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红;沈洁;孔飞飞
医院感染控制已经成为医疗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医院感染管理成效也逐渐成为医院综合治疗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检验科为医院核心科室,工作人员需要接触患者带病菌标本接触,如体液、血液、排泄物等,极易引发感染。因此,检验科在医院感染防控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目前医院感染控制情况,检验科发挥自身作用,辅助医院感染控制。针对目前医院感染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检验科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减少疾病感染发生率。
作者:马春平;马骏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通脉降脂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仅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通脉降脂片进行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通脉降脂片治疗高脂血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妮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在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2011年6月-2013年8月接受过腹部外科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导尿处理,试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处理及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重置尿管例数、发生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的例数。结果试验组重置尿管、发生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采用间歇性导尿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患者尽早的恢复自行排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尹翠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为早期预防和后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2型糖尿病的患者72例,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35例与非骨质疏松组37例。通过比较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病程、血磷、血钙等指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BMI、空腹胰岛素、糖尿病病程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血钙、血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低体质量指数、长病程、低空腹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古丽加那提·马斯开;翟晨辉;伊力扎提;侯志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分析药品质量监督工作中常遇问题,探讨相关对策。方法2012年药检所采用传统药品质量监督工作模式,即不定期对该院药品进行质量抽查;2013年初,本所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及该院实际情况,指派专人定期对该院药品进行抽查,并将所得结果公示及时告知患者。结果2013年该院药剂科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患者对医院药剂科药品质量监督工作满意度均显著优于2012年,药品质量事故显著减少,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医院药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督,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应引起药检所及医院工作者高度重视。
作者:陈金和 刊期: 2014年第35期
格列吡嗪为磺酰脲类药物,主要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作用机制为促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通过增加的胰岛素发挥治疗作用。其降血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相当数量(>30%)有功能的胰岛β细胞。格列吡嗪的降糖作用仅次于优降糖,为 D860的100倍,作用温和,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为短效降糖药,餐后降血糖效果相对较好。鉴于格列吡嗪的上述临床特点,研制和开发格列吡嗪片用于快速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对维持糖尿病患者正常的血糖浓度有显著治疗意义。
作者:刘源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转化的过程,更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步骤。在实习初期是否能顺利地适应临床实习,对整个实习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护生实习初期临床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作者:张宏乐;吴兰芳;钱丽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阴式手术是利用阴道这一自然腔道对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及小型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手术,其创伤小、恢复快。阴式手术一般疼痛较轻,但因术后阴道内留置填塞纱布与保留导尿,多数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会有下腹部及会阴部坠胀不适[1]。笔者采取多种措施对阴式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消除或减轻其痛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雁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为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提高患者对手术操作的配合度,同时达到镇痛效果,常需要根据患者的机体情况以及手术方案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进行干预。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的过程当中,麻醉药的给药途径包括雾化吸入、静脉滴注及肌内注射3种。我院近年来,外科技术迅速发展,手术种类与数目迅速增加,逾1/4的手术患者需采取全身麻醉方案进行处理。全身麻醉属临床常用麻醉方式。给药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抑制,使患者神志消失,肌肉松弛,同时达到反射抑制的功效,符合以上特点的麻醉方式定义为全身麻醉[1]。全身麻醉除需要做好对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操作的质量控制以外,还要求通过系统护理配合的方式,使患者接受麻醉更加的安全,耐受度更加有效,及时配合麻醉医师完成对患者的麻醉操作,同时降低麻醉期间各种不良反应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麻醉的效果。笔者总结我院2013年6~9月术中行全身麻醉患者385例的护理配合的工作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护服务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控制力以及治疗合作性较差,和成人科室相比,其护理纠纷率较高[1]。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种类、程度以及因素进行了解,能够有效保障患儿的医疗护理安全。笔者对我院儿科发生的护理纠纷的护理风险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卫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目前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千万,居世界第二位。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1]。但要认真对待糖尿病在护理过程中加强饮食护理,运动护理,药物护理,自我监测,向患者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向患者讲解低血糖发生时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对于血糖的长期控制,预防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季秋兰;王淑丽;王永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慢性肾脏病在全球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我国的慢性肾脏病总患病率为10.8%,预计有1.195亿患者,肾脏病患者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1]。由于受肾源的限制,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肾脏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2种。腹膜透析具有较高的早期生存率、良好的残余肾功能(RRF)保护作用、较低的交叉感染率等优点,对 RRF 的保护作用优于血液透析[2],是作为一线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肾功能替代疗法。
作者:何东;廖静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青霉素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其它不良反应报道较少。笔者现就我部1例青霉素致急性肾衰竭资料进行分析,以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兴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情况与有效防疫。方法经证实的80例COPD 患者给予药物(噻托溴铵)治疗控制,大部分接受6个月以上治疗。结果全组 COPD 患者共80例,其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24例,感染发生率为30%。结论 COPD 治疗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几率高,故在 COPD 治疗期内应及早加强下呼吸道的免疫支持治疗。
作者:胡丽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会因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变而引起心力衰竭,其病死率高达30%~50%,约50%的患者出现早产或宫内发育迟缓,严重者更会危害产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属妇产科的严重合并症[1]。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一般主张对已妊娠者早期终止妊娠。笔者回顾分析了30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处理办法及妊娠结局。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海仙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近日,来自洛克斐勒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信号通路,其可以刺激棕色脂肪细胞摄入葡萄糖,或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该研究发表在国际杂志 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上。
作者:药品资讯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急诊科护患沟通能力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其沟通能力的干预策略。方法选取医院在急诊科工作≥1年的护理人员97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结果影响急诊科护士护患有效沟通的相关因素有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沟通技巧不足,医患认知存在差异等因素。结论从实现有效护患沟通、改善就医环境、合理配置护理人力、加强沟通培训、护士合理使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技巧,减少沟通阻断行为等方面制定干预策略,提高沟通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作者:狄雁鸿;连凤琴;王新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育龄期妇女,其发病年龄段为35~45岁之间,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全切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1],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34例,经临床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龙毅;龙开琼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h 内出血量>500ml,是分娩晚期常见、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等。产后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孕妇心理状况、身体因素、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2]。由于发病快,出血量大,短时间内即可使产妇出现出血性休克,危胁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要提前预防、完善准备,发生后要及时、正确处理,减少对患者的危害。制定有效的预防、抢救的护理措施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前提,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产后大出血18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产后出血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30例在该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前焦虑情况、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术前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 P <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负面情绪,提高预后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范慧敏 刊期: 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