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G试验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黄淑芬

关键词:深部真菌感染, G试验, 真菌培养, (1-3)-β-D 葡葡聚糖, 早期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 G 试验与体液真菌培养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G 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2月进行 G 试验的住院患者887例,86例同时留取血液、脑脊液、胸腔或腹腔引流液等体液标本做真菌培养。观察 G 试验和真菌培养的符合率。结果在887例患者中 G 试验阳性标本146份,阳性率16.46%。标本阳性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为老干部科、呼吸重症监护室、血液内科。在同时做体液真菌培养的86例患者中 G 试验阳性符合率80.00%;阴性符合率85.19%。结论 G 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抗 T 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2012年收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2例,应用抗 T 细胞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对患者进行了5~12个月的随访,总有效率为80.77%(42/52)。结论对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来说,应用抗 T 细胞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副作用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彭海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塞来昔布体外药物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体外实验效应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索其体外药物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利用MTT 比色法测定塞来昔布对多种细胞系、药物作用不同时间以及与细胞短时间接触后产生的抑制率;通过测定血红蛋白的吸光度来反应不同条件下药物引起的溶血作用;观察不同培养基血清浓度、药物配置后放置不同时间、超声及滤膜过滤等物理处理方式对药物体外作用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基条件下,塞来昔布可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系及正常细胞系的生长,药物的这种作用在与药物短暂接触后即会产生,且药物抑制作用会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较高浓度药物可在短时间内引起红细胞胞膜破裂,这种作用可在4℃的环境下中止,恢复温度后红细胞再次破裂;培养基中血清浓度、药物配置后放置时间以及超声和滤膜过滤等因素均可明显影响药物的体外抑制作用。结论培养基中未溶解的游离形态药物是塞来昔布体外效应的作用主体,其通过快速黏附于细胞膜系统而产生一系列特殊的实验现象,故可影响药物游离形式的方式均可明显影响药物的体外效应。

    作者:王晓朋;刘雨潇;赵明;傅相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社区医院氧气湿化瓶除垢新方法

    社区医院是基层的医疗专业组织,管辖辖区内卫生所,直接面对群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综合医院一次性的吸氧宝(或湿化瓶)不同,只有原始的吸氧设备,仍需护理人员自己处理多次使用的湿化瓶,其中湿化瓶除垢是一个难题,通过多次临床试验,总结除垢的新方法如下。

    作者:陈秋莲;孙亚东;王庆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桡动脉血采集进针方法的对比分析

    临床经常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氧合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患者有无缺 O2和 CO2潴留的可靠方法。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均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护士接触到动脉血采集也相应增加。临床采集动脉血气分析血标本主要从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而桡动脉为体表暴露部位,位置表浅故进针角度小,贴近桡骨而易压迫止血及观察出血情况,采血方便,因其对患者的损失较小,适于反复多次采,故而桡动脉采血在工作中较为常见。我科于2011年10月-2012年11月采用40度角进针采集动脉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11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医院心律失常患者116例,予胺碘酮负荷量静脉滴注,并酌情调整用药量,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116例患者经胺碘酮治疗2周后,显效:73例(62.9%);有效:34例(29.3%);无效9例(7.8%);恶化:0例。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胺碘酮对多种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佩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医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期研究合理用药方案,加强合理用药。方法选取医院呼吸内科185例住院患者病历,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情况。结果呼吸内科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60例(86.5%),共8类20种,其中以二联药物使用居多为96例(60.0%),单联用药56例(35.0%),三联药物有8例(5.0%)。结论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较为频繁,需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提倡合理用药。

    作者:崔莉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小板假性减少1例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有10~30万个血小板,而针对因不同检查仪器与方法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情况,现对我院救治的血小板假性减少1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兆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肘静脉留置针与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肘静脉留置针与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方法1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前臂肘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行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2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87.14%(61/70),对照组的为85.71%(60/7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4.29%(10/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7%(2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留置时间、舒适度及置管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前臂肘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输液通道畅通良好、液体流速快、导管不易脱出、液体不易渗漏、置管保留时间长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优于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甘锦霞;曹胡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宜都市药品不良反应224例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宜都市3年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224例 ADR 报告,对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ADR 报告中,以≥3种药物联合使用发生 ADR 的比例高,占60.3%;静脉滴注易导致 ADR,占总例数85.3%;抗感染药的 ADR 居首位,占43.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1.5%。结论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患者过敏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 ADR 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戈复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心理社会因素对骨科卧床患者压疮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和社会因素对骨科卧床患者压疮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骨科卧床患者500例,根据心理与社会因素评分分为高分组97例和低分组403例,采用自制心理与社会因素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压疮发生率。结果高分组和低分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卧床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期间高分组压疮发生率为3.09%(3/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8%(37/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负性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骨科卧床患者压疮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针刺联合推拿并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二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26例,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2组均以15d 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VAS 评分平均值在治疗前分别为7.65±0.19、7.57±0.24,治疗后分别为1.73±0.23、2.88±0.19,2组均有显著疗效,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 WOMAC量表评分,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彦峰;沈明球;王新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病区护理安全规范化管理

    护理安全是医院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因此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3],是护理管理的重点。为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我科自2011年1月对护理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入院24h 内动脉血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NC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纳入标准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 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 NICU为研究起点,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及低灌注情况;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依乳酸水平分为正常乳酸组、高乳酸组、乳酸中毒组。比较各组间的血乳酸水平和 pH 差异及氧分压、低灌注状态、病死率、住院时间及疾病分布状态。结果危重新生儿131例(NCIS 评分﹤70分125例,符合单项评分标准6例),其中男73例,女58例。平均日龄(4.1±3.1)d,胎龄28~42(35.5±3.3)周;出生体质量1010~4300(2145±926)g;乳酸中毒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及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酸中毒组出现低灌注状态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和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乳酸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作者:曾立军;刘卫东;戴怡蘅;邵巧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 Hp 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三联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方案,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Hp 根除率分别为97.7%、8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治疗 Hp 阳性十二指肠溃疡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埃索美拉唑三联起效更快。

    作者:张咏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复杂性尿路结石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7月采用 HK-108A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1209例,其中复杂性尿路结石576例(47.6%)。针对复杂性尿路结石的不同特点,对我院576例患者灵活应用 ESWL,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龙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促进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317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疗效观察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2013年各年度临床科室提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疗效观察表数量逐年递减;提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疗效观察表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血液科、肿瘤科及呼吸科。结论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相关制度及规定严格监管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王姝;李青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术式选择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研究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与经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治疗青光眼后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83例(87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Ⅰ组42例(44眼)和Ⅱ组41例(43眼),Ⅰ组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Ⅱ组采用经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眼压水平、角膜内皮计数、术中术后并发症,评价2种术式临床效果。结果Ⅰ组患者视力恢复率为63.64%,Ⅱ组患者视力恢复率为60.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术后出现眼压过高症状4眼,Ⅱ组术后出现眼压过高6眼,经治疗后均可恢复正常;2组患者经治疗后角膜内皮计数指标均得到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无显著差异。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和颞侧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均为临床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式,应根据患者眼部情况以及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妙贞;陈丽婵;甄淑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克霉唑泡沫剂中克霉唑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复方克霉唑泡沫剂中克霉唑的含量。方法采用岛津 VP-ODS 柱(250mm ×4.6mm,5μm),以甲醇及0.05mol/ L 磷酸氢二钾溶(70:30)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 min,检测波长为215nm,柱温35℃。结果克霉唑进浓度在0.01025~0.1025mg/ ml 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1),高中低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100.8%和97.8%(n =9)。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准确,适用于复方克霉唑泡沫剂的含量测定。

    作者:杨蓉;罗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滴眼液在细菌性结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8例细菌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1例,观察组给予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用药7d 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7d 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高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替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效果优于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轻,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作者:刘吉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和奥扎格雷钠治疗,疗程均为14d,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52.3%和93.2%,高于对照组的29.6%和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白俊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