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方;宋福林;张广生;何祥;王耀山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MN与缺氧/复氧(H/R)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以及抗ICAM-1单抗对其的影响.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经(或不经)H/R和抗ICAM-1单抗处理后,分别加入脑梗死患者PMN并检测粘附率.结果:①ECV-304经HL/R处理后与脑梗死患者PMN粘附率明显增高;②抗ICAM-1单抗可显著抑制脑梗死患者PMN与H/R ECV-304粘附.结论:①脑梗死患者PMN活化,H/R使血管内皮细胞与PMN粘附性进一步增强;②ICAM-1参与介导脑梗死后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抗ICAM-1单抗可起部分阻断作用.
作者:谢琰臣;杜怡峰;滕继军;孙兆林;王海萍;邢昂;潘旭东;韩仲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科从2000年5月~2002年12月对113例脑外伤患者行成形骨瓣开颅后,将骨瓣包埋于左下腹壁,择期行自体骨瓣采用钛连接片固定于骨窗治疗颅骨缺损,占同期颅骨修补手术138例的82%,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赵富文;褚荣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脾、胆、肾声像图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1 200例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声像图1200例均有异常(100%),主要表现为回声光点增多、增粗、增强,其改变可分为7型;脾脏肿大939例(79.8%);慢性胆囊炎253例(21.1%),胆囊壁水肿107例(8.9%),胆石症64例(5.3%);肾脏皮质回声增粗、增强515例(42.9%);腹水120例(10.0%).肝脏声像图各型的临床表现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病患者腹部声像图异常表现的发生率较高,对声像图有上述异常的青少年患者,可检查有无角膜K-F环和铜代谢异常,以免漏诊.
作者:胡纪源;洪铭范;苏增锋;程楠;韩咏竹;杨任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外伤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护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脑外伤后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神经节苷脂被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对受损神经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本研究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区丽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介绍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本院神经外科1982~2002年收治的11例脑裂头蚴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癎、轻偏瘫及头痛等为主,病灶以单发多见,以额、顶叶多见.CT特征性表现为:①不规则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影;②造影后点状或不规则增强;③定期随访可发现病灶具有迁移性.MRI造影后可见环形、串珠样增强或扭曲条索样强化的虫体横断面.本组7例采用开颅手术切除病灶,4例在CT导向下行立体定向穿刺术取出虫体,预后均良好.结论:脑裂头蚴病临床诊断困难.CT和MRI影像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本病治疗需手术取出虫体,立体定向穿刺术取虫可代替常规开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宏;吴劲松;周良辅;潘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陈嬿;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立体定向移植后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以长期传代、扩增,分泌NGF、VEGF等多种神经保护性因子;立体定向移植后,骨髓基质细胞在脑内存活、迁徙,小部分分化成具有神经元表面标志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表达并分泌多种神经保护性营养因子.立体定向移植MSCs,对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江永;周良辅;朱剑虹;汪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神经缺损评分(NSS);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hG-CSF治疗组大鼠的神经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脑梗死区周围的nestin表达较对照组增多.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一定剂量rhG-CSF可能通过提高nestin的表达,增加神经细胞的修复,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作者:于炳新;吕传真;罗玉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Fugl-Meyer评价表及ADL评定量表入院时评定1次,1个月后评定1次.
作者:王伟祥;刘景隆;靳瑞岭;朴圣民;王学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9-ZFD基因片段在人骨骼肌中表达的蛋白质.方法:以MG骨骼肌RNA为模板,扩增编码P9-ZFD片段的cDNA,构建pET24a-P9-ZFD表达载体,经BL21(DE3)诱导表达P9-ZFD蛋白和组氨酸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并制备P9-ZFD抗体.Western blot鉴定MG和对照组骨骼肌中与P9-ZFD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组分.结果:骨骼肌中与P9-ZFD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40000,在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MG骨骼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骨骼肌中40000的蛋白是P9-ZFD基因片段的编码产物,该蛋白在伴胸腺增生或胸腺瘤MG骨骼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作者:任明山;吕传真;任惠民;乔健;徐韧;甘仁宝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全麻病人中,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运用诱发电位,应用于术中监护,可有效监测手术对肌力的影响.
作者:陈炜;李盛昌;徐启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岛抵抗与Alzheimer病(AD)及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29例AD患者、31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及30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C-肽(CP)、总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同时采用李光伟等提出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方法进行计算.结果:AD及VD患者FIns高于对照组(P<0.05),ISI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和P<0.05),且在AD组中,这种差别随AD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加大.结论:AD患者存在IR,IR可能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血管风险因素可能包含在AD病因中.
作者:张晓玲;丁美萍;裘秀兰;黄俊军;王志刚;殷新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CD40配体(CD40L)的表达,探讨CD40L在MG中的作用.方法:25例MG患者,分为急性期组13例,非急性期组12例,设正常对照组15例.分离血中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并用不同刺激剂(PHA、PMA和A23187)刺激.培养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0L阳性细胞率.结果:①MG急性期组CD40L阳性细胞率比正常对照组及非急性期组显著增高(均为P<0.01);②经PHA或PMA和A23187刺激后,非急性期组CD40L阳性细胞率也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CD40L的高表达与MG发生和加重有关.
作者:莫雪安;李劲频;刘竞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器官病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我院82例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历和尸检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周器官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肾、脾、胰腺、肾上腺等器官的细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内附壁血栓和瓣膜赘生物、糖尿病胰岛萎缩和恶性肿瘤等脑血管病的病前病变;另外,还包括坠积性肺炎、肺水肿、脏器出血(胃肠道、肺、脾、肾上腺)、脏器梗死(肾、肺、脾、小肠、肢体)、败血症等脑血管病发病后的继发或并发病变.导致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的内科并发症主要是肺部并发症和心血管疾病.结论:早期防治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能减轻神经功能障碍,降低死亡率.
作者:曲方;宋福林;张广生;何祥;王耀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SCs经枕大池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的蛛网膜下腔后迁移到损伤脑组织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建立23个大鼠脑创伤模型.从SD大鼠的后肢骨髓分离培养得MSCs,将第三代的MSCs以BrdU在体外标记.随机取15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MSCs枕大池注射(脑创伤细胞移植组);随机取6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枕大池注射生理盐水(脑创伤生理盐水组);取6个正常大鼠接受枕大池注射MSCs(正常大鼠细胞移植组).定期杀死大鼠制作脑组织石蜡切片,行BrdU、BrdU-GFAP、BrdU-MAP2的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另取两个脑创伤大鼠在创伤1周后脑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结果:观察到脑创伤细胞移植组石蜡切片BrdU染色可见BrdU阳性细胞,细胞进入皮质下的大距离为3 mm.双标记染色可见部分BrdU阳性细胞胞质呈现GFAP或MAP2染色阳性.而另外两组均未见阳性细胞.结论:大鼠MSCs具有从蛛网膜下腔迁移入损伤脑组织存活一定时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作者:胡德志;周良辅;朱剑虹;毛颖;王宇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常见,但急性期脑梗死应激性血糖升高临床也不少见.笔者对我院2000年4月~2002年12月89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的血糖进行测定,并研究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辛艳秋;李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资料.结果:眩晕、呕吐起病9例,意识障碍8例,瞳孔不等大8例,眼外肌麻痹9例,不全或完全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9例;CT或MRI发现后循环区多灶性脑梗死,误诊为脑出血6例.结论:基底动脉尖及其分支供血区域大,梗死后表现为多病灶症状,CT可除外出血病变,MRI是明确诊断的佳检查方法.
作者:熊友生;涂江龙;卢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Ku70 mRNA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及末端标记法检测Ku70 mRNA的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①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点Ku70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较预刺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预刺激组除缺血/再灌注后6 h Ku70mRNAR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外,余时点与假手术组Ku70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②预刺激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未给预电刺激的两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①预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DNA修复酶Ku70活性上调有关;②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性DNA损伤无保护作用.
作者:刘竞丽;董为伟;李劲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简明介绍肥厚性硬膜炎的病因、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叠加对照法,对856例发病48h内的上海18家医院的急性脑梗死病者,443例接受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413例接受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以中国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出血并发症、病死率为指标进行比较.结果:443例LMWH治疗和413例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伴发病和入组时CSS和ADL均无差异(P<0.05).治疗第10天和第21天时,LMWH组的CSS进步与对照组相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第21天和3个月的ADL比较,两组无差异.安全性比较显示,LMWH组并发各种出血26例(5.87%),对照组7例(1.69%);两组有差异(P<0.01);治疗组死亡6例(1.35%),对照组10例(2.42%),两组均无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是安全的,不增加致命性出血,但有一定近期疗效.
作者:上海市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协作组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