017年1月31日.结果:1例32岁女性患者因头痛1个月入院.CT检查显示右侧颞顶部可见边界清晰但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右侧颞顶叶见大片水肿区域.实验室检查提示贫血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经手术完整切除颅内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为右侧颞顶部混合型巨淋巴结增生.3个月后复查颅脑MRI,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征象.文献检索共获得17篇相关文献,包含20例颅内巨淋巴结增生病例.包含本病例在内的21例颅内巨淋巴结增生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为47岁(范围:8~82岁).颅内巨淋巴结增生均发生于硬脑膜或软脑膜,主要位于大脑凸面和大脑镰旁;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和头痛;影像学表现为脑表面可见边界清晰的肿块,并伴病灶周围水肿,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均匀强化.结论:颅内巨淋巴结增生极为罕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陈健聪;吴锡平;肖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近年来,超重和肥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已被证实超重和肥胖不仅与心脏病、2型糖尿病等有关,而且与多种癌症(如乳腺癌、肾癌、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生和预后相关.超重和肥胖患者主要通过脂肪细胞与肿瘤细胞的交互作用以及分泌相关因子(如脂肪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促血管生成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和作为能量储存库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本文综述超重和肥胖诱发癌症发生的机制的新进展及其对癌症发生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曹达龙;叶定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