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酚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术中的应用

何颖;陈启国;蒋朝霞;刘元雪;廉慧亭;赵燕

关键词:地佐辛, 氟比洛酚酯, 腰-硬联合麻醉, 骨折切开复位术, 股骨
摘要:目的:探索地佐辛复合氟比洛酚酯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术中不同使用时间对患者疼痛感受及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比较。方法将60例股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1组行联合麻醉前1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手术消毒前予氟比洛酚酯50mg静脉注射。观察2组行联合麻醉前1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酚酯50mg,手术消毒前予地佐辛5mg静脉注射。对照组手术消毒前予地佐辛5mg静脉注射,间隔10min后予氟比洛酚酯50mg静脉注射。分别记录3组患者初始时、搬动体位时、联合麻醉后3min、消毒前、切皮前、返病房前、术后12h、术后24h的血压(S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患者疼痛指数(数字法)。结果观察1组患者搬动体位时SpO2下降程度明显大于观察2组及对照组,观察2组、对照组差别不大。3组麻醉后的SpO2差别不大。观察1组患者在搬动体位时疼痛指数明显低于观察2组及对照组,观察2组低于对照组。结论行联合麻醉前用氟比洛酚酯,手术前用地佐辛可显著提高腰-硬联合麻醉在股骨骨折切开复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增生术后再次尿潴留原因探讨

    目的:对前列腺增生术后发生再次尿潴留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行手术治疗后出现再次尿潴留的患者18例,对患者出现再次尿潴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尿道狭窄、膀胱功能障碍等是前列腺增生术后再次尿潴留的常见原因。经扩张治疗与手术治疗,18例患者均康复,经3个月随访,患者排尿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前列腺增生术中及术后应积极应对,避免尿潴留再次发生;当患者前列腺增生术后再次尿潴留时,通过扩张治疗与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患者痛苦。

    作者:鲁仕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助产士对产妇分娩时疼痛的认知与护理

    医院产科护理队伍中,助产士是一个特殊的服务群体,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专业性,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孕产妇分娩过程是否顺利,娩出的婴儿是否健康均与助产士的护理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绝大多数孕产妇均是初产妇,无分娩经验,自信心不足及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导致自然分娩率急剧下降。分娩痛是一种伴随分娩而产生的疼痛,从产程开始至胎儿娩出,在这个过程中产妇会因子宫收缩而产生剧烈的疼痛[1],正是因大多数产妇对疼痛的认识不足而产生畏惧心理,放弃自然分娩而选择高风险的剖宫产手术。助产士作为产妇分娩的全程陪伴者,应对分娩痛有全面的、充分的认知,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方法,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产妇分娩质量。

    作者:张贤娃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治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辅治卒中后抑郁症( P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上增加低频rTMS对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有更好地改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张改革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中西药联合救治百草枯中毒的护理体会

    百草枯属有机杂环类触杀、灭生型高毒性除草剂,对人毒性较强,口服致死量为20mg/kg,其病死率达25%~80%,无特效解毒剂。百草枯中毒的特征是多脏器损伤和衰竭,常见的为肾脏、肝脏和肺损伤,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1]。我科运用中西药联合疗法救治百草枯中毒患者,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海燕;靳萍;吴瑞;魏永坤;刘小妹;苗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正常足月单胎头位产妇,根椐产妇有无镇痛需求分为观察组202例和对照组198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对照组采用普通经阴道正常分娩,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小于对照组,总产程短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2h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分娩镇痛可明显减轻产妇在生产时的疼痛,有效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妇的生命质量,对胎儿无不良反应,保证了母婴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侯杰;王淑伟;罗美怡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自拟通便散贴敷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便秘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通便散贴敷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穴贴组和对照组各32例。穴贴组给予自拟通便散贴敷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芦荟胶囊口服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疗效维持时间。2组疗程均为5d。结果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3.7%高于对照组的68.7%,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疗效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通便散贴敷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便秘疗效确切。

    作者:朱艳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舒血宁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给予舒血宁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患者痛苦,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连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吸入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4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吸入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症状缓解时间、肺部阴影改善时间,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2%,且咳嗽缓解时间、肺部阴影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吸入性肺炎有较好的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龚晓燕;龙一鸣;林祐成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 miRNA-142-5 P表达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综合征( ACS)患者的外周血中miRNA-142-5P表达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5-12月收治的ACS患者40例作为ACS组,另选取2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稳定性冠心病组,选取20例不患ACS类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基于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3组外周血中miRNA-142-5P表达水平。结果3组年龄、男女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高血脂比例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CS组患者的外周血中miRNA-142-5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定性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中miRNA-142-5P表达水平增高,对ACS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封志岚;孙荣涛;齐建伟;谷月红;强秀菊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妊娠剧吐1例

    患者,女,32岁,既往体健,此次妊娠末次月经2013年1月27日,预产期2013年11月4日。此次妊娠后孕妇因担心胎儿畸形,整个孕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患者停经2月余出现恶心、胃酸、呕吐等早孕反应,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间断不能进食,在社区门诊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孕3~7个月因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在我院多次予补液、止吐、补钾、纠酸等治疗,入院查肝功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以排除妊娠期脂肪肝、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引起的恶心呕吐),每次恶心呕吐稍好转后即出院,出院后因仍感恶心呕吐在社区间断输液治疗。因家庭经济条件差,担心费用问题,整个孕期精神压力大,营养差。孕妇于孕36+3周因恶心呕吐难以忍受来院要求剖宫产。孕期无毒物、射线接触史。患者平素月经规律,7/28~30 d。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2005年于我院行剖宫产术。孕4月觉胎动,胎动正常。自妊娠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差,无头晕、头痛及视物不清,无心慌、气短,常感乏力。

    作者:郑瑞利;高丽彩;李秀娟;赵金荣;李金凤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男性)20名,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625mg单次口服后,应用微生物法测定志愿者的尿药浓度、血药浓度。结果阿莫西林标准品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中的阿莫西林浓度一致;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SA)、肺炎链球菌的MIC90的T>MIC(%)46.7%;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的T>MIC(%)均为38.3%;化脓性链球菌、卡拉莫拉菌的T>MIC(%)均为66.7%。结论对于因肺炎链球菌、MSSA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625mg/次,每天2次)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燕萍;黄展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50例,对其进行宫腔镜检查,分析其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病理检查结果判断宫腔镜检查准确率。结果应用宫腔镜可准确诊断出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炎情况,综合准确率高达90.0%。结论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诊断中,诊断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准确率较高,对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庞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近年来,流产率和某些妇科疾病的发病率出现了逐年增高的趋势,异位妊娠的发生率也随之显著升高。异位妊娠即受精卵着床于正常子宫体腔以外部位,该病与宫内节育器的放置、输卵管炎性反应、输卵管手术、输卵管发育或功能异常有关[1]。我院对56例异位妊娠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吴昌平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孕产妇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孕产妇临床用药的安全情况。方法开展孕产妇临床药学咨询与服务,分析对孕产妇及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药物。结果孕产妇一旦使用药物不当,不仅会对孕产妇本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还会危及胚胎发育、胎儿生长,甚至造成胎儿发育受限、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等。结论孕产妇用药应慎用,必须合理、安全用药。

    作者:蒋光理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药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与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千柏鼻炎片随证加减,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2~4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贾娜;温生文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综合临床干预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临床干预手段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出现咽下综合征的新生儿90例,给予早期综合临床干预手段,包括温水灌肠、洗胃、母乳喂养、按摩下腹部等措施,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90例咽下综合征中显效70例(77.78%),有效18例(20.00%),无效2例(2.22%),总有效率为97.78%。结论早期综合临床干预手段对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莉;陈国辉;张筱莉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2种不同麻醉方式在全子宫切除术中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2种不同麻醉方式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拟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CEA),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ESA),对照分析2组在麻醉前(T0)、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5min(T2)、给药后30min(T3)、手术结束后(T4)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以及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肌肉松弛效果。结果观察组T1、T2、T3、T4各时间点的MAP、HR波动幅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效果和肌肉松弛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ESA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小,具有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和肌肉松弛较好等优点,可作为全子宫切除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作者:孙仁波;王耀华;孙福德;唐祖恩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脑实质内的出血称为脑出血。虽脑出血可来源于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坏死、破裂,但以动脉出血为多见而重要。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占10%~20%,80%脑出血患者发生于大脑半球,其余20%发生于脑干、小脑、硬膜内、硬膜外、蛛网膜下隙和脑实质内[1]。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系指脑内的血管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可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虽不少,但发病率却不多[2]。故本文主要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简述。

    作者:高志国;武利平;武利峰;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不同部位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末梢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20例,血常规检验均分别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血标本,比较两部位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两部位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检测值静脉血均低于末梢血,血红蛋白(Hb)高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优于末梢血,可作为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首选部位。

    作者:张利娟 刊期: 2014年第19期

  • 全面观察和护理用于胃溃疡合并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观察与护理干预在胃溃疡合并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胃溃疡合并大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观察和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比较2组护理效果,设计问卷调查2组护理质量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71.11%(P<0.01),观察组护理的满意率为97.78%优于对照组的75.56%(P<0.05)。结论全面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胃溃疡并发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加强应用。

    作者:曲延丽;连方方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