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感染管理在医疗安全中的作用

黄秋华

关键词:医院感染, 组织和管理, 医疗安全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情况,讨论可行的解决医院感染管理的办法,从而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水平.方法 从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制度,逐步医院工作人员对感染的认识,将防感染纳入医护人员管理的全过程.结果 医院感染率从2008年的3.0%下降到2011年的2.1%.结论 加强了医院感染管理,做好了相关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保证临床医疗安全,对医疗纠纷的缓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单味三七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三七自古因其功效卓著颇受众多医家推崇,被誉为金疮杖疮之圣药,很多时候单用即效.近年来,随着中医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三七大量鲜为人知的临床功效又如雨后春笋般被各方医家发掘和应用.本文拟对单味三七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作者:徐建兵;陈其原;文竹;赵洋;赵雪梅;龙扬;高天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B-lynch缝合术的应用效果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以及B-lynch缝合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42例,对其产后出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对产妇给予B-lynch缝合术,对产妇的子宫出血情况、术后是否再次大出血、子宫恢复情况、并发症、生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对42例产妇的产后出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得,子宫收缩乏力、前置胎盘以及胎盘粘连为主要的相关因素.采用B-lynch缝合术进行治疗后,所有产妇的子宫出血均停止,且未出现再次大出血的情况,患者的子宫与生理功能均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易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医务人员在其分娩前应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采用B-lynch缝合术对产后出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出血情况,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爱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间苯三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间苯三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88例6~10周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米索前列醇联合间苯三酚组,96例),对照组(米索前列醇组,96例)及空白对照组(96例),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 实验组无痛率为92.7%,对照组无痛率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宫颈松弛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间苯三酚能安全有效地减轻孕妇在人工流产术中的疼痛,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手术更迅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甘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人鼻气流动力学研究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人鼻气流动力学研究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法 用尸头建立模板、树脂琼脂为灌注材料建立实验模型.用CT扫描、鼻内镜、鼻声反射仪检测模型并比较.记录烟雾在模型内的流动方式与分布范围并检测,其结果 可经计算机处理.结果 模型的内部构造与正常成人鼻腔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标本、模型、成人鼻腔截面积、容积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透明性结果 良好.结论 用本实验方法 能成功制作出的实验模型,具有高仿真性和高透明性的特点,可以应用于人鼻气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6月我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75例.按照患者自主选择用药方法 进行分组:选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观察组40例;单纯选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死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凌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在调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卒中防治方面的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为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不仅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有抗炎、抗平滑肌增殖作用,能有效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是卒中防治的一线药物,临床上应用多的是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辛伐他汀相比较,阿托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其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更强,并仅有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二级预防作用.

    作者:韩宇英;李光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经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及造影术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及造影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实行经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及造影术治疗,在治疗1个月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明显下降,经过肝动脉造影,肿块相比于治疗前有明显的缩小.第1年的生存率为45.0%,第2年为8.2%,第3年为2.8%.治疗后有10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9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经皮动脉药物灌注术联合栓塞术及造影术治疗肝癌,效果比较好,可以有效提高生存期.但是要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作者:崔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胃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进行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总结分析并随访.结果 213例患儿中有27例符合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临床特点,包括男16例,女11例;平均发病年龄(16.66±8.20)个月.秋冬季多发(9月~次年2月发病18例,占66.6%),胃肠炎症状轻微,3d内发生惊厥22例,占81.5%;一次病程中惊厥1~3次,多为强直-阵挛发作;16例粪便轮状病毒检测10例(62.5%)阳性;发作期间脑电图、颅脑CT及血生化、脑脊液等检查正常.出院后随访6月~3年,2例出现复发,27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均未见异常.结论 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秋冬季多发,高发于1~2岁幼儿,胃肠道症状轻,惊厥早期发生,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易于控制,偶有复发,预后良好.

    作者:陈赛斌;袁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氨溴索治疗老年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氨溴索对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 例老年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氨溴索60mg,3次/d,静脉输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8例,无效6例;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3例,无效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应用氨溴索后有3例出现胃部灼热,发生率为10%,患者能耐受,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氨溴索针对老年肺炎患者祛痰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祛痰药物.

    作者:赵登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垂盆草饮片毛细管电泳法指纹图谱分析

    目的 建立垂盆草饮片毛细管电泳法(HPCE) 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垂盆草及其炮制品的指纹谱进行比较.方法 色谱分离时采用HPCE,参照物为异鼠李素成分,对其进行指纹图谱的测定,对测定结果 分析采用模糊聚类法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 建立11个垂盆草饮片HPCE 指纹图谱以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炙垂盆草较垂盆草生品色谱峰的重叠率为74.1%;炮制品色谱图的相似度的计算,以垂盆草生品为基准,炙垂盆草为0.796.结论 此种方法 不但可靠而且准确,具有较好的重现性,足以用来衡量垂盆草饮片内在质量评价.

    作者:陈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苯妥英钠治疗癫痫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目的 分析苯妥英钠治疗癫痫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癫痫患者98例.随机分为苯妥英钠组和地西泮组,每组各49例.苯妥英钠组在连接脑电图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注射苯妥英钠的方法 治疗;地西泮组在连接脑电图的基础上采用静脉注射地西泮的方法 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脑电波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苯妥英钠组的患者较地西泮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根据此次临床实验表明运用苯妥英钠治疗癫痫,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魏丽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 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显著有效2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著有效2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白/球蛋白比值、谷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药物均可使肝功能异常,但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患者的肝功伤害更大.

    作者:吴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P7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目的 研究P73基因在大肠正常黏膜-腺瘤-癌序列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P73基因在大肠黏膜癌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2006年12月-2008年1月存档蜡块50例.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73基因在不同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73基因在大肠癌组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P<0.05),与不同侵袭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 P73基因可作为判断大肠癌侵袭性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梁晶;原晓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的护理

    目的 探讨对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进行置管引流及相关的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及时的置管引流及相关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从而判断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护理的临床意义及效果.结果 所有参与研究的36例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经护理后均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25例患者经护理后病情好转,7例患者的病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其余4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护理结果 疗效好.结论 对肿瘤晚期并发恶性心包积液的患者进行及时的引流及相关的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沈淑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口咽通气管在经口胃管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管在经口胃管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对10例因各种原因不能选择经鼻置入胃管的患者,采用经口插入胃管,胃管固定在口咽通气管尾端,并给予相应的护理,达到长时间的留置.结果 10例患者都一次置入成功,胃管留置时间为6~18d,平均留置11.5d,没有出现胃管断裂、脱落、堵塞等现象.结论 口咽通气管在经口胃管固定中的应用,能够使胃管牢牢固定,避免脱管、断管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患者的口腔护理,减少管道对患者的损伤,提高了舒适度.

    作者:鲜玉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异丙嗪联合氯丙嗪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异丙嗪联合氯丙嗪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8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异丙嗪进行治疗;乙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用异丙嗪联合氯丙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甲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8例;乙组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止泻时间(1.5±0.5)d,显著优于甲组的(3.5±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异丙嗪联合氯丙嗪治疗的治疗效果好,能显著缩短止泻的时间,用药安全性高,适宜广泛应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

    作者:唐旬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带状疱疹性脑炎三例报告

    带状疱疹并发症多见,但临床并发性脑炎者十分少见,现将我院2005-2011年收治带状疱疹性脑炎3例报告如下.

    作者:魏薇;陈俊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母婴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56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生产的健康产妇200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平均年龄(38.32±3.12)岁,家族糖尿病史26.92%,体质量(64.23±4.23)kg;对照组平均年龄(29.12±2.12)岁,家族糖尿病史5%,体质量(53.21±2.12)kg.两组患者在年龄、家族糖尿病史、体质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在羊水异常、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在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发生率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高龄、家族糖尿病史、肥胖,并且对母婴的危害都比较大.

    作者:程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慢性咽喉炎误诊咽喉癌一例报告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日益加重,慢性咽喉炎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迁延不愈,少数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更甚者影响进食、发音.少数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与咽喉癌及其相像,而被误诊,诊断性治疗在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辉;毕丽鑫;赵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两种喂养方式对剖宫产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目的 比较两种喂养方式对剖宫产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剖宫产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观察组于每次母乳喂哺后,评估婴儿有无哭闹觅食和婴儿每天的小便次数,来考虑是否用奶旁加奶装置添加配方奶直至婴儿满足为止,待到产妇泌乳后予全部母乳喂养.对照组实行纯母乳喂养,不添加任何食物,观察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和排黄便时间、皮肤颜色、胆红素值,记录每日大便次数,称体质量.结果 两组大便次数、体质量下降幅度、第一次排黄便时间、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母乳喂养时医务人员应不断更新母乳喂养的新知识、新观点,更为客观地评估产妇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指导适宜的喂养方法.

    作者:马彩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