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焦海胜
目的:优化核桃青皮中总鞣质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磷钼钨酸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鞣质含量.以总鞣质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方法及溶媒;选取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选核桃青皮中总鞣质的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h,鞣质提取率达26.65 mg·g-1.结论:建立的总鞣质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行,优选的提取工艺可用于核桃青皮中总鞣质的工业化生产.
作者:姜金慧;霍金海;王伟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狼毒多糖(EFP-AW1)对S180荷瘤鼠免疫逃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狼毒多糖100 mg·kg-1组、环磷酰胺100 mg·kg-1组(CTX)、联合给药组(EFP-AW1+ CTX).分组给药10d后,通过噻唑蓝(MTT)、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流式细胞术(FCM)之方法,检测荷瘤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淋巴细胞亚群(CD4+ T,CD8+ T)表达.结果:狼毒多糖可增加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诱导的荷瘤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降低血清中TGF-β1的分泌(P<0.05),增加CD8+T细胞百分含量(P<0.05).结论:ESP-AW1可通过增强荷瘤鼠抗肿瘤免疫应答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在体内转移和复发.
作者:崔立然;徐浩;刘吉成;孙永旭;蒋丽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气滞胃痛颗粒及其制剂中白芍、枳壳、甘草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DAD法,以新橙皮苷为内参照物,采用依利特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45min,10%→28%A;45~50 min,28%→95%A),流速1.0mL·min-1,柱温30℃.结果:气滞胃痛颗粒特征图谱中,共标记出10个与白芍、枳壳、甘草3种药材相对应的共有峰;对16个批次的气滞胃痛颗粒进行分析,相似度>0.9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为气滞胃痛颗粒的质量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控制.
作者:董媛;张赟华;刘莹莹;李忠琼;张雯洁;董兆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黔岭淫羊藿总黄酮类成分(YYH-C)对hFOB1.19人SV40转染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培养基连续培养hFOB1.19人SV40转染成骨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碱性磷酸酶(ALP)分泌水平,观察50,25,12.5,6.25,3.13,1.56,0.78,0.39,0.20 mg·L-1 YYH-C与细胞培养72 h及连续多次给药与细胞培养1,4,7,10d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0.78 ~50 mg·L-1的YYC-C与细胞共培养72 h,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对细胞的大增殖率达132.32%,0.78 mg·L-1剂量组尚能明显促进ALP的分泌;YYH-C连续给药1~4d对hFOB1.19人SV40转染成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殖作用和明显的促进细胞分泌ALP的作用;自给药7d开始,YYH-C不同质量浓度组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YYH-C 0.78~25.0 mg·L-1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随着质量浓度进一步的增大,对细胞的增殖作用不再增加,药效至少持续至给药10 d;12.5,25.0,50.0 mg·L-1在给药7d,25.0,50.0 mg·L-1在给药10 d均能明显促进细胞分泌ALP.结论:YYH-C能明显促进hFOB1.19人SV40转染成骨细胞的增殖,且能明显促进细胞分泌ALP,提示YYH-C对成骨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其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途径之一.
作者:刘婷;曹春雨;郝然;回连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复方阿胶浆治疗贫血的临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贫血患者口服复方阿胶浆1200例,观察治疗1个月后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白细胞分类、肝、肾功能的变化,并对所有服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安全性监测,评价复方阿胶浆的安全性.结果:1200例服用复方阿胶浆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以消化系统反应的发生率高,其他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不良事件的持续时间短,全部好转或消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分类、转氨酶、尿素氮变化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阿胶浆治疗贫血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徐瑞荣;刘洪利;胡钦勇;毕经旺;郭其森;司国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考察不同来源和品种化橘红中肌醇的含量,为化橘红质量标准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进行测定,色谱柱Rezex RCM-Monosaccharide Ca2+ (8%)(Phenomenex,7.8mm×300 mm);流动相为去离子水,流速0.40 mL·min-1,飘移管温度80 ℃,喷雾管加热状态100%加热状态,雾化气体为空气,压力40 bar;柱温35℃.结果:肌醇在0.25~8.00g·L-1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94%,RSD2.19%,样品中其他成分不干扰测定.结论:化橘红不同栽培品种中肌醇含量差别较大,以陆福品种含量高,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呈上升趋势,广西市售化橘红与化州基地采收品含量无明显差别.
作者:张旭倩;肖凤霞;邓少东;邓超明;邓韬;林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系统收集含白头翁中药的方剂,为白头翁的应用及配伍提供参考.方法:用中医传统文献学与现代统计学相结合,建立含白头翁中药的方剂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分析白头翁中药的用药物点及配伍规律.结果:白头翁大多以口服剂型为主,用量上逐渐减少,常见的配伍药物以清热、止痛、化痰止咳、解毒镇静为主.结论:运用现代统计方法,能较好地将药物归类,并根据这一类药物作用趋势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
作者:吴德智;刘运锋;马正;朱卫丰;罗杰英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当归补血汤对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分子表达的研究,探讨当归补血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Transwell建立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以下简称共培养模型),在不同剂量当归补血汤的干预下,通过CCK-8法观察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1,VEGFR2,sVEGFR1,sVEGFR2)的表达.结果:当归补血汤能够促进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正常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均有差异性(P<0.01,P<0.01,P<0.05);抑制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与剂量呈正相关,与共培养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均能促进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抑制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VEGFR1,VEGFR2的表达,且与剂量呈正相关;促进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sVEGFR1,sVEGFR2的表达.结论:当归补血汤能够抑制与肿瘤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VEGF与VEGFR和sVEGFR两种受体的结合有关.
作者:张三印;冯蓓;杨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小鼠55只,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5组;各组分别灌胃五脉绿绒蒿总黄酮(0.300,0.150,0.075g·kg-1)以及对照液20mL·kg-1;末次给药1h后,模型对照组及各给药组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15mg·kg-1、扑热息痛(AP) 150mg·kg-1或硫代乙酰胺(TAA) 500mg·kg-1,16h后采集标本,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0.150~0.300g·kg-1的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能降低CCl4,TAA或AP诱发肝损伤小鼠的血清ALT和AST(P<0.01),提高CCl4或TAA诱发肝损伤小鼠肝组织SOD与GSH-Px的活性(P <0.05,P<0.01),降低CCl4或AP诱发肝损伤小鼠肝组织MDA的含量(P<0.01);同时在0.075 ~0.300g·kg-1,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的肝损伤保护作用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甘肃产藏药五脉绿绒蒿总黄酮对CC14,AP,TAA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志旺;王瑞琼;郭玫;邵晶;任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并评价复合型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大鼠模型.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环境对照组,单因素模型组(睡眠剥夺组),复合型模型组,复合型模型+舒郁安神方35g·kg-1·d-1治疗组.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60mg·kg-1·d-1大鼠6周致亚急性衰老模型,然后采用夹尾刺激法致肝郁,每次刺激30min,1日2次,持续1周,后放入自制睡眠剥夺箱中进行快速眼动睡眠(REMS)剥夺48h,制作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大鼠复合型模型.观测大鼠体征、脑部自由基水平及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含量.结果:与环境对照组、单因素模型组、舒郁安神方组比较,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复合型模型组大鼠丙二醛(MDA)、TXB2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6-keto-PGF1a含量及6-keto-PGF1a/TXB2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老年肝郁失眠证候大鼠模型具有临床证候病理特征,是可行、可靠的复合型动物模型.
作者:游秋云;王平;田代志;张舜波;黄攀攀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秦艽花的液质联用指纹图谱检测方法,为终实现秦艽花真伪品的鉴别提供参考.方法:以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2.1mm×50 mm,1.8 μm)为分析用色谱柱,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正离子模式下,分析11批秦艽花药材,并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了相似度计算.结果:建立了秦艽花液质联用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标定了指纹图谱中的23个共有峰,11批药材的相似度均>0.90,并用HPLC-ESI-Q-TOF-MS技术对7个共有峰进行了指认.结论: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为提高秦艽花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作者:胡一晨;吉琅;廖晴;曹纪亮;万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龙利叶根水煎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寇氏法对急性毒性进行研究,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慢性炎症模型,评价龙利叶根的抗炎效果.结果:龙利叶根水煎液的LD50为152.24 g·kg-1,其高、中、低剂量(20,10,5 g·kg-1)能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程度,降低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湿重(P <0.05或P<0.01).结论:龙利叶根水煎液毒性较小,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为龙利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丘琴;甄汉深;王莹;姜建国;杨永榆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钩藤属6个不同种药材乙醇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血压的影响.方法:急性降压试验: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硝苯地平0.002 g·kg-1以及钩藤、大叶钩藤、侯钩藤、攀茎钩藤、倒挂金钩、北越钩藤乙醇提取物含生药68.4,34.2 g·kg-114组,大鼠十二指肠给药1次,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0.5,1.0,1.5,2.0,2.5,3.0h大鼠颈总动脉血压;慢性降压试验: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硝苯地平0.002 g·kg-1以及前述6种药材乙醇提取物34.2,17.1 g·kg-1组,灌胃,每天1次,连续11 d,给药前和给药后第7天和第11天测定大鼠尾动脉血压.以给药后自身血压下降达2.666 kPa以上,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者为药物降血压有效.结果:钩藤68.4,34.2 g·kg-1给药后0.5h颈总动脉血压下降达2.666 kPa以上,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并维持3h以上.钩藤34.2g·kg-1给药后第7,11天,17.1 g·kg-1给药后第11天;大叶钩藤、侯钩藤34.2g·kg-1给药后第11天,大鼠尾动脉血压下降值达2.666 kPa以上,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而攀茎钩藤、倒挂金钩、北越钩藤给药后大鼠颈总动脉、尾动脉血压下降值均未达到2.666 kPa.结论:钩藤、大叶钩藤、侯钩藤能够显著降低正常大鼠血压,攀茎钩藤、倒挂金钩、北越钩藤对正常大鼠血压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何飞;苏华;韦桂宁;曾宪彪;周军;黄瑞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中药复方——清肝方对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大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从mRNA水平探讨其抗ALF的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单次腹腔注射构建ALF大鼠模型,125只SD大鼠以是否接受造模和药物干预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和清肝方组,每组再以36,96 h2个时间点继续随机分为1,2两个亚组,共8组,其中亚组1用于造模后36h取血及肝组织标本,亚组2用于96h后观察大鼠的生存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全自动血凝分析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常规HE染色作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HMGB1 mRNA的表达变化,以管家基因β-actin为对照,2-△△C(t)法计算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组及清肝方组估计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6,71.9,83.3 h;log-rank检验提示清肝方组累积生存率高于模型组(P<0.05).空白组、清肝方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HMGB1 RNA/β-actin值均显著降低(0.006±0.003,0.067±0.033,0.112±0.027vs 0.245±0.153,均P<0.01),清肝方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清肝方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在血清ALT,AST,TBiL和血浆PT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清肝方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清肝方组和复方甘草酸苷组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1.84±0.13,2.85±0.20vs 3.56±0.24,均P<0.01),清热化瘀复方组低于复方甘草酸苷组(P<0.01).结论:清肝方可有效改善D-GalN诱导的大鼠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脏病理,降低死亡率,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与抑制HMBG1的表达有关.
作者:扈晓宇;张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考察超微粉碎对五味子木脂素含量和溶出度的影响.方法:以一测多评法测定五味子超微粉4种木脂素成分含量,采用桨法考查超微粉对五味子醇甲溶出度的影响.结果:五味子超微粉4种木脂素成分含量与细粉相同;五味子醇甲溶出速率低于细粉,累计溶出度相同.结论:五味子超微粉碎对4种木脂素成分含量无影响,五味子醇甲的溶出度无显著差异,但溶出速率下降.
作者:邱新建;贺凤成;张则平;李守信;赵志全;苏瑞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芪皂苷对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髓样分化因子(MyD88),Toll样受体4(TLR4)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综合法造模,建立大鼠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用生理盐水、黄芪皂苷(14.93mg·kg-1)和硫糖铝(360mg·kg-1)ig.在ig的10周、15周时分别处死大鼠,取大鼠全胃,取材、切片,HE染色,固定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肠上皮化生、假性幽门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发生情况,检测不同组别大鼠各期的胃组织中的MyD88,TLR4的表达,比较各组间MyD88,TLR4表达的差异,并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黄芪皂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黄芪皂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具有治疗作用,黄芪皂苷治疗后,肠上皮化生、假性幽门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发生情况明显减少,同时MyD88,TLR4的表达较空白组、硫糖铝组明显降低,而SOD活性的表达以黄芪皂苷组较高,与空白组相近,其次为硫糖铝组.结论:黄芪皂苷可以阻止MyD88,TLR4受体的激活,提高SOD活性,对于萎缩性胃炎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莲;周语平;刘光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清热解毒口服液的HPLC指纹图谱及测定其4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建立其有效地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通过建立HPLC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对市售的产品质量进行分析;色谱条件为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7nm.结果:得到色谱参数较好的HPLC指纹图谱,对10批次的市售清热解毒口服液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厂家的该制剂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清热解毒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市售的该品种的制剂有明显差异性.
作者:吕萍;张娜娜;张振巍;陈永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中药理肺益肾方治疗慢阻肺缓解期的疗效.方法:选择Ⅲ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理肺益肾方汤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和口服氨茶碱剂量治疗,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理肺益肾方组与西药组均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肺功能,组间比较无差异,理肺益肾方组肺感染和感冒次数较激素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理肺益肾方能有效治疗慢阻肺缓解期,且用药安全.
作者:张晓梅;尹婷;杨效华;吴海斌;姚金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川黄柏、关黄柏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方法.方法:以HPLC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乙腈-水(1‰乙酸,2mmol醋酸铵)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柱温25℃,流速1mL·min-1.结果:绿原酸、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和小檗碱分别在20.00~320.00,18.75~130.00,25.00 ~ 200.00,5.00~100.00,20.00~ 200.00,0.09~1.80mg·L-1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99.4%,97.5%,97.3%,104.0%,98.5%,RSD分别为0.5%,0.6%,0.8%,1.0%,1.4%,0.9%.结论: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稳定、重复性好,为黄柏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作者:廉莲;万国盛;贾伟利;高慧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对牡丹皮中6个成分(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丹皮酚、苯甲酰芍药苷)进行分析.方法:采用Phenomsil ODS(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磷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67nm(0~20 min没食子酸)、258nm(20~30min氧化芍药苷)、230nm(30 ~50min,芍药苷)、274nm(50~80 min 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丹皮酚)、230nm(80~90min苯甲酰芍药苷),柱温30℃.结果:牡丹皮中6个成分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苷、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丹皮酚、苯甲酰芍药苷进样量分别在0.109 4~1.094 μg(r =0.9995),0.034 86~0.348 6μg(r=0.9995),0.212 4~2.124μg(r=0.9991),0.214 5~2.145μg(r =0.9996),0.323 5~3.235μg(r=0.9994),0.075 84~0.758 4μg(r =0.9993)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7%,98.8%,99.7%,98.3%,98.9%,99.2%.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牡丹皮的质量控制.
作者:谢剑琳;张振秋;杨超;侯学智;暴凤伟;王美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