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梅;张洁;李建玲;姚爱敏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2月-2012年2月于本院儿科就诊的10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孟鲁斯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48/50)高于对照组的76%(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前后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积( FEV1)及 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1/F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孟鲁斯特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效果显著。
作者:欧阳春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究分析户外重症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62例户外重症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62例户外重症创伤患者采取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抢救成功率为96.8%(60/62)。结论户外重症创伤患者病情比较危急,为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率,护理人员要严格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加强患者现场救护以及中途的监护和运送。
作者:唐素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前后本系统168名离休老干部用药情况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南京军区司令部系统内5个干休所全体离休干部168名,对其进行加强用药知识宣传、加强用药监督指导、加强药品配发的把控等综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1)用药习惯不当。(2)联合用药不当。(3)用药时间不当。(4)药物选用不当。(5)重复用药。(6)无指征用药。综合干预后不合理用药情况较干预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干部均患多种疾病,少的3种,多的14种,平均每人患6种。老干部每人少用药3种药,多用21种药,平均用8种药。结论针对老干部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保健知识宣传、监督指导和配药把关等综合干预措施十分必要。
作者:张强;朱海娟;刘利;徐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对妇产科术后疼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施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 )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VAS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艳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2012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58例。对照组应用氨茶碱治疗,治疗组应用多索茶碱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aO2升幅与PaCO2的降幅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黄誉;刘祁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扎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湖南省怀化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3月-2013年1月内科住院及门诊患儿8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的基础上加用白三烯拮抗剂扎鲁司特;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37/41),高于对照组的74.4%(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预)、峰值呼气流速(PEF)(实/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1(实/预)、PEF(实/预)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在行肺功能检查过程中,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3例配合不满意,未能完成相关检查。结论扎鲁司特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运用改善哮喘患儿临床效果及肺功能的效果较单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更具优势,并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谌洪飞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开展经尿道电切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4%(4/51),低于对照组的27.45%(1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的膀胱肿瘤患者在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付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61岁者所占比例高,为32.4%,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氧氟沙星所占比例高,其次为环丙沙星、加替沙星;静脉注射给药例数比口服给药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应进一步加深对氟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合理用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吴琼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认知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戒烟效果的影响。方法2010-2012年在或曾在本院住院并且诊断为COPD的老年吸烟患者3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85例,各组再按照文化程度差异分为小学及以下组、中学组、专科及以上三组,干预组予认知疗法+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予药物治疗,入组1年后对两组患者戒烟成功率及焦虑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干预组4例失访,3例死亡;对照组6例失访,4例死亡。小学及以下戒烟成功率低于中学、专科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组时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60.50±1.25)分,对照组 SAS 评分(60.64±1.3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1年后干预组SAS评分(50.85±1.16)分,对照组(60.79±1.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认知疗法可有效增加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COPD患者的戒烟成功率。
作者:李新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是常见的妇科疾患之一,易受心理、精神等因素影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避孕药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易产生消化道溃疡、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且疗效难以持久。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此外,经期预防保健对疾病的治疗也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沈丽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闭式负压持续引流在乳腺脓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11月于本院普外科就诊的乳腺脓肿患者46例,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小切口闭式负压持续引流,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引流。结果治疗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分数及手术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闭式负压持续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疗效显著,是患者较为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振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癌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122例癌症癌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重度、中度疼痛率均低于对照组,轻度疼痛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癌症癌痛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癌痛程度。
作者:何志慧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人工流产潜在的各种危险以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人工流产的25例孕妇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孕妇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观察和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孕妇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1例孕妇存在残留,行清宫术后,恢复正常。手术进行过程中3例孕妇存在大量出血现象,经对症治疗后,孕妇病情获得改善,终均康复出院。结论瘢痕子宫妊娠具有一定的流产难度,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及早使孕妇确诊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在B超引导下对孕妇进行人工流产术,能够降低漏吸以及子宫穿孔的发生率。
作者:黄淑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血塞通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122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认知康复护理及早期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治疗效果,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表( LOTCA)评价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同时分析两组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41.0%,高于对照组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除注意力及专注力外,观察组的LOTCA总分及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得分为(3.02±1.27)分,高于对照组的(2.25±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血塞通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同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康复治疗依从性。
作者:朱丽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月脑梗死患者108例,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51/54),高于对照组的83.3%(4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丁苯酞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逆转其继发性的脑功能损伤,并且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江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出现差错的原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门诊药房出现调配差错的处方98份,总结出错原因,然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结果98份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为:医生开具的处方差错、发药数量差错、用法用量差错、剂量剂型差错、药物名称差错等。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必须加强针对性管理,规范处方调配流程,并且不断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差错的发生。
作者:胡世林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多种措施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和效果。结果显效23例,好转4例,无效2例,死亡1例,治疗总有效率90%;且随访无患儿出现病情反复和死亡。结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多种措施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换如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52.5%、25.0%,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50.5%、22.5%,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3年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6.8±12.5)个月、(25.4±12.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未见显著疗效,相比支气管动脉单介入治疗方法,其不仅增加临床用药量,导致临床毒副作用增强,同时加大了临床治疗的难度,不利于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
作者:李瑞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临床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建议和意见。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10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特点、术前诊断、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患者中92例乳头状腺癌,18例滤泡型腺癌;85例单侧腺叶发病,25例双侧腺叶发病,其中43例甲状腺良性并发症。术后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病症患者7例。经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的误诊率为61.9%,漏诊率为10.1%,灵敏度为89.9%,特异度为38.1%。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主要手段,手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主要方法,可分为原发灶处理与颈部淋巴结的处理两方面进行。
作者:赵战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肿瘤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1-12月收治的20例采用消融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共出现3例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轻度咳嗽3例,发热1例,刀道感染1例,胸腔积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经对症治疗后,均已缓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结论在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中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能有效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刘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