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上海市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协作组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脑梗死, 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叠加对照法,对856例发病48h内的上海18家医院的急性脑梗死病者,443例接受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413例接受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以中国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出血并发症、病死率为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43例LMWH治疗和413例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伴发病和入组时CSS和ADL均无差异(P<0.05).治疗第10天和第21天时,LMWH组的CSS进步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第21天和3个月的ADL比较,两组无差异.安全性比较显示,LMWH组并发各种出血26例(5.87%),对照组7例(1.69%);两组有差异(P<0.01);治疗组死亡6例(1.35%),对照组10例(2.42%),两组均无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是安全的,不增加致命性出血,但有一定近期疗效.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1例由放线菌所致脊髓压迫症

    病史摘要患者,女,55岁,浙江人,2000年3月9日入院,住院号95733.主诉:颈背部疼痛2个月余,四肢无力伴二便障碍1个月.

    作者:王珏;徐世定;张惠箴;蒋青青;张舒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13例早期帕金森病组和6例晚期帕金森病组,每例患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 200~1 800mg,静脉滴注,1次/日,共21 d.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个月末进行UPDRS评分以观察其疗效.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组精神活动、行为和精神评分在治疗后第1、2、3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和运动检查评分第1、2、3、4个月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晚期帕金森病组UPDRS评分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暂时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病情.

    作者:罗蔚锋;包仕尧;刘春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活化素A对致癎小鼠行为、脑电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活化素A(rhACT)对匹鲁卡品(PC)致癎小鼠行为、脑电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将rhACT注入侧脑室,1 h后腹腔注射PC.采用发作程度评分、脑电记录观察rhACT对癫癎发作与放电的影响;利用尼氏染色及组织原位凋亡检测观察rhACT对注射PC后24及48h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预先脑室注射rhACT后PC诱导的癫癎发作显著减轻,癎样放电明显受抑制;24及48h海马神经元未见明显损害.结论:rhACT可能有抗K诱导的癫癎发作及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余巨明;王坚;蒋雨平;张玉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rhG-CSF增加实验性脑缺血周围区的nestin 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神经缺损评分(NSS);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hG-CSF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脑梗死区周围的nestin表达较对照组增多.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一定剂量rhG-CSF可能通过提高nestin的表达,增加神经细胞的修复,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作者:于炳新;吕传真;罗玉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200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脾胆肾声像图表现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脾、胆、肾声像图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1 200例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声像图1200例均有异常(100%),主要表现为回声光点增多、增粗、增强,其改变可分为7型;脾脏肿大939例(79.8%);慢性胆囊炎253例(21.1%),胆囊壁水肿107例(8.9%),胆石症64例(5.3%);肾脏皮质回声增粗、增强515例(42.9%);腹水120例(10.0%).肝脏声像图各型的临床表现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病患者腹部声像图异常表现的发生率较高,对声像图有上述异常的青少年患者,可检查有无角膜K-F环和铜代谢异常,以免漏诊.

    作者:胡纪源;洪铭范;苏增锋;程楠;韩咏竹;杨任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实验性颅高压中脑脊液脉动压的变化及其规律

    目的:研究颅高压中脑脊液脉动压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14条狗安置硬膜外球囊并注液制成颅高压模型.通过改变球囊内液体量改变颅高压程度和颅内容积.通过压力传感器持续记录脑室内压力、腰椎管内压力及体动脉压.结果:随着颅内压的持续增高,脑脊液动脉压也相应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当排空球囊内液体后再次注入液体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首次球囊内注液时更加明显.颅内压高到一定程度后,颅压描记中持续出现≤0.2 Hz的波动(M波).出现该波动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未出现该波时更加明显.结论:脑脊液脉动压随着颅内压的增高而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同一观测对象如果出现脑脊液脉动压变化趋势改变,提示颅内顺应性改变.M波的出现可能提示颅内压代偿机制受损.

    作者:袁晖;蒋雨平;吴国强;许世雄;刘玉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叠加对照法,对856例发病48h内的上海18家医院的急性脑梗死病者,443例接受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413例接受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以中国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出血并发症、病死率为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43例LMWH治疗和413例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伴发病和入组时CSS和ADL均无差异(P<0.05).治疗第10天和第21天时,LMWH组的CSS进步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第21天和3个月的ADL比较,两组无差异.安全性比较显示,LMWH组并发各种出血26例(5.87%),对照组7例(1.69%);两组有差异(P<0.01);治疗组死亡6例(1.35%),对照组10例(2.42%),两组均无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是安全的,不增加致命性出血,但有一定近期疗效.

    作者:上海市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48 h内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近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常见,但急性期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升高临床也不少见.笔者对我院2000年4月~2002年12月89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的血糖进行测定,并研究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辛艳秋;李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Ku70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Ku70 mRNA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及末端标记法检测Ku70 mRNA的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①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点Ku70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较预刺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预刺激组除缺血/再灌注后6 h Ku70mRNAR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外,余时点与假手术组Ku70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②预刺激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未给预电刺激的两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①预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DNA修复酶Ku70活性上调有关;②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性DNA损伤无保护作用.

    作者:刘竞丽;董为伟;李劲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与缺氧/复氧内皮细胞粘附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MN与缺氧/复氧(H/R)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以及抗ICAM-1单抗对其的影响.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经(或不经)H/R和抗ICAM-1单抗处理后,分别加入脑梗死患者PMN并检测粘附率.结果:①ECV-304经HL/R处理后与脑梗死患者PMN粘附率明显增高;②抗ICAM-1单抗可显著抑制脑梗死患者PMN与H/R ECV-304粘附.结论:①脑梗死患者PMN活化,H/R使血管内皮细胞与PMN粘附性进一步增强;②ICAM-1参与介导脑梗死后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抗ICAM-1单抗可起部分阻断作用.

    作者:谢琰臣;杜怡峰;滕继军;孙兆林;王海萍;邢昂;潘旭东;韩仲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皮质白细胞介素1β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及其受体和受体拮抗剂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尼龙线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逆转录PCR方法观察缺血后其相对表达量.结果:缺血侧IL-1β mRNA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12~24h达高峰;IL-1RA在缺血48h表达强;IL-RI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均稳定表达(包括假手术组);IL-RⅡ仅在缺血侧有表达,24~48h表达较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 mRNA表达增高,其受体及受体拮抗剂mRNA表达亦增高;表达程度与时相的差别说明它们在脑缺血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作者:卞杰勇;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的相关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中岩骨磨除的安全性及术中解剖学标志.方法:在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磨除内听道上结节,然后自中颅底测量骨窗与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中颅底骨窗与颈内动脉C5、C6段及外展神经的短距离依次为:(2.72±2.31)mm,(2.41±1.53)mm和(2.89±1.90)mm.6例骨窗前缘达颈内动脉C5段,无一侧骨窗外侧边达颈内动脉C6段.结论:内听道上结节向前外侧可安全磨除,向前内侧磨除可能损伤颈内动脉C5段.由于解剖学变异,术中应综合判定骨质磨除的前界,防止重要结构损伤.

    作者:赵卫东;周良辅;毛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降纤酶组、低分子肝素组、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组及对照组,4组均采用血栓通和胞二磷胆碱作为基础治疗.降纤酶10 U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 d,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1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降纤酶组与低分子肝素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疗效又优于前两组,且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且安全.

    作者:杨职;袁莉;江先娣;冼明健;陈海;谭勇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立体定向移植后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以长期传代、扩增,分泌NGF、VEGF等多种神经保护性因子;立体定向移植后,骨髓基质细胞在脑内存活、迁徙,小部分分化成具有神经元表面标志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表达并分泌多种神经保护性营养因子.立体定向移植MSCs,对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江永;周良辅;朱剑虹;汪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经枕大池移植后在损伤脑组织中的存活和分化

    目的:探讨MSCs经枕大池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的蛛网膜下腔后迁移到损伤脑组织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建立23个大鼠脑创伤模型.从SD大鼠的后肢骨髓分离培养得MSCs,将第三代的MSCs以BrdU在体外标记.随机取15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MSCs枕大池注射(脑创伤细胞移植组);随机取6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枕大池注射生理盐水(脑创伤生理盐水组);取6个正常大鼠接受枕大池注射MSCs(正常大鼠细胞移植组).定期杀死大鼠制作脑组织石蜡切片,行BrdU、BrdU-GFAP、BrdU-MAP2的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另取两个脑创伤大鼠在创伤1周后脑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结果:观察到脑创伤细胞移植组石蜡切片BrdU染色可见BrdU阳性细胞,细胞进入皮质下的大距离为3 mm.双标记染色可见部分BrdU阳性细胞胞质呈现GFAP或MAP2染色阳性.而另外两组均未见阳性细胞.结论:大鼠MSCs具有从蛛网膜下腔迁移入损伤脑组织存活一定时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作者:胡德志;周良辅;朱剑虹;毛颖;王宇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肥厚性硬膜炎

    简明介绍肥厚性硬膜炎的病因、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82例急性脑血管病人伴发外周器官损害的尸检分析

    目的:探讨外周器官病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我院82例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历和尸检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周器官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肾、脾、胰腺、肾上腺等器官的细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内附壁血栓和瓣膜赘生物、糖尿病胰岛萎缩和恶性肿瘤等脑血管病的病前病变;另外,还包括坠积性肺炎、肺水肿、脏器出血(胃肠道、肺、脾、肾上腺)、脏器梗死(肾、肺、脾、小肠、肢体)、败血症等脑血管病发病后的继发或并发病变.导致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的内科并发症主要是肺部并发症和心血管疾病.结论:早期防治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能减轻神经功能障碍,降低死亡率.

    作者:曲方;宋福林;张广生;何祥;王耀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听神经瘤研究进展

    面听神经功能保留是听神经瘤治疗的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可提高保留率,放射治疗的效果需进一步观察,双侧听神经瘤(NF2)的治疗仍面临许多问题,分子遗传学研究和提高神经功能保留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卞留贯;孙青芳;沈建康;罗其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神经节苷脂对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外伤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护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脑外伤后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神经节苷脂被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对受损神经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本研究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区丽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MRI诊断同心圆硬化1例报告

    同心圆硬化(Balo's concentric sclerosis,BCS)是与多发性硬化相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通常为快速单时相进展性病程,早期报告多通过尸检病理,故认为预后较差[1,2].近10余年,随着MRI的发展和普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生前诊断病例,且随访发现预后并不象以往认为的那么差.

    作者:李海峰;隋庆兰;丛志强;张勇;张桂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