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兰;王淑丽;王永进
目的:了解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用药合理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50例肾内科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抽选出562例涉及抗菌药物应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650例中,有562例涉及抗菌药物的应用(86.46%);共涉及102种抗菌药品;预防性及治疗性用药分别为51.96%、42.70%。结论医院肾内科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基本做到了合理用药,但仍具有改善空间。
作者:张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探讨术后肢体肿胀原因后据此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肢体消肿时间,并比较2组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消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护患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消退,并可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倪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质子泵抑制剂(PPIs)又称为胃酸泵,为 H +/ K +-ATP 酶抑制剂,属于苯丙咪唑类衍生物,主要作用于吡啶环或苯并咪唑环进行不同的修饰而增强其抑制胃酸的功能,通过在酸性环境中代谢为次磺酰胺类化合物而发挥抑酸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胃酸相关性疾病,其早生产的药物为1987年在瑞典上市的奥美拉唑(omeprazole),后来又有多个质子泵抑制剂上市[1~3]。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了解成都市区18~40岁室内工作健康女性的维生素 D 营养状况。方法在2011年9月测定成都市区18~40岁室内工作健康女性135例血25羟维生素 D 水平,作为观察组;与同期及同年11月份首次测定血25羟维生素 D 的患者比较,对照组9月份50例、对照组11月份42例,分析其血25羟维生素 D 水平差异。结果健康女性组血25羟维生素 D 水平(14.92±6.23)ng/ ml 与对照组11月份(14.70±5.94)ng/ ml 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远远低于同期对照组9月份水平(60.56±23.54)ng/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健康女性组维生素 D 充足比2.96%、不足比12.59%及缺乏比84.44%与对照组11月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缺乏和不足的比例为97.04%远高于对照组9月份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室内工作健康女性维生素 D 缺乏严重,这将极大地影响其健康,需要引起重视。
作者:苟晓琴;李勤;李世云;李强;郑振;熊萍;钱少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为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患者对手术操作的配合度,同时达到镇痛效果,常需要根据患者的机体情况以及手术方案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进行干预。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的过程当中,麻醉药的给药途径包括雾化吸入、静脉滴注及肌内注射3种。我院近年来,外科技术迅速发展,手术种类与数目迅速增加,逾1/4的手术患者需采取全身麻醉方案进行处理。全身麻醉属临床常用麻醉方式。给药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抑制,使患者神志消失,肌肉松弛,同时达到反射抑制的功效,符合以上特点的麻醉方式定义为全身麻醉[1]。全身麻醉除需要做好对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以外,还要求通过系统护理配合的方式,使患者接受麻醉更加的安全,耐受度更加有效,及时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对患者的麻醉操作,同时降低麻醉期间各种不良反应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麻醉的效果。笔者总结我院2013年6~9月术中行全身麻醉患者385例的护理配合的工作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头皮针的更新换代产品,相比头皮针它存在诸多优点,被广泛使用在临床上,它操作简单、易学,在抢救危重患儿和日常输液时发挥重要作用。留置针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刺破血管,在患儿输液时不会因适当的活动影响静脉流通,根据病情又可随时用药,既保护了血管又减少了穿刺,节约了护士的劳动力,更减少患儿的穿刺痛苦,让患儿不再恐惧医院,也让护士工作起来感到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护理患者,减少了护患矛盾,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给广大患儿带来实惠,更受到儿科护理人员的喜爱。我科自2007年至今在临床上使用 BD 公司生产的第四代 Y 型 Intima-Ⅱ24G 静脉留置针,效果显著。
作者:陈咏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为病毒直接侵犯脑膜、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性反应。我院儿科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病毒性脑炎28例,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高明伟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对于烧伤、创伤、手术前、后的患者极易缺乏营养、蛋白质,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般给予注射一些肠道外营养药。复方氨基酸属于临床常用肠道外营养药,由于其安全性高且临床效果显著,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是近几年,在临床上出现因复方氨基酸引起的不良反应现象,在本文研究中将收集整理笔者分析乐都县出现的121例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峰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马忠红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评价分析米氮平和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医院收治的9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米氮平组和帕罗西汀组各48例,分别给予米氮平和帕罗西汀治疗,并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 HAMD 评分显著下降(P <0.01)。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米氮平和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均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叶锋;李小芬;毛卫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穿刺纱块按压方法,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方法将20例内瘘成熟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在透析结束时穿刺点纱块按压选择垂直血管方向,即纱块垂直于内瘘方向按压穿刺点。观察组纱块按压方向平行于内瘘血管按压穿刺点。观察2组患者内瘘50次按压后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渗血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动静脉内瘘穿刺点纱块按压平行于内瘘血管上方,降低了渗血风险,保护了内瘘,减少了相关并发症,提高了内瘘的使用率。
作者:黄娟;郑海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医院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情况,促进儿科用药规范化、合理化。方法抽取医院2013年1~12月儿科归档病历中所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历,对其年龄分布、入院前用药、抗病毒药物及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种类进行分类汇总。结果共抽取病历123份,患儿以1~3岁居多,入院前用药率为91.87%,抗病毒药物选择以炎琥宁为主,联用抗菌药物比例为96.75%,合理率为40.34%,抗菌药物较多应用的为青霉素类及青霉素+酶抑制剂类。结论医院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病毒药物选择应用较为合理,联用抗菌药物仍旧存在一定问题,应加强合理用药宣传,促进临床用药规范化管理。
作者:任小娇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痤疮属皮肤科常见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女,使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反应。其中,囊肿型痤疮除有粉刺、丘疹、脓疱外,深部的炎性反应也可形成巨大的脓肿,有的含有较大的黑头粉刺。在囊肿内含有带血的胶冻状脓液,后发生明显的瘢痕,有的形成瘢痕疙瘩[1]。此型痤疮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美容及身心健康。我科从2011年始采用芦荟珍珠胶囊(河北君临药业有限公司)联合我院自制的痤疮霜治疗囊肿型痤疮,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比较奥沙西泮与地西泮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87例符合 CCMD-3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焦虑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奥沙西泮和地西泮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副作用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 HAM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奥沙西泮组肝功能异常出现率小于地西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沙西泮和地西泮治疗广泛性焦虑的疗效相似,氮奥沙西泮对肝功能的影响小,更为安全。
作者:王培涓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究临床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27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15例与对照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辨证治疗。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6.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调理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对药物和激素的敏感性,改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宗成 刊期: 2014年第35期
患者,女,46岁,肾移植8年后再行血液透析4年,血管通路为右侧颈内静脉长期置管。半年前于血液透析治疗回家后自觉导管隧道口处疼痛,无发热,体格检查:导管隧道口见红肿,按压之可见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示白细胞10.18×109/ L,血红蛋白85.1g/ L,中性粒细胞比率0.78;(2)长期导管抽出血液血培养:未培养出细菌;(3)导管隧道口分泌物培养+药敏试验: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氨曲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等敏感。诊断为:1.长期导管隧道感染2.慢性肾衰竭( CKD-5期)。患者自诉有“头孢”过敏史,给予0.9%氯化钠溶液20ml +氨曲南2.0g 经长期导管推注,每天2次×10d,治疗第6天隧道口干燥无分泌物,无红肿,自觉症状良好。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6.46×109/ L,血红蛋白84.7g/ L,中性粒细胞比率0.69;第11天改口服左氧氟沙星0.5g,每天1次×5d。治疗结束半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导管口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温高达41℃。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32×109/ L,血红蛋白88g/ L,中性粒细胞比率0.84;长期导管抽出血液血培养:未培养出细菌;导管隧道口分泌物培养+药敏试验:铜绿假单胞菌;氨曲南、阿米卡星等敏感。给予0.9%氯化钠溶液20ml +氨曲南2.0g 经长期导管推注及阿米卡星0.4g 肌内注射,每天2次×20d,治疗第10天血常规示白细胞7.28×109/ L,中性粒细胞比率0.62%;第14天隧道口干燥无分泌物,无红肿,无疼痛。同时血液透析结束时常规予以“百多邦”外用,观察半年患者未再出现导管隧道感染。
作者:徐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宫颈癌为我国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目前临床多采取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1]。而尿潴留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患者因不习惯卧床排尿而致尿潴留,同时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或因使用麻醉性止痛剂降低了膀胱膨胀感等也是尿潴留的主要原因[2]。为预防尿潴留发生,临床常采取术后鼓励患者定期坐起排尿、定期夹闭导尿管以训练膀胱恢复收缩力,但常因措施无效需再次导尿,增加患者痛苦与细菌上行性的尿路感染。我科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视患者的术后尿潴留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儿童由于多动的特性,常常出现摔倒而出现皮肤挫伤,且以四肢挫伤尤为多见,由于病情相对轻微,多于门诊治疗,如果治疗不当,极易出现创面愈合延迟,严重时甚至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愈合后遗留瘢痕,对患儿长大后四肢活动产生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减少挫伤深度加重或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变得尤为必要。为此我们门诊采用美宝疮疡贴联合外科换药的方法治疗儿童四肢皮肤挫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翠娟;权永志;赵军山;张新彦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情况与有效防疫。方法经证实的80例COPD 患者给予药物(噻托溴铵)治疗控制,大部分接受6个月以上治疗。结果全组 COPD 患者共80例,其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24例,感染发生率为30%。结论 COPD 治疗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几率高,故在 COPD 治疗期内应及早加强下呼吸道的免疫支持治疗。
作者:胡丽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脑出血患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病程漫长,肺栓塞一旦出现,随时危及生命。临床上对肺栓塞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施行抗凝溶栓治疗,但此类治疗方法会由于全身用药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制约了其病情的改善。而对于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对其采用介入治疗溶栓的效果较为显著[1]。而肺栓塞进行抗凝治疗,在脑出血急性期易致再出血,治疗上存在矛盾。因此提高对脑出血伴急性肺栓塞的诊疗水平十分重要,同时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科收治的6例脑出血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苏丽娜;王月华;卫翻娜 刊期: 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