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丽明
目的:观察重组人活化素A(rhACT)对匹鲁卡品(PC)致癎小鼠行为、脑电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将rhACT注入侧脑室,1 h后腹腔注射PC.采用发作程度评分、脑电记录观察rhACT对癫癎发作与放电的影响;利用尼氏染色及组织原位凋亡检测观察rhACT对注射PC后24及48h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预先脑室注射rhACT后PC诱导的癫癎发作显著减轻,癎样放电明显受抑制;24及48h海马神经元未见明显损害.结论:rhACT可能有抗K诱导的癫癎发作及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余巨明;王坚;蒋雨平;张玉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报道基因体外转染C6胶质瘤细胞系的动态表达.方法:脂质体转染后荧光显微镜筛选荧光克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在细胞内分布,并分析荧光蛋白转染细胞后对其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荧光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周围区域.冻存后复苏对细胞存活和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影响.C6细胞的增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荧光蛋白可以作为胶质瘤基因转染时的优选报道基因.
作者:康春生;王广秀;浦佩玉;郑宇;江荣才;王春艳;李捷;简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Ku70 mRNA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及末端标记法检测Ku70 mRNA的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①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点Ku70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较预刺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预刺激组除缺血/再灌注后6 h Ku70mRNAR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外,余时点与假手术组Ku70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②预刺激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未给预电刺激的两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①预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DNA修复酶Ku70活性上调有关;②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性DNA损伤无保护作用.
作者:刘竞丽;董为伟;李劲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894年Devic正式提出视神经脊髓炎(又称Devic's disease,DD)病名以来,该病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我科收治1例DD患者的临床特点、神经病理学改变并结合文献就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蒋宛霖;孙红斌;杨友松;李小佳;文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叠加对照法,对856例发病48h内的上海18家医院的急性脑梗死病者,443例接受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413例接受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以中国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出血并发症、病死率为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43例LMWH治疗和413例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伴发病和入组时CSS和ADL均无差异(P<0.05).治疗第10天和第21天时,LMWH组的CSS进步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第21天和3个月的ADL比较,两组无差异.安全性比较显示,LMWH组并发各种出血26例(5.87%),对照组7例(1.69%);两组有差异(P<0.01);治疗组死亡6例(1.35%),对照组10例(2.42%),两组均无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是安全的,不增加致命性出血,但有一定近期疗效.
作者:上海市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颅高压中脑脊液脉动压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14条狗安置硬膜外球囊并注液制成颅高压模型.通过改变球囊内液体量改变颅高压程度和颅内容积.通过压力传感器持续记录脑室内压力、腰椎管内压力及体动脉压.结果:随着颅内压的持续增高,脑脊液动脉压也相应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当排空球囊内液体后再次注入液体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首次球囊内注液时更加明显.颅内压高到一定程度后,颅压描记中持续出现≤0.2 Hz的波动(M波).出现该波动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未出现该波时更加明显.结论:脑脊液脉动压随着颅内压的增高而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同一观测对象如果出现脑脊液脉动压变化趋势改变,提示颅内顺应性改变.M波的出现可能提示颅内压代偿机制受损.
作者:袁晖;蒋雨平;吴国强;许世雄;刘玉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及其受体和受体拮抗剂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尼龙线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逆转录PCR方法观察缺血后其相对表达量.结果:缺血侧IL-1β mRNA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12~24h达高峰;IL-1RA在缺血48h表达强;IL-RI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均稳定表达(包括假手术组);IL-RⅡ仅在缺血侧有表达,24~48h表达较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 mRNA表达增高,其受体及受体拮抗剂mRNA表达亦增高;表达程度与时相的差别说明它们在脑缺血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作者:卞杰勇;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史摘要患者,女,55岁,浙江人,2000年3月9日入院,住院号95733.主诉:颈背部疼痛2个月余,四肢无力伴二便障碍1个月.
作者:王珏;徐世定;张惠箴;蒋青青;张舒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简明介绍肥厚性硬膜炎的病因、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降纤酶组、低分子肝素组、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组及对照组,4组均采用血栓通和胞二磷胆碱作为基础治疗.降纤酶10 U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 d,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1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降纤酶组与低分子肝素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疗效又优于前两组,且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且安全.
作者:杨职;袁莉;江先娣;冼明健;陈海;谭勇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MN与缺氧/复氧(H/R)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以及抗ICAM-1单抗对其的影响.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经(或不经)H/R和抗ICAM-1单抗处理后,分别加入脑梗死患者PMN并检测粘附率.结果:①ECV-304经HL/R处理后与脑梗死患者PMN粘附率明显增高;②抗ICAM-1单抗可显著抑制脑梗死患者PMN与H/R ECV-304粘附.结论:①脑梗死患者PMN活化,H/R使血管内皮细胞与PMN粘附性进一步增强;②ICAM-1参与介导脑梗死后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抗ICAM-1单抗可起部分阻断作用.
作者:谢琰臣;杜怡峰;滕继军;孙兆林;王海萍;邢昂;潘旭东;韩仲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Fugl-Meyer评价表及ADL评定量表入院时评定1次,1个月后评定1次.
作者:王伟祥;刘景隆;靳瑞岭;朴圣民;王学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CD40配体(CD40L)的表达,探讨CD40L在MG中的作用.方法:25例MG患者,分为急性期组13例,非急性期组12例,设正常对照组15例.分离血中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并用不同刺激剂(PHA、PMA和A23187)刺激.培养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0L阳性细胞率.结果:①MG急性期组CD40L阳性细胞率比正常对照组及非急性期组显著增高(均为P<0.01);②经PHA或PMA和A23187刺激后,非急性期组CD40L阳性细胞率也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CD40L的高表达与MG发生和加重有关.
作者:莫雪安;李劲频;刘竞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科从2000年5月~2002年12月对113例脑外伤患者行成形骨瓣开颅后,将骨瓣包埋于左下腹壁,择期行自体骨瓣采用钛连接片固定于骨窗治疗颅骨缺损,占同期颅骨修补手术138例的82%,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赵富文;褚荣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面听神经功能保留是听神经瘤治疗的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可提高保留率,放射治疗的效果需进一步观察,双侧听神经瘤(NF2)的治疗仍面临许多问题,分子遗传学研究和提高神经功能保留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卞留贯;孙青芳;沈建康;罗其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脾、胆、肾声像图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1 200例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声像图1200例均有异常(100%),主要表现为回声光点增多、增粗、增强,其改变可分为7型;脾脏肿大939例(79.8%);慢性胆囊炎253例(21.1%),胆囊壁水肿107例(8.9%),胆石症64例(5.3%);肾脏皮质回声增粗、增强515例(42.9%);腹水120例(10.0%).肝脏声像图各型的临床表现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病患者腹部声像图异常表现的发生率较高,对声像图有上述异常的青少年患者,可检查有无角膜K-F环和铜代谢异常,以免漏诊.
作者:胡纪源;洪铭范;苏增锋;程楠;韩咏竹;杨任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陈嬿;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资料.结果:眩晕、呕吐起病9例,意识障碍8例,瞳孔不等大8例,眼外肌麻痹9例,不全或完全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9例;CT或MRI发现后循环区多灶性脑梗死,误诊为脑出血6例.结论:基底动脉尖及其分支供血区域大,梗死后表现为多病灶症状,CT可除外出血病变,MRI是明确诊断的佳检查方法.
作者:熊友生;涂江龙;卢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全麻病人中,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运用诱发电位,应用于术中监护,可有效监测手术对肌力的影响.
作者:陈炜;李盛昌;徐启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13例早期帕金森病组和6例晚期帕金森病组,每例患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 200~1 800mg,静脉滴注,1次/日,共21 d.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个月末进行UPDRS评分以观察其疗效.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组精神活动、行为和精神评分在治疗后第1、2、3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检查评分第1、2、3、4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晚期帕金森病组UPDRS评分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暂时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病情.
作者:罗蔚锋;包仕尧;刘春风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