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纯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与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用于中孕引产的疗效对比观察

王加英

关键词:依沙吖啶, 米非司酮, 孕中期, 引产
摘要:目的 比较单纯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与依沙吖啶联合米非司酮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要求终止妊娠的孕中期妇女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羊膜腔穿刺注射依沙吖啶治疗,观察组采用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联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比较2组引产效果、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用药至分娩时间、产程及产后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完全流产率高于对照组,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产程、用药至分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羊膜腔注射依沙吖啶联合口服米非司酮用于中孕引产,可明显提高孕中期完全流产率,同时缩短引产时间,减少阴道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3种方法对痰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检测痰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效果.方法 50份拟诊为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标本分别用涂片抗酸染色法、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法和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分析3种方法的检出率及检测时间.结果 3种方法中,RT-PCR检出率高,染色法检出率低;染色法检出时间短,菌培养法检出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方法对痰液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效果存在差异,应据临床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发挥不同检测手段的优势.

    作者:王慧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股骨转子间骨折为髋部常见骨折,随着手术治疗的发展,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外科发展从传统外科逐渐发展至微创外科,并迈向精准外科,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是微创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物之一.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86例,均获随访,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单手回套针套法在保护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健康中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及我国医疗政策的不断改革,血液透析中心越来越多.卫生部也加强了对血液净化技术的管理和规范,相继出台了一些管理规范,操作流程;行政管理部门也加强监管,使血液净化技术有了明显提高[1].血液透析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患者较多,血液污染、锐器伤等随时可能发生,应特别注意内瘘针的处置[2].笔者应用单手回套针套法对内瘘针进行了处置,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甜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手法复位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78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1、3、5天观察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Romberg征阴性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利多卡因治疗BPPV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晓青;纪海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生脉注射液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氧疗、抗炎、平喘、解痉、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月娟;李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产后家庭访视预防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产后家庭访视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方法 将328名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4例.观察组应用产后家庭访视方式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观察2组的预防效果.结果 经产后第7天访视,观察组产后抑郁发病率为54.3%(89/164),对照组为55.5%(91/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访视后,观察组产后抑郁症患病率为0.6%(1/1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14/164)(P<0.05).结论 产后家庭访视对产妇身体恢复和心理情绪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崔转英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子宫肌瘤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也是人体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于30~50岁育龄妇女,其中以40~50岁居多[1].当患者临床症状明显、肿瘤较大和经药物治疗无效、怀疑有恶变或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时可选用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1].全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妇科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居腹部手术的第三位[2].手术创伤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心理、生理及社会方面的压力.细致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可保证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朱寿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弱视的治疗体会

    弱视患者眼部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有器质性病变及屈光异常但其视力下降情况与其病变程度不相适应且矫正视力<0.9.弱视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单调、重复的过程,由于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加之许多患儿不愿治疗或放弃治疗,以致错过了佳治疗时机,导致终生视力低常及立体视觉形成障碍等.

    作者:邱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层医院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及基层医院妇产科工作量的增大,护理工作责任和风险也明显增多,护理安全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加强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母婴安全将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1].

    作者:石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放疗联合高压氧舱综合治疗脑瘤术后患者5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放疗联合高压氧舱综合治疗对脑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脑肿瘤术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4例.试验组脑瘤术后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放疗联合高压氧舱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术后药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时间.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8.1%)高于对照组(87.0%),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放疗联合高压氧舱的综合治疗对脑瘤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210例报告分析

    目的 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2009年-2011年210例药品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与性别无关,>60岁的人群ADR发生率高[68例(32.38%)];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177例(84.92%)];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多[115例(54.7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常见[103例(49.05%)].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监测,谨慎、合理选择用药,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作者:容健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儿童病毒性脑炎124例临床及病毒病原学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CSF)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取12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据年龄分为A组(<3岁)52例、B组(3~6岁)26例、C组(>6岁)46例.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应用多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CSF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包括肠道病毒(EV)和疱疹病毒(HSV)I、II型及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分析各病毒的季节与年龄分布的特点.结果 3组患儿均有发热、嗜睡、烦躁、淡漠等症状;A、B组伴有惊厥48例(61.5%),C组伴头痛44例(95.7%).CSF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78例(62.9%),其中以EV为主[ 36例(46.2%)],其次为HSV-Ⅱ型[18例(23.1%)],HSV-Ⅰ型未检出,CMV及EBV主要分布于4~9月;B组患儿病原检出率高(76.9%).结论 (1)除发热、嗜睡外不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患儿伴随症状不同;(2)应用多重引物PCR方法早期检测CSF病毒病原阳性率较高.

    作者:吕有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肾内型肾盂结石合并输尿管连接部狭窄1例

    患者,男,38岁.因右侧腰背部胀痛不适1个月于2011年6月8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检查无明显异常,右侧肾区叩击痛存在,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示尿白细胞(+),隐血(++),肾功能正常上限;CT示右侧肾盂内结石2.3cm;静脉肾盂造影显示该患者为肾内型肾盂结石,结石显影清晰,各肾盏略显扩张,同侧输尿管显影较对侧慢,连接部造影剂通过障碍;超声检查结果同其他影像学检查.

    作者:郑冰;杨文增;安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89锶治疗骨转移瘤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临床观察89锶治疗骨转移瘤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7例骨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静脉注射核素二氯化锶(89SrCl2)注射液治疗,3个月后可重复;对照组予吗啡缓释片口服,连服3个月.3月后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9锶治疗骨转移瘤,止痛效果持久且不损害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真武;傅博;黄江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呋辛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呋辛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仅予头孢呋辛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呋辛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阙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2例护理体会

    冠心病心绞痛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治疗护理不当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从而危及患者生命.我院收治了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2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2例,均经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诊,且均符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关于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作者:王风萍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氧驱动雾化吸入氨溴索辅治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氧驱动雾化吸入氨溴索辅治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氧驱动雾化吸入氨溴索治疗,对照组加用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驱动雾化吸入氨溴索辅治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魏婉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淋巴漏的原因并探讨处理对策.方法 对行胃癌根治术的8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后腹腔淋巴漏的发生率与胃癌分期及手术方式的关系,并总结处理对策.结果 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漏的发生率高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式为第二站淋巴清扫(D2)+第三站淋巴清扫(D3)和D3患者术后腹腔淋巴漏的发生率高于实施第一站淋巴清扫(D1)、D2手术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发生腹腔淋巴漏的患者经禁食、肠内营养、抗感染、血浆白蛋白支持治疗及奥曲肽皮下注射等非手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进展期胃癌及实施D2+D3、D3手术方式是发生腹腔淋巴漏的因素之一,对早期胃癌,甚至部分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清扫应以D2为主,以降低淋巴漏的发生率.

    作者:段立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通心络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通心络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予通心络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方便、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康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米诺环素联合多黏菌素B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ABA)的产酶现状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对ABA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ABA提供合理用药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从临床感染标本中分离出75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来自呼吸道标本.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细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和E-test浓度梯度法,按CLSI规定的标准进行.结果 75份标本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菌株占96.00%,产诱导型AMPC酶的占29.33%,产质粒型AMPC酶的占41.33%.多黏菌素B(PLB)和米诺环素(MNO)对产MBLs ABA、产诱导型AMPC酶ABA和产质粒型AMPC酶ABA的抑菌率分别是97.22%、100.00%、100.00%和19.43%、4.55%、6.45%.PLB和MNO联合对ABA的协同作用为57.33%.结论 ABA的产酶率和耐药性越来越高,其引起的院内感染临床应高度重视.对多药耐药ABA导致的感染建议应用PLB或联合MNO(或替加环素)及舒巴坦治疗,以有效控制感染和防止耐药株在医院内感染的扩散.

    作者:徐修礼;刘家云;徐焰;程晓东;郝晓柯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