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传农;高海妮;董崇娟;张宛夏;李彩霞
现代医学对古老的药浴疗法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药药浴,属中医外治法范畴,与内服药一样,也秉承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药浴是指把适合养生保健的药物装进纱布袋放入水中煎煮,再制成浴剂,然后掺入热水中沐浴,以达到健身治病、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作用.
作者:吕富岩;王玉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慢性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格控制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能降低视网膜、周围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强化治疗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且55%发生在夜间睡眠过程中.胰岛素泵是根据病人血糖变化规律,个体化地设定一个持续的基础输注量及餐前剂量,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它的应用既能控制好血糖,又能减少低血糖发生机会.我科自1998年开始应用胰岛素泵对住院糖尿病病人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淑敏;王娟;姜爱卿;陈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2003年8月~2004年4月,我院采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结合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并直肠黏膜内套叠168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岩;丛健;王晓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病理性瘢痕通常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是皮肤外伤后机体过度反应而愈合的结果.二者的发生机制是相似的,主要与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有关[1].其治疗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
作者:赵秀峰;宋翠风;苏毅鹏;陈振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规范化、信息化,切实强化监管职能,已成为我们要研究的新课题,现对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新思路进行探讨.
作者:隋忠国;万瑞香;王辉明;牛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评价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前清蛋白(PA)在普外感染病人中的变化及其意义.②方法分别对42例普外感染病人进行了术前、术后血清CRP与PA水平的检测,同时与30例健康成人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感染组病人术前血清CRP、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3.12、7.28,P<0.01);感染组病人术前、术后血清CRP、PA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1、6.37,P<0.01).④结论 CRP、PA的检测对普外感染病人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黄秀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又称假膜性肠炎,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发病有增高的趋势[1,2].我院普外科自2004年11月~2005年4月共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肠炎15例,其中1例发生肠穿孔,极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宏;张伟;张敬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由于母亲体内存在着与胎儿红细胞不合的IgG血型抗体而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疾病,其中以ABO系统血型不合为常见,发生率约为85.3%,其次为Rh系统血型不合,发生率约为14.6%[1].为评估新生儿溶血病发生情况,我们对531对夫妇血清不合者作了产前免疫血清学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丽莉;王海燕;亓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以皮疹、腹痛、关节炎为常见三联症的自限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HSP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业军;张秋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于1998~2004年收治细菌性痢疾病儿152例,其中16例早期表现为水样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臧传农;高海妮;董崇娟;张宛夏;李彩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探讨正常中国男性直肠系膜的CT表现及其在直肠肛管疾病诊断中的意义.②方法对20例正常男性盆腔进行横断面多层螺旋CT扫描,对直肠腔处于空虚状态和充气后扩张状态下的直肠系膜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观察直肠系膜在膀胱直肠返折、精囊腺和前列腺三个标志性层面上的形态学变化以及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③结果直肠空虚状态和扩张状态下的直肠系膜均与肠壁和盆壁形成清晰的对比,而扩张状态下的直肠系膜的影像特征更有利于识别.精囊腺和盆筋膜壁层是重要的标志性结构.④结论直肠系膜及其毗邻器官的解剖学形态可以通过CT扫描加以显示,这为直肠肛门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吕亮;邵永芳;周岩冰;李世宽;张建立;牛兆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本组灭鼠剂中毒病儿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3岁29例,7~12岁11例,13岁2例.均误服灭鼠剂或食用灭鼠剂浸过的食物中毒.临床表现:恶心呕吐36例,烦躁不安32例,嗜睡12例,抽搐21例,腹痛17例,共济失调12例,昏迷7例.体格检查:呼吸>40 min-1 30例,脉搏>160 min-1 36例,心音低钝29例,肝大17例.
作者:柳青;欧美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子宫腺肌瘤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但由于其多变的病理变化,超声声像图表现较复杂.本文通过对56例子宫腺肌瘤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子宫腺肌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作者:于春英;王宏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检测p14ARF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②方法应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了28例NSCLC组织标本p14ARF蛋白的表达水平.③结果肺鳞癌和肺腺癌中p14ARF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1.5%和80.0%,与癌旁正常组织(1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27、6.02,P<0.05);p14ARF表达异常与肿瘤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14ARF蛋白在Ⅰ期病例中强阳性占阳性比例为62.5%,在Ⅲ期病例中强阳性占阳性比例为16.0%.④结论 p14ARF基因在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别在肿瘤早期可能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田凯华;沈毅;罗宜人;张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手术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甲基泼尼松龙对其的防治作用.②方法颈椎前路手术病人8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46例作为对照组;B组42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2和24 h静注甲基泼尼松龙0.5 mg/kg.在术前和术后24~36 h行咽喉部检查,并记录病人的主观症状.③结果 A、B组术后咽喉部检查出现异常者分别为42例(91.3%)和23例(54.8%),差异有显著性(χ2=8.36,P<0.01);出现主观症状者A组36例,B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χ2=7.52,P<0.01).A组的咽喉部损伤和水肿程度较B组更为严重(u=3.84,P<0.01).④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前进行咽喉部系统检查是必要的,使用甲基泼尼松龙可明显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选影;李娅娟;夏长所;邹云雯;叶发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在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与腰骶神经根病变鉴别中的作用.②方法对疑为腰骶神经根病病人作肌电图检查,排除外周神经病变;对疑为外周神经病变者,注意有无腰骶神经根病变的神经肌电图表现.③结果在32例初诊腰骶神经根病变者中,神经肌电图筛查出4例为周围神经病变(12.5%).对43例初诊为外周神经病变者,神经肌电图筛查出腰骶神经根病变4例(9.3%).④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外周神经病变的鉴别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齐宗华;刘勇;齐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构建人突变CD59的真核表达系统,并筛选高表达细胞.②方法应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含有突变人CD59的重组pALTER质粒与pCDNA共转染入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blot筛选高表达CD59细胞.③结果成功构建人突变CD59的真核细胞表达系统;运用各种免疫学技术检测获得CD59高表达细胞.④结论人突变CD59在CHO细胞中高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D59分子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张丽;高美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了解长期心理应激对大鼠体内微量元素锌和铜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②方法将26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心理应激组(n=16)和正常对照组(n=10),对心理应激组动物施以8周的心理应激刺激,正常对照组不给予心理应激刺激,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组织中的锌铜水平、SOD活性及MDA的含量.③结果心理应激组大鼠血清及心、肝、肺、肾等主要脏器的锌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187~2.862,P<0.05、0.01),血清、肝、肺铜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110~2.814,P<0.05、0.01);心理应激组血清及主要脏器SOD的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126~2.885,P<0.05、0.01),而MDA的含量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257~3.129,P<0.05、0.01).④结论长期心理应激可显著地增强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使体内自由基的生成增多,而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则显著下降.
作者:刘继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①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声像图表现.②方法对23例病人的28支病变血管总结分析,并将其超声诊断结果与MRA、DSA结果比较.③结果病变血管重度狭窄25支,闭塞3支;27支血管内斑块为软斑,1支为硬斑.与MRA对照15例共18支血管,对照符合率86.7%.与DSA对照8例病人共10支血管,对照符合率88.9%.④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作者:赵诚;高榆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过去十多年,MR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已经从实验领域进入常规的临床应用,并且已经从初的脑卒中早期诊断领域逐渐扩展到白质病变、肿瘤甚至其他系统、器官的疾病研究中[1~3].但是,在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中出现了许多相关的技术难题,例如图像质量、回波时间过长、伪影等等.目前,伴随着多种磁共振软硬件技术的进步,DWI技术也不断进步,不但在成像速度、质量、伪影矫正等方面都取得了不断的进步,而且,在张量成像、对生物内部生理变化的反映上都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对DWI技术中存在主要问题及目前针对这些问题所出现的相关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贾培万;徐子森;孔令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