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隋庆兰;丛志强;张勇;张桂芳
目的:探讨MSCs经枕大池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的蛛网膜下腔后迁移到损伤脑组织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建立23个大鼠脑创伤模型.从SD大鼠的后肢骨髓分离培养得MSCs,将第三代的MSCs以BrdU在体外标记.随机取15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MSCs枕大池注射(脑创伤细胞移植组);随机取6个脑创伤大鼠模型接受枕大池注射生理盐水(脑创伤生理盐水组);取6个正常大鼠接受枕大池注射MSCs(正常大鼠细胞移植组).定期杀死大鼠制作脑组织石蜡切片,行BrdU、BrdU-GFAP、BrdU-MAP2的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染色.另取两个脑创伤大鼠在创伤1周后脑石蜡切片行HE染色.结果:观察到脑创伤细胞移植组石蜡切片BrdU染色可见BrdU阳性细胞,细胞进入皮质下的大距离为3 mm.双标记染色可见部分BrdU阳性细胞胞质呈现GFAP或MAP2染色阳性.而另外两组均未见阳性细胞.结论:大鼠MSCs具有从蛛网膜下腔迁移入损伤脑组织存活一定时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
作者:胡德志;周良辅;朱剑虹;毛颖;王宇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原发性延髓出血(primary medullary hemorrhage,PMH)极为罕见,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使人们对PMH的诊断及预后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发病率及治愈率较传统文献报道有明显提高,现将5例经MRI或CT证实的PMH病例报道如下(表1).
作者:李辉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面听神经功能保留是听神经瘤治疗的目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可提高保留率,放射治疗的效果需进一步观察,双侧听神经瘤(NF2)的治疗仍面临许多问题,分子遗传学研究和提高神经功能保留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卞留贯;孙青芳;沈建康;罗其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中岩骨磨除的安全性及术中解剖学标志.方法:在头颅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磨除内听道上结节,然后自中颅底测量骨窗与重要结构的距离.结果:中颅底骨窗与颈内动脉C5、C6段及外展神经的短距离依次为:(2.72±2.31)mm,(2.41±1.53)mm和(2.89±1.90)mm.6例骨窗前缘达颈内动脉C5段,无一侧骨窗外侧边达颈内动脉C6段.结论:内听道上结节向前外侧可安全磨除,向前内侧磨除可能损伤颈内动脉C5段.由于解剖学变异,术中应综合判定骨质磨除的前界,防止重要结构损伤.
作者:赵卫东;周良辅;毛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Df-521巴曲酶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对血肿周边区脑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一侧基底节注射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边水肿带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血肿侧脑组织含水量上升,同时水肿区ICAM-1的表达量增加;给予Df-521巴曲酶制剂处理后,血肿侧脑水肿减轻,脑组织ICAM-1的表达有所下降.结论:Df-521巴曲酶能下调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组织ICAM-1的表达并减轻脑水肿的程度.
作者:吴刚;任惠民;黄峰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科从2000年5月~2002年12月对113例脑外伤患者行成形骨瓣开颅后,将骨瓣包埋于左下腹壁,择期行自体骨瓣采用钛连接片固定于骨窗治疗颅骨缺损,占同期颅骨修补手术138例的82%,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赵富文;褚荣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同心圆硬化(Balo's concentric sclerosis,BCS)是与多发性硬化相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通常为快速单时相进展性病程,早期报告多通过尸检病理,故认为预后较差[1,2].近10余年,随着MRI的发展和普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生前诊断病例,且随访发现预后并不象以往认为的那么差.
作者:李海峰;隋庆兰;丛志强;张勇;张桂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海马片的保护作用.方法:缺血/再灌注的大鼠海马片与骨髓基质细胞联合培养.观察海马片细胞死亡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海马片细胞死亡及超微结构破坏以单纯缺血组明显,条件培养液组次之,联合培养组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能通过分泌可溶性营养分子发挥对缺血/再灌注海马片的保护作用;两者的联合培养使骨髓基质细胞对损伤海马片的保护作用显著增强.
作者:钟池;秦震;罗玉敏;钟春玖;汪洋;沈馨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颅高压中脑脊液脉动压的变化及其规律.方法:14条狗安置硬膜外球囊并注液制成颅高压模型.通过改变球囊内液体量改变颅高压程度和颅内容积.通过压力传感器持续记录脑室内压力、腰椎管内压力及体动脉压.结果:随着颅内压的持续增高,脑脊液动脉压也相应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当排空球囊内液体后再次注入液体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首次球囊内注液时更加明显.颅内压高到一定程度后,颅压描记中持续出现≤0.2 Hz的波动(M波).出现该波动时,颅内压和脑脊液脉动压增大的幅度较未出现该波时更加明显.结论:脑脊液脉动压随着颅内压的增高而增高,两者间呈正性线性关系.同一观测对象如果出现脑脊液脉动压变化趋势改变,提示颅内顺应性改变.M波的出现可能提示颅内压代偿机制受损.
作者:袁晖;蒋雨平;吴国强;许世雄;刘玉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Ku70 mRNA的表达及其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及末端标记法检测Ku70 mRNA的表达及Tunel阳性细胞数.结果:①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点Ku70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均较预刺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1),预刺激组除缺血/再灌注后6 h Ku70mRNAR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外,余时点与假手术组Ku70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②预刺激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未给预电刺激的两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①预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DNA修复酶Ku70活性上调有关;②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性DNA损伤无保护作用.
作者:刘竞丽;董为伟;李劲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史摘要患者,女,55岁,浙江人,2000年3月9日入院,住院号95733.主诉:颈背部疼痛2个月余,四肢无力伴二便障碍1个月.
作者:王珏;徐世定;张惠箴;蒋青青;张舒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周血PMN与缺氧/复氧(H/R)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以及抗ICAM-1单抗对其的影响.方法:培养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经(或不经)H/R和抗ICAM-1单抗处理后,分别加入脑梗死患者PMN并检测粘附率.结果:①ECV-304经HL/R处理后与脑梗死患者PMN粘附率明显增高;②抗ICAM-1单抗可显著抑制脑梗死患者PMN与H/R ECV-304粘附.结论:①脑梗死患者PMN活化,H/R使血管内皮细胞与PMN粘附性进一步增强;②ICAM-1参与介导脑梗死后PMN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抗ICAM-1单抗可起部分阻断作用.
作者:谢琰臣;杜怡峰;滕继军;孙兆林;王海萍;邢昂;潘旭东;韩仲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及其受体和受体拮抗剂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尼龙线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逆转录PCR方法观察缺血后其相对表达量.结果:缺血侧IL-1β mRNA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12~24h达高峰;IL-1RA在缺血48h表达强;IL-RI在缺血侧和缺血对侧均稳定表达(包括假手术组);IL-RⅡ仅在缺血侧有表达,24~48h表达较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 mRNA表达增高,其受体及受体拮抗剂mRNA表达亦增高;表达程度与时相的差别说明它们在脑缺血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作者:卞杰勇;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癫癎发作诱导神经元凋亡,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ase)、Bcl-2家族、细胞色素C等参与了凋亡的调控.现对caspase在癫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天富;吕传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脑外伤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和医疗护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脑外伤后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神经节苷脂被发现在实验过程中对受损神经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本研究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脑外伤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区丽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894年Devic正式提出视神经脊髓炎(又称Devic's disease,DD)病名以来,该病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我科收治1例DD患者的临床特点、神经病理学改变并结合文献就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蒋宛霖;孙红斌;杨友松;李小佳;文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器官病变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我院82例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历和尸检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周器官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肾、脾、胰腺、肾上腺等器官的细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脏内附壁血栓和瓣膜赘生物、糖尿病胰岛萎缩和恶性肿瘤等脑血管病的病前病变;另外,还包括坠积性肺炎、肺水肿、脏器出血(胃肠道、肺、脾、肾上腺)、脏器梗死(肾、肺、脾、小肠、肢体)、败血症等脑血管病发病后的继发或并发病变.导致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的内科并发症主要是肺部并发症和心血管疾病.结论:早期防治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能减轻神经功能障碍,降低死亡率.
作者:曲方;宋福林;张广生;何祥;王耀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立体定向移植后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以长期传代、扩增,分泌NGF、VEGF等多种神经保护性因子;立体定向移植后,骨髓基质细胞在脑内存活、迁徙,小部分分化成具有神经元表面标志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表达并分泌多种神经保护性营养因子.立体定向移植MSCs,对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江永;周良辅;朱剑虹;汪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综述了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变化.
作者:陈嬿;蒋雨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报道基因体外转染C6胶质瘤细胞系的动态表达.方法:脂质体转染后荧光显微镜筛选荧光克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在细胞内分布,并分析荧光蛋白转染细胞后对其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荧光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周围区域.冻存后复苏对细胞存活和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影响.C6细胞的增殖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荧光蛋白可以作为胶质瘤基因转染时的优选报道基因.
作者:康春生;王广秀;浦佩玉;郑宇;江荣才;王春艳;李捷;简序 刊期: 2003年第02期