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琰臣;杜怡峰;滕继军;孙兆林;王海萍;邢昂;潘旭东;韩仲岩
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陈嬿;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原发性延髓出血(primary medullary hemorrhage,PMH)极为罕见,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PMH的诊断及预后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发病率及治愈率较传统文献报道有明显提高,现将5例经MRI或CT证实的PMH病例报道如下(表1).
作者:李辉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13例早期帕金森病组和6例晚期帕金森病组,每例患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 200~1 800mg,静脉滴注,1次/日,共21 d.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个月末进行UPDRS评分以观察其疗效.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组精神活动、行为和精神评分在治疗后第1、2、3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检查评分第1、2、3、4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晚期帕金森病组UPDRS评分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暂时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病情.
作者:罗蔚锋;包仕尧;刘春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立体定向移植后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以长期传代、扩增,分泌NGF、VEGF等多种神经保护性因子;立体定向移植后,骨髓基质细胞在脑内存活、迁徙,小部分分化成具有神经元表面标志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表达并分泌多种神经保护性营养因子.立体定向移植MSCs,对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江永;周良辅;朱剑虹;汪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器官病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我院82例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历和尸检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周器官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肾、脾、胰腺、肾上腺等器官的细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内附壁血栓和瓣膜赘生物、糖尿病胰岛萎缩和恶性肿瘤等脑血管病的病前病变;另外,还包括坠积性肺炎、肺水肿、脏器出血(胃肠道、肺、脾、肾上腺)、脏器梗死(肾、肺、脾、小肠、肢体)、败血症等脑血管病发病后的继发或并发病变.导致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的内科并发症主要是肺部并发症和心血管疾病.结论:早期防治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能减轻神经功能障碍,降低死亡率.
作者:曲方;宋福林;张广生;何祥;王耀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外伤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护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脑外伤后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神经节苷脂被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对受损神经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本研究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区丽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降纤酶组、低分子肝素组、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组及对照组,4组均采用血栓通和胞二磷胆碱作为基础治疗.降纤酶10 U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 d,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1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降纤酶组与低分子肝素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疗效又优于前两组,且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且安全.
作者:杨职;袁莉;江先娣;冼明健;陈海;谭勇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常见,但急性期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升高临床也不少见.笔者对我院2000年4月~2002年12月89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的血糖进行测定,并研究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辛艳秋;李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中岩骨磨除的安全性及术中解剖学标志.方法:在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磨除内听道上结节,然后自中颅底测量骨窗与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中颅底骨窗与颈内动脉C5、C6段及外展神经的短距离依次为:(2.72±2.31)mm,(2.41±1.53)mm和(2.89±1.90)mm.6例骨窗前缘达颈内动脉C5段,无一侧骨窗外侧边达颈内动脉C6段.结论:内听道上结节向前外侧可安全磨除,向前内侧磨除可能损伤颈内动脉C5段.由于解剖学变异,术中应综合判定骨质磨除的前界,防止重要结构损伤.
作者:赵卫东;周良辅;毛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史摘要患者,女,55岁,浙江人,2000年3月9日入院,住院号95733.主诉:颈背部疼痛2个月余,四肢无力伴二便障碍1个月.
作者:王珏;徐世定;张惠箴;蒋青青;张舒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全麻病人中,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运用诱发电位,应用于术中监护,可有效监测手术对肌力的影响.
作者:陈炜;李盛昌;徐启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SCs经枕大池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的蛛网膜下腔后迁移到损伤脑组织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建立23个大鼠脑创伤模型.从SD大鼠的后肢骨髓分离培养得MSCs,将第三代的MSCs以BrdU在体外标记.随机取15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MSCs枕大池注射(脑创伤细胞移植组);随机取6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枕大池注射生理盐水(脑创伤生理盐水组);取6个正常大鼠接受枕大池注射MSCs(正常大鼠细胞移植组).定期杀死大鼠制作脑组织石蜡切片,行BrdU、BrdU-GFAP、BrdU-MAP2的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另取两个脑创伤大鼠在创伤1周后脑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结果:观察到脑创伤细胞移植组石蜡切片BrdU染色可见BrdU阳性细胞,细胞进入皮质下的大距离为3 mm.双标记染色可见部分BrdU阳性细胞胞质呈现GFAP或MAP2染色阳性.而另外两组均未见阳性细胞.结论:大鼠MSCs具有从蛛网膜下腔迁移入损伤脑组织存活一定时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作者:胡德志;周良辅;朱剑虹;毛颖;王宇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海马片的保护作用.方法:缺血/再灌注的大鼠海马片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培养.观察海马片细胞死亡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海马片细胞死亡及超微结构破坏以单纯缺血组明显,条件培养液组次之,联合培养组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能通过分泌可溶性营养分子发挥对缺血/再灌注海马片的保护作用;两者的联合培养使骨髓基质细胞对损伤海马片的保护作用显著增强.
作者:钟池;秦震;罗玉敏;钟春玖;汪洋;沈馨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抑癌基因p16位于人类染色体9p21,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脑胶质瘤中,p16基因5'CpG岛异常甲基化导致P16蛋白表达的减少与肿瘤发病率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p16基因5'CpG岛高甲基化的形成机制、在脑胶质瘤中的发生率以及相应的治疗对策,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罗艺;邬剑军;吕元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Fugl-Meyer评价表及ADL评定量表入院时评定1次,1个月后评定1次.
作者:王伟祥;刘景隆;靳瑞岭;朴圣民;王学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岛抵抗与Alzheimer病(AD)及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29例AD患者、31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30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C-肽(CP)、总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方法进行计算.结果:AD及VD患者FIns高于对照组(P<0.05),ISI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和P<0.05),且在AD组中,这种差别随AD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加大.结论:AD患者存在IR,IR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血管风险因素可能包含在AD病因中.
作者:张晓玲;丁美萍;裘秀兰;黄俊军;王志刚;殷新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894年Devic正式提出视神经脊髓炎(又称Devic's disease,DD)病名以来,该病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我科收治1例DD患者的临床特点、神经病理学改变并结合文献就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蒋宛霖;孙红斌;杨友松;李小佳;文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介绍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神经外科1982~2002年收治的11例脑裂头蚴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癎、轻偏瘫及头痛等为主,病灶以单发多见,以额、顶叶多见.CT特征性表现为:①不规则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影;②造影后点状或不规则增强;③定期随访可发现病灶具有迁移性.MRI造影后可见环形、串珠样增强或扭曲条索样强化的虫体横断面.本组7例采用开颅手术切除病灶,4例在CT导向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术取出虫体,预后均良好.结论:脑裂头蚴病临床诊断困难.CT和MRI影像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本病治疗需手术取出虫体,立体定向穿刺术取虫可代替常规开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宏;吴劲松;周良辅;潘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Df-521巴曲酶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对血肿周边区脑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一侧基底节注射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边水肿带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血肿侧脑组织含水量上升,同时水肿区ICAM-1的表达量增加;给予Df-521巴曲酶制剂处理后,血肿侧脑水肿减轻,脑组织ICAM-1的表达有所下降.结论:Df-521巴曲酶能下调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组织ICAM-1的表达并减轻脑水肿的程度.
作者:吴刚;任惠民;黄峰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及其受体和受体拮抗剂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尼龙线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逆转录PCR方法观察缺血后其相对表达量.结果:缺血侧IL-1β mRNA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12~24h达高峰;IL-1RA在缺血48h表达强;IL-RI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均稳定表达(包括假手术组);IL-RⅡ仅在缺血侧有表达,24~48h表达较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 mRNA表达增高,其受体及受体拮抗剂mRNA表达亦增高;表达程度与时相的差别说明它们在脑缺血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作者:卞杰勇;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