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华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治疗和2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UA患者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均实施 UA 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 d;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 d。观察2组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2~36个月,观察组 UA 复发次数少,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20mg/ d 阿托伐他汀比常规剂量10mg/ d 有较好且安全的疗效。
作者:陈森荣;曾令锋;赵国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单药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硝唑治疗,对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方法,对我国治疗慢性胃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胜利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诊治体会和临床认识。方法新生儿衣原体肺炎患儿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且程度较轻。对照组胃肠道反应较重,且针头处局部刺激症状重。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红霉素,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姣珍;宋红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入院24h 内动脉血乳酸检测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 NC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纳入标准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 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 NICU为研究起点,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及低灌注情况;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依乳酸水平分为正常乳酸组、高乳酸组、乳酸中毒组。比较各组间的血乳酸水平和 pH 差异及氧分压、低灌注状态、病死率、住院时间及疾病分布状态。结果危重新生儿131例(NCIS 评分﹤70分125例,符合单项评分标准6例),其中男73例,女58例。平均日龄(4.1±3.1)d,胎龄28~42(35.5±3.3)周;出生体质量1010~4300(2145±926)g;乳酸中毒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及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酸中毒组出现低灌注状态明显高于高乳酸组和正常乳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乳酸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作者:曾立军;刘卫东;戴怡蘅;邵巧仪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 G 试验与体液真菌培养结果的相关性,探讨 G 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统计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12月进行 G 试验的住院患者887例,86例同时留取血液、脑脊液、胸腔或腹腔引流液等体液标本做真菌培养。观察 G 试验和真菌培养的符合率。结果在887例患者中 G 试验阳性标本146份,阳性率16.46%。标本阳性率居前三位的科室为老干部科、呼吸重症监护室、血液内科。在同时做体液真菌培养的86例患者中 G 试验阳性符合率80.00%;阴性符合率85.19%。结论 G 试验在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淑芬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护理安全是医院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因此护理安全是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3],是护理管理的重点。为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我科自2011年1月对护理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心理和社会因素对骨科卧床患者压疮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骨科卧床患者500例,根据心理与社会因素评分分为高分组97例和低分组403例,采用自制心理与社会因素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压疮发生率。结果高分组和低分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卧床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期间高分组压疮发生率为3.09%(3/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8%(37/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负性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骨科卧床患者压疮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作者:王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患者在原有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异常的基础上,由于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的疾病。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严重的一种,也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是在第1次出血后,再次或者多次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病,再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效果较差,多数患者术后不能自理。所以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也是目前临床高血压脑出血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我院2010-2013年共收治脑出血患者98例,其中有24例再出血,笔者结合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秦本炅;王英;邓玉冉;房德永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患者集中的场所。混乱、嘈杂的环境给分诊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分诊是患者来院的第一站,是护理服务的前沿,分诊及时与否,不仅涉及患者能否得到快速的诊治,也直接反映了医院的水平与面貌。如果分诊失误,可增加患者的诊治时间及痛苦,导致医患纠纷,甚至延误患者佳抢救时间,危及生命。笔者总结门诊分诊工作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社区医院是基层的医疗专业组织,管辖辖区内卫生所,直接面对群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综合医院一次性的吸氧宝(或湿化瓶)不同,只有原始的吸氧设备,仍需护理人员自己处理多次使用的湿化瓶,其中湿化瓶除垢是一个难题,通过多次临床试验,总结除垢的新方法如下。
作者:陈秋莲;孙亚东;王庆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于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并采用了动态血压检测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监测,对比治疗前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舒张压、收缩压、24h 平均舒张压、24h 平均收缩压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血压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并且其还表现了很大的峰比降压谷以及降低的血压变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娅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咳嗽患儿11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医院就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8例作为对照组,2组进行 MP-IgM 抗体检测,比较2组 MP-IgM 抗体阳性率,对 MP 感染患儿进行对应治疗。结果观察组 MP-IgM抗体阳性患儿63例(54.78%),高于对照组的18例(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63例 MP 感染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抗感染,76.19%(48/63)的患儿均在2周内咳嗽明显减少,93.65%(59/63)的患儿咳嗽1个月内消失。结论 MP 感染与小儿慢性咳嗽关系密切,在对慢性咳嗽患儿寻找病因时,应常规进行 MP-IgM检测。对于确诊 MP 感染患儿治疗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治疗为佳。
作者:杨顺海;贾立培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抗肿瘤机理的深入研究,使化疗中的联合用药在抗瘤治疗上取得新的进展。目前临床上应用≥2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是提高抗肿瘤疗效的有效途径,单一的药物化疗以及单一的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并不满意,而在联合化疗方案中,≥2种化疗药物的给药时序不同,所产生的抗肿瘤效果往往有很大的区别。
作者:刘燕湘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手术和金属钛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止血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具有止血速度快、效率高、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罗浏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 Hp 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埃索美拉唑三联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方案,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Hp 根除率分别为97.7%、8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治疗 Hp 阳性十二指肠溃疡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埃索美拉唑三联起效更快。
作者:张咏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环形电切术(LEEP)后随访中联合检测鳞状上皮癌抗原(SCC)、组织多肽抗原(TP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K-19)对预测 CIN 癌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70例 LEEP 患者于术后随访中联合检测 SCC、TPA、CA-125和 CK-19,并行阴道镜或直视下取宫颈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癌变的金标准,计算2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170例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癌变27例。SCC、TPA、CA-125和 CK-19四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即检出率)、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病理学检查检出率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CC、TPA、CA-125和 CK-19联合检测可较为敏感地预测 CIN 患者 LEEP 术后癌变。
作者:王晓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医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干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干预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中医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兆全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外伤所致颞骨骨折合并鼓室积血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往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不显著,并有遗留中耳炎或鼓室粘连可能。对2008年10月-2012年8月我科共收治的颞骨骨折合并鼓室积血患者26例,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并鼓室冲洗的新方法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波;范永强;刘伟;张艳灵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校医院的发展环境也发生着转变。本文就当前高校校医院发展的环境改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高校校医院只有发展、维护好现有的保障基本医疗、疾病防控、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尽快建立起与国家医疗改革同步发展的高校医疗体系,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万玲玲;黄友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自2005年9月,我国自行成功开发间苯三酚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得到广泛的认可,解痉效果明显,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成为治疗痉挛性疼痛的首选药物,并且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现对间苯三酚在妇产科各类疾病中应用临床效果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黎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